昨晚的东视剧场,温暖、敞亮。来自青海果洛的16岁藏族女孩依毛用目光“抚摸”每一寸舞台,“多么漂亮的音乐厅,看到光明和爱的感觉真好”。

她从小失明,但是在家人、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借助“慈善光明行”,在上海完成了白内障康复手术,视力逐渐恢复。

她还收获另一重惊喜——“你从小就喜欢唱歌。站上来,这个舞台属于你。”舞台上的依毛闪闪发光,她在伴奏声中唱:“伸手握住微光,装在我的胸口。所以我们啊,一路往前走。”如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上海音乐学院,在她的家乡果洛建起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帮助更多孩子圆梦音乐。

昨天是小寒节气,但第三十一届“蓝天下的至爱”大型慈善晚会现场的一幕幕凡人善举,展现出一座人民城市的温度。当慈心善行融入日常,成为生活方式,一众人,暖了一座城。


为期36天的本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期间,全市共举办了各类慈善公益活动超360项,捐赠收入达2.04亿元,项目支出达1.39亿元。其中,通过互联网端筹集的善款达2250万余元。此外,有近45万人次访问“蓝天下的至爱”集成网页,参与线上爱心义卖、爱心打卡等活动。

我们相信,血总是热的

“生命面前,我们的选择就是向前。”第5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胡文鑫,是一名火车司机。“我们相信,血总是热的。”第523例捐献者邵意,是一名警察。“受捐助者是一位和我父亲年纪相仿的老人。我失去了父亲,但我的选择,让一个像我一样的孩子,留住了他的父亲。”第627例捐献者名叫王瑢,本身是一名残障人士。

舞台上,他们悉数亮相。从1996年的全国第一例捐献者开始,上海已有6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是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配型成功的那一刻,他们的坚定选择,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未来是年轻一代的。离休工资我更愿意用在下一代人身上,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路。”晚会现场,93岁的李仁杰老人吐露他隔三岔五就去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的原因。离休后,他先是与社区里的困境、残疾青少年结对,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此后,他索性一次性捐出35万元成立助学基金。5年前,他又提出每年捐4万元,捐满10年,资助困难学生,也鼓励投身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不久前,李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爱心窗口”设立30年来,节假日从不“打烊”。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淮海中路1253号的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接待员仍与往常一样准时到岗,接待数不清的普通市民来献爱心。除了李老那样送上退休金的老人,也有每年生日捧着压岁钱来的小朋友,背着5公斤现金倒几趟车来捐款的爷叔……一份容量巨大的电子表格上,这个全年开放的爱心窗口每天都有新信息加入。而每条被详细备注的捐款人信息背后,都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暖心故事。“来这里捐钱的都是最普通的市民百姓,开面馆的小老板、离退休老人、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做慈善,感染了很多人。”

点点滴滴的小善,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大爱。

随手公益快乐公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徐家汇书院,有一场名为“一千个日出”的乡村儿童绘画展,是来自乡村学校孩子们的百余幅“日出印象”。在公益力量支持下,乡村美育正在被一点点激活。乡村的自然、人文环境蕴藏着无穷的艺术灵感。在支持与引导下,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释放潜力。


昨天舞台上再现了“爱心市集”,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晨光公益乡村美育项目负责人林益仲说,这些文具包装上的儿童画,正是由乡村学校征集而来;而出售这些文具所获得的收益,都会帮助更多乡村学校开展美术教育。

“这是我们长三角的非遗,来自南京溧水的老虎鞋。”不远处的摊位上,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非遗研培主管李依蔓吆喝。这些年她结识了许多非遗传承人,和他们一起传承守护非遗文化。民俗手艺向下扎根,也向上开花,“这些老虎鞋来自这位非遗传承人吴丽花的双手。丽花做老虎鞋,不仅是为了守护非遗,更是让当地长期务农在家的妇女,还有残障人士、特殊人士一起加入进来”。

同样为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实践机会的,还有“亮吧咖啡”。这是闵行区政协和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推动的公益联盟,通过“一块钱”“一粒豆”“一个人”联动有爱心的咖啡店及其经营者,共同关注和支持孤独症群体及其家庭,助力闵行区孤独症群体援助关爱体系建设。

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多种互动方式,献爱心、伸援手。“这就是我常说的‘简单公益’‘快乐公益’。不用你花多少时间,也没有什么门槛,一起来就是了!”“蓝天下的至爱”慈善宣传大使晏秋秋说。

栏目主编:苏展 文字编辑:刘力源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宛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