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AI蓬勃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XR大放异彩的一年。对比AI,虽然XR在规模和声量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从关注度、市场增速以及投融资市场来看,XR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光。

作为一个定位于未来的产业,XR这几年来起起伏伏,而在新技术推动下的又一次潮起背后,不同方向的技术也有了分水岭。其中,VR在中国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生态上的匮乏加上使用上的限制,导致关注度下滑。MR由于苹果的带动,掀起了一波关注浪潮,但市场已经证明,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产品。相比较下,AR行业则是蒸蒸日上,从融资、产品、技术以及产业体量来看,都在朝着“取代手机”的最终目标前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AR技术演进的过程中,AI大模型的发展,让其与之有了新的化学反应。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更是认为,“AI+AR将成为下一代智能平台的最佳组合。”而借助Ray-Ban Meta眼镜的火热,不带显示的AI眼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成为最新的风口,并已经提前预定了2025年上半年最热的产业之一。

不过,有些悲壮的是,在这一波新技术的推动中,和Meta、苹果一众巨头对抗的竟是中国的创业公司。而随着下半场的来到,国内的头部企业才开始入场。

VR向下,苹果的堆料没能奏效

不同于2023年,XR行业出现的一个个坏消息,2024年更多的是突破和利好。不过,基于当前行业的变化,也有公司进行了战略调整。4月份,就有消息称OPPO XR业务暂停,相关员工内部转岗到AI部门。事后,OPPO方面也进行了回应,称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OPPO研究院将加大包括AI软硬件创新在内的各项前沿技术探索。但同时,AI、XR,AR都是前沿技术,OPPO会持续投入相关前沿技术的探索。

从技术方向来看,VR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中国市场,已经发生了扭转。早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在线上市场,AR的销量开始超过VR。到了今2024年上半年,AR在整体XR线上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55.5%,而去年同期仅为30.6%。

对于VR市场的下跌,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主要就在于体验内容受限,加上售价较高,导致用户购买欲望不足。并且,在AI变革各个终端的当下,其与VR并没能找到一个默契的点去实现新价值的共创,这点也是VR形态以及硬件支撑不足的情况下导致。


至于MR,因为苹果的加持,一直是行业讨论以及对标的头牌。去年1月,Apple Vision Pro正式开售,不到20分钟售罄,官网一度被挤崩,国内在闲鱼等平台上,也有许多用户加价代购。如果从当时的情景来看,多数人都会感叹:苹果又成了。但基于受众群体的容量以及产品的体验空间,苹果Vision Pro明显有些后劲不足。

退货、在家吃灰,预约体验的比买单的人多,成为Apple Vision Pro当前的一个现实写照。作为一款有别于iPhone、iPad等苹果特色的产品,Apple Vision Pro的堆料属性让其变得不纯粹,也证明了这一策略并不奏效。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Harmeet Singh Walia指出,Vision Pro头显的第一代产品将主要吸引苹果铁杆粉丝、开发者、尝鲜者以及企业用户。

日前,有报道称,苹果公司从今年初夏以来大幅缩减了其Vision Pro混合现实头显的生产量,并可能在2024年年底前完全停止生产现有版本的设备,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推出下一代VR/MR设备,采用推出两种不同型号的策略,同时瞄准高端和主流细分市场。

未来苹果在MR上能否取得此前几款设备的成功,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价格是目前影响消费决策的第一关键因素。一个明显的例子是,Meta去年在VR和MR领域的市场份额为73%,核心就在于推出了售价仅为299美元的Quest 3S。

AR借势,中国创业公司对抗美国巨头

虽说苹果的Apple Vision Pro没能达到预期的成功,但是以苹果的品牌和产业势能,已经让整个XR行业活跃了起来,尤其是AR行业。一位投资人告诉作者,在投资收紧的当下,苹果的入局和推动,是大家还愿意入局AR行业的重要原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VR/AR行业总融资金额超过12亿美元。仅在国内,就有包括雷鸟创新、XREAL、Rokid以及多家上游产业链公司获得多轮融资。

“Vision Pro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它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我们还是认为它打好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基础。对大家认可这个行业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间节点的重要输入条件”,雷鸟创新CEO李宏伟此前对作者表示,“我们认为2024年财务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对AR整机这样的方向会更乐观,会有更多正面的结果出来。”

从终端销量的表现上来看,AR在国内和VR走出了相反的曲线,稳步上涨。根据洛图科技(RUNTO)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的10月和11月,AR眼镜的线上销量分别达到1.6万台和2.6万台,其中11月销量涨幅达到40.3%,由此推动AR在当月XR(AR和VR的统称)设备市场中的销量份额超过惊人的七成。


2024年 中国AR眼镜传统主流电商平台月度销量走势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被多数人认为是未来的行业,国内外背后的推动者则有着较为明显的反差。目前,国外包括苹果、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均已加入到行业赛道,尤其是Meta,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研发产品,最新展示的Orion眼镜实现了AR眼镜的高阶提升,但上万美元的成本、量产的压力以及技术上的不完善,真正推向大众还要继续等待。相比较下,国内则多数成立没有十年的创业公司在打怪,“孤身”对抗美国巨头。

其实,参考过去手机等产业的发展路径,会发现这是一个较为正常的现象。不同于国外企业热衷于在上半场定义,中国企业更习惯于在下半场市场成熟后再进场。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在供应链成熟后,巨头有的是资源去打市场战,等到那时,多数创业公司都会被取代。就拿手机行业来说,新兴的创业公司,也就小米真正的从0到1走了下来。

“虽然看起来悲壮一些,但施工队(巨头)可能有更高优先级的事来做。愿意在一个更漫长的黑暗隧道里往前走,因为我们相信这事前面是光明的。”XREAL创始人徐驰如是说。

这两年,从品牌阵容来看,除了传统的垂直厂商,还有更多的品牌商已经开始了跨界。并且,借助AR上升的势头,一些跨界厂商还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其中,星纪魅族在2023年推出光波导AR眼镜后,在去年除了更新原有的产品线外,还推出了BB方案AR眼镜,与手机等终端连接,建立了新的产品生态矩阵。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星纪魅族在去年的10月和11月蝉联一体式AR眼镜在传统主流电商平台的销量第一,并在2000-2999元主力价位区间市占率达到41.5%。

与此同时,在市场打法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AR眼镜的价格开始下探到2000元以下,此前雷鸟推出的Air3专注于观影需求,对其它功能进行了裁剪,定价1699元。很多人认为这是AR行业开启价格战的信号,对此,李宏伟则表示,一个产品价格的多少应该要看它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作者了解到,在价格仍为主导因素的当下,低价确实吸引到了更多用户的尝鲜。但从侧面也能看出,AR还远没有达到成熟期,BB、光波导等方案也将共同存在,只不过未来的定位会发展转变,一体化是未来,BB更多的主打低价和性价比市场。星纪魅族高级副总裁、XR事业部总裁卢勇认为,在智能硬件走向消费级市场的初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行业很热闹,但是消费者因为担心实际使用价值和购买成本,还需要观望和接受的过程。


有一个好消息是,之前一直被吐槽的生态,大概率会迎来新的解法。此前,苹果的Vision OS以及Meta的Horizon OS算是业界较为领先的XR操作系统,但是在应用数量上和体验上还有所欠缺。在年底,谷歌推出Android XR操作系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上的缺陷,加上高通等合作伙伴的助力,将推动生态的建设,推动AR的普及和落地。在今年,我们应该就会看到搭载Android XR的MR、AR设备。

AI眼镜,混战之年开启

由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AR眼镜距离大众消费品还有一定距离。而在AI新时代下,其与眼镜的融合,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没有显示的AI眼镜,成为承接AI+AR成熟落地之前的最佳选择。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或突破300万副,而2025年则有望攀升至1000万副,具备AI功能的眼镜在整个市场的渗透率或将冲击60%。多家机构也都表达了对AI眼镜市场的看好,认为整个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爆炸性增长。

在作者看来,目前,AI眼镜是大模型最容易落地并实现突破的智能硬件形态,也可以简单理解为“TWS耳机的眼镜版本”。更低的成本和售价,以及接近于传统眼镜的佩戴体验,让其率先火了起来,Ray-Ban Meta眼镜的预估销量已经到了200万副。李宏伟认为,在最近一两年,AI眼镜的销量会比AR眼镜大,并且大很多。

不过,也有对AI眼镜持有相对较为保守态度的。徐驰在此前与作者的交流中指出,“很多人可能手脚比脑子快,靠着供应链的技术攒出来一个AI眼镜,它是不及格的。现在大家想的是,我怎么做个更便宜的Meta Ray-Ban。”

在他看来,Ray-Ban Meta的火爆并不是因为AI,而是因为这是一款带有科技属性的时尚单品,如果大家用消费电子的逻辑去做时尚单品,有可能这个逻辑会不WORK。即便是Ray-Ban Meta,距离真正堪称智能的眼镜也有差距,更别说现在的很多AI眼镜都是AI“弱智”眼镜,在智能的体验上远不如手机。


话虽是这么说,但市场有时候火起来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思考。事实就是,现在的AI眼镜太火了,以至于所有的企业都想来分一杯羹。就当下来看,除了传统的眼镜厂、AR品牌,包括百度等大模型厂商,小米等手机巨头也都纷纷入局,“百镜大战”也将在2025年开启白热化的状态。“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甭管结果,先坐上牌桌再说。而且,相较于手机、AR眼镜,AI眼镜的投入成本不会那么大。”一名投资人对作者说道。

谈及当下的AI眼镜竞争,星纪魅族高级副总裁、XR事业部总裁卢勇指出,未来两到三年会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竞争期,大量品牌涌现的同时,也会有不少品牌被淘汰。最终能走下来的企业,一定要能平衡好“技术火热”与“市场冷静”之间的张力,只有提供真正能打动用户的体验,才能长久留在这一市场并继续发展。

对于AI眼镜来说,市场叫的热闹,但是真正做得好的很少。拆分来看,AI和眼镜这两个属性都很重要。其中,AI要能有深度的定制化方案,这种方案和算法是基于眼镜的使用场景和视角去优化和改进,而不是接入一个通用大模型就万事大吉。比如翻译的速度、准确性,AI眼镜摄像头的拍摄能力和对拍摄物体的理解能力等。

至于眼镜的部分,就很考验品牌的设计能力,也是和AR眼镜逻辑不一样的地方。一般来说,普通的传统眼镜重量在20g左右,而AI眼镜则是翻倍,现在能做到的最轻的也要40g左右。AI眼镜首先必须是一款佩戴舒适、可靠的眼镜,其次才是一款具备AI功能的智能设备。

为了寻求更优的设计,可以看到,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都在找传统眼镜品牌合作,它们更懂用户和市场,线下的渠道优势,也是AI眼镜推广的关键。博士眼镜COO夏冰认为,眼镜的美学装饰功能以及视光专业功能的实现,都是由传统眼镜企业来完成的,这也是Meta即使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能力,依然选择和Ray-Ban合作推出AI眼镜产品的原因之一。


2024年年底,已经有多家品牌发布了AI眼镜产品,但大多都是期货,都要在今年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发售。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这也是供应链成熟的时候。可以猜想到,不少品牌就是从供应链买的方案,趁热赚一波快钱。一名XR产业投资人对作者表示,“现在的赛道已经很拥挤了,打造不出爆款,便会加速淘汰。”

2025年,AI眼镜混战已经开启,但能否为AR大众化之前提供正确的承接和引导作用,还要打一个问号。另外,今年的AI眼镜大战还有一个看点,那就是以百度为代表的大模型厂商和巨头企业以及传统AR眼镜品牌,二者谁到底能在AI眼镜PK中更胜一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