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1090—1138 年, 宋洛阳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号简斋。陈希亮曾孙。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充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金兵破开封,避乱南下。高宗绍兴元年至行都绍兴,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工诗,初学黄庭坚、陈师道,后师杜甫,抒写家国之感,伤时恨别,悲壮苍凉。后人推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亦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 其一 宋 · 陈与义
天公恶剧逐番新,赖是今年有主人。
君子亭中眠白昼,燕公楼上眺青春。
首句“天公恶剧逐番新”,诗人以“天公”喻指自然界的无常或命运的多舛,用“恶剧”来形容一连串的不幸或灾难,表达出一种对世事难料的感慨。这里的“逐番新”意味着这些不幸的事件接踵而至,每一次都像是新的、未曾预料到的挑战。
次句“赖是今年有主人”,“赖是”二字转折了前句的悲凉气氛,透露出一种庆幸和感激之情。这里的“有主人”指的是诗人在火灾之后能够找到借居之地,即君子亭,从而有了暂时的安身之所。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仍能寻找到一丝安慰和依靠的心情。
第三句“君子亭中眠白昼”,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君子亭中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眠白昼”可能并非实指睡觉,而是形容诗人在亭中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状态,仿佛连白天的时光都变得悠长而宁静。这也体现了诗人对君子亭的喜爱和对其提供的庇护的感激。
末句“燕公楼上眺青春”,“燕公楼”可能是指一个可以远眺的高楼,也可能是诗人借用的一个文化符号,寓意着一种高雅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这里的“眺青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即使经历了火灾的磨难,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火灾后借居君子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对暂时安身之所的感激、对宁静生活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 其二 宋 · 陈与义
祝融回禄意佳哉,挽我梅花树下来。
一夜东风不知惜,月明满树十分开。
首句:“祝融回禄意佳哉”“祝融”和“回禄”在古代都是火灾的代称。这里诗人用这两个词来暗指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火灾。“意佳哉”则是一种反语,表面上是说火灾似乎有意为之,实际上却透露出诗人对火灾的无奈和讽刺。
次句:“挽我梅花树下来”“挽”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拉”或“带”的意思。诗人似乎在说,火灾不仅烧毁了他的住所,还“带”着他来到了梅花树下。这句诗通过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将火灾与梅花树联系起来,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第三句:“一夜东风不知惜”“东风”通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但在这里,“一夜东风”却似乎并不懂得珍惜或怜悯诗人所经历的灾难。“不知惜”三字表达了诗人对东风(或春天)的某种期待与失望交织的情感。
末句:“月明满树十分开”在月光的照耀下,梅花树上的花朵竞相绽放,呈现出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景象。“十分开”则强调了梅花盛开的程度,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眼前所见的美丽景色。
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 其三 宋 · 陈与义
斫竹和梢编作篱,微风如在竹林时。
无人来访庞居士,晚日疏阴光陆离。
首句:“斫竹和梢编作篱”“斫竹”指的是砍伐竹子,“和梢”则是将竹子的梢部(即顶端)连接在一起,“编作篱”则是将这些竹子编织成篱笆。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灾后自己动手,利用竹子制作篱笆的情景。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勤劳和自给自足的能力,还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次句:“微风如在竹林时”这句诗通过“微风”和“竹林”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尽管诗人身处的是由竹子编织的篱笆围成的简陋居所,但微风吹过,却仿佛置身于茂密的竹林之中。这种氛围的营造,不仅让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也表达了他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生活的珍惜。
第三句:“无人来访庞居士”“庞居士”指的是诗人自己,这里可能用了一个典故或化用了某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来代指自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借居期间,没有人来访的孤独和寂寞。然而,这种孤独和寂寞并非完全负面的情感。对于诗人来说,它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人生、品味生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追求。
末句:“晚日疏阴光陆离”“晚日”指的是傍晚的太阳,“疏阴”则是稀疏的阴影,“光陆离”则形容光线斑驳、色彩缤纷。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透过篱笆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给诗人带来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视觉享受。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欣赏能力,还表达了他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感激之情。
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 其四 宋 · 陈与义
入山从此不须深,君子亭中人不寻。
青竹短篱围昼静,梅花两树照春阴。
首句:“入山从此不须深”诗人通过“入山”和“不须深”两个词,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当前环境的满意。在经历了火灾之后,诗人选择借居在君子亭中,发现这里的环境已经足够清幽,无需再深入山林去寻找更宁静的地方。
次句:“君子亭中人不寻”“君子亭”是诗人借居的地方,而“人不寻”则暗示了这里的清幽和少有人打扰。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君子亭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和珍视。
第三句:“青竹短篱围昼静”“青竹”和“短篱”构成了诗人借居环境的简朴和清幽。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生活空间,还营造出一种白天也显得特别静谧的氛围。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末句:“梅花两树照春阴”“梅花两树”点缀在君子亭旁,春天的阳光透过梅花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这里的“照春阴”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或忧郁。这种情感可能源于诗人对火灾的反思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但更多的是对当前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