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致力于近代警察的发展,为反抗帝国侵略、促进国家统一而不被军阀四分五裂有所贡献。他们的经历是黄埔生投身警界的缩影,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半部民国警察史。
一、葳蕤黄埔,统一警校
1901年,八国联军后的第二年,北京模仿联军之制而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中国才开始有了警察。
在此之前,政警合一,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人员。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重庆等地将警察机构更名为公安局。公安指维护社会整体安宁。
民国初期警政仍弱如雏鸟,乱中求治,弊难悉举:自上而下,警令不畅,机构骈叠,职权混淆,地位低落,人才匮乏,素质拙劣,待遇微薄,勤务呆滞,设备简陋……
尤其是高等警察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这既不利于高级警政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警权的统一。警察权的行使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警权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而不被军阀四分五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欺凌日盛,国民政府做长期抗战之准备。
于此种种背景,统一警权、建立国家警察和建设现代化的警察制度势在必行。培养警察是建警之根本,国民政府最后从统一高等警察教育入手,着手建警事业。
民国警官和普通警察是分开教育的,高等警察教育培养警官,出来起码是县局级干部,起点不低。民国初期全国高等警察教育最好的,只有两所学校。
一是北京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成立于1917年北洋政府时期。
二是浙江省警官学校,成立于1928年,在时任浙江省民政厅长的朱家骅大力扶持下,风气领全国之先,不但招收女生,而且毕业生集体出国考察和留学,被媒体誉为“中华民国现代化警政改革之先锋”。
1929年冬,朱家骅又在浙江省警官学校附设浙江省警士教练所,对现职水陆警察进行“新型”警察的训练,除了现职警士,还招收冀、鲁及浙江省籍学警编班训练。
说到这两所学校,就得提到我们宁海人了,有三位。剩下的抗战后出场。
第一位,李士珍
1936年4月,黄埔军校出身的李士珍接任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校长。
李士珍
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李士珍出生于浙东宁海县东乡雪坡村,幼时资禀颖悟,三岁识字记忆超群,九岁习作文思清绝,然少年失学颇多曲折,廿五岁方入杭州之江大学,后以年将而立尚在乡间毫无建树而日夜闷之不乐。
1924年,廿九岁的李士珍密闻黄埔军校成立,随即潜赴广州报考第二期。李士珍投奔黄埔并不偶然,实为其志,他对孙中山之革命精神极为敬仰,尝闻武昌义师起而欣喜若狂。
1925年李士珍从第二期毕业,成绩列全期第二名,东征北伐,不三年即因功累迁少将参谋长。北伐胜利后,1928年李士珍任浙江省政府保安队第五团上校团长,驻防浙东台州,肩负六县治安之责。
1930年,李士珍被选派公费赴日本考察军事,初至日本入步兵学校,学习期间对警政产生了浓厚兴趣,及秋,遂转入日本警察讲习所(日本警察大学)深造,时年35岁,为其由军转警之枢机, 1932年回国任首都南京警察厅警士教练所所长,为李士珍警政之始。
1935年,李士珍奉派赴欧美考察警政,据其回忆,“余于民国二十四年春,奉命考察各国警政,为时几一年,计先后经历十五国,其中似德、奥、意、法、英、美、日、俄诸国警政,足资吾人之参考者颇多。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徜能捨短取长,急起直追,其有助于我国警政之改进者,不无裨益。”
第二位,秦友庸
约在1934年,秦友庸任浙江省警士教练所总队长,训练“新型”警察。
秦友庸
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秦友庸出生于浙东宁海县古渡跳头村,少年时拔萃于乡里,出口成诗爱下盲棋,面如冠玉人称先生,不过幼失母少丧父,全靠祖母教诲长大,“苦口嘱承先祖业,婆心尽为我孙谋”,虽有秀才却无出路,卧身乡野几近苟且。
英雄皆有草莽时,为前程计,他到离家三十里外的雪坡村去找李士珍,一去两三天,因抱负相同,两人惺惺相惜。李士珍正是黄埔二期学生军官。 年轻的秦友庸从此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走出乡关,“到黄埔去!”
1925年暮春时节,秦友庸由李士珍带去广州投考军校。黄埔军校因前几期的成功举办,声誉如日中天,全国青年们喊响了“到黄埔去”的口号,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他考上了军校四期,入伍生升学的时候被拔入宪兵教练所接受第二期的宪兵科教育。
黄埔军校宪兵科共举办了两期,是在国共两党精诚合作之下,为应东征北伐之需所创,第一期的宪兵科教育放在军校二期完成。
当时国共两党的名人经常来教练所讲演,如共和国上将萧克同学回忆,“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恽代英,讲话极富感染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思想的火种在同学们心中熊熊燃起。
1926年7月9日,在军校训练部主任吴思豫的率领下,秦友庸随宪兵教练所与步一二团学生各一营、炮工经理各一队、入伍生各一营,全体武装参加在东校场举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就职典礼。
北伐在即,7月10日,宪兵教练所学生先于四期其他同学行毕业仪式,秦友庸领取到了号数为966号的黄埔同学会会员证章。 毕业后秦友庸先是留校在入伍部工作,当年底报名上北伐前线,跟随叶剑英参谋长任参谋。
北伐胜利奠都金陵,浙江身为京畿之地,其治安平靖格外重要。1933年元月国民政府调黄埔一期生俞济时任浙省保安处中将处长,掌握全省保安部队和警察力量。
俞济时对省保安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保安部队军官基本上换成了清一色的黄埔生,团长多为一期生,营长为二到五期学生,秦友庸任营长,奉命驻守新建的杭江铁路,次年调任省警士教练所总队长。
李士珍和秦友庸是黄埔学生投身警政的缩影,北伐胜利后,有很多的黄埔生顺势而为,通过各种途径转警,有去训练警察的,有经过短暂的警官资格培训后上岗警察局长的。
1932年戴笠任浙江省警官学校“中央政治训练特派员”,设立“特务警察干部训练班”用为情报工作。戴笠与李士珍同为黄埔学生,此后却为争掌警政至死难解。
第三位,胡福相
在诸多黄埔生谋划警政之际,1930年胡福相正从浙江省警官学校正科第一期毕业,然后考取公费留学日本进修警政。胡福相是国民政府培养的第一批警政科班精英。
胡福相
这三位,今后将走到一起,这个时候他们自己还不知道。
1936年李士珍接任警官高等学校校长后,向蒋介石提出书面建议,请求更改校名并由蒋介石兼任校长,以期统一全国警官教育,集中力量统一办理高等警察教育。
同年5月,在为做好抗战前准备的十省地方高级行政人员会议中,鉴于“寓警于团”之思路,不少人员提出废止警察而将警察任务移交地方保甲办理,而李士珍与戴笠等人则提出警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代表,经力陈利害、请予阻止后,会议最终出台“裁团改警”之政策。
6月,经行政院第265次会议审议,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理警政原则》,其中规定警官教育应统一于中央警官学校,各省已办的少数警官学校应一律停办。
因此,警官高等学校与办得较有成效的浙江省警官学校合并,成立中央警官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原警官高等学校校长李士珍任教育长。
之后,蒋介石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亲自兼任中央警官学校校长长达11年之久,除了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多方优待外,还直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决策,每逢开学或毕业典礼,必亲自到场并发表讲话,这在举办近代高等警察教育的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李士珍谋划警政的格局之高,国内无人能出其右,显系国民政府刻意培养。这从1932年的蒋介石日记里可得印证。是年蒋介石刚刚在南京政府坐稳位置,急需延揽和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故不停地观察和考量。其考量的情形,就记载于他的日记里,可用亦或不可用,皆以标注。
1932年5月3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标注“东北联络人士以齐世英为主,朝鲜以滕杰与黄绍美任之,警察以王固磐、李士珍任之,江防统计应速完成。”王固磐为北洋警界老人,后来做了首都警察厅厅长,而建警之重任落到了学生李士珍身上。
1936年9月1日,中央警官学校在南京城郊马群镇新校址正式整理,新建大小校舍三十幢。后来李士珍回忆说,“本校过去的校舍,建筑得相当理想。大概的说分为两部份,一是校本部,一是各队校舍,……当时预备三千人使用的,房舍相当的多。至于内部设施,也相当完备,举一件事来说,洗脸室每一个脸盆,有冷热两个龙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警官学校于1937年底西迁重庆。因为狭窄,李士珍刻苦经营觅地,建新舍可容二千余人训练之用。“回忆本校迁达重庆后,即以一万元建筑校舍,经修整添建,勉强敷用。旋经敌机三次轰炸,损坏严重,复又尽力设法修整。”
【四个宁海人的故乡】
【视频】雪坡与李士珍
【视频】胡家与胡福相
【视频】山下应与应怀宗
【视频】跳头村与秦友庸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 作者:盖苍小子
□ 编辑: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