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政”的风吹到大学生群体中后,一场挤压许久的不满终于被释放了出来。
11月中旬,多部门发布了同一个文件,叫做《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的产教融合的意见》,简而言之,就是希望各地大学增加“家政”专业,鼓励大学生深耕家政,成为新时代高素质、高标准的服务业青年。
而对于这个“意见”,网友表现出了四分愤怒、三分嘲讽、两分焦虑和一分伤心。
所有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人们“十分”不解。
“接受了二十几年的教育,花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寒冬酷暑的学习,难道只为了做一个家政?”
身处极速变化的社会中,年轻群体当然清楚,如今收入变低、学历贬值、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竞争加剧,难免会出现就业差,就业难的问题。
但清楚归清楚,自己总不能真的成为“烂尾娃”了吧。
“烂尾楼”不是什么褒义词,“烂尾娃”自然也不是个好词。
居住在某四线城市的郭女士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全家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七八千元,是由男主人在工地上干活赚来的。
这样的家庭,如果正常生活的话,收入和生活水平是算得上中等的。
但奈何郭女士夫妻俩早早就有了“鸡娃”的概念,每月七八千的收入,首先要拿3000元还贷,然后必须预留2000元作为女儿的课外辅导班“经费”,剩下的才是用做家庭生活成本的钱。
因为这个决定,一家子还算宽裕的手头变得紧巴巴的。
不过,出于家长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期望,他们还是咬咬牙,硬挺着每月拿钱给孩子报课外班。
2021年,双减计划实施,全国的辅导机构,不管大小,不论名气,全部迎来了“灭顶之灾”,这座四线小城也不例外,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课外教育机构都关停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郭女士有些无所适从,在紧张女儿失去课外班的迷茫中,她隐隐还有点小窃喜。
作为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她深知每月2000元的支出是多么大的压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同样深知,孩子过了三级的书法,如果只是为了让写字好看一点,那也再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
郭女士家庭的情况并非个例,事实上,2021年的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很多家庭在既定的、教育子女的路程上变得茫无头绪。
更有甚者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孩子愈发抗拒的心态,直接摆烂,听天由命。
当然,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多样化教育半道崩殂的孩子,不一定成为烂尾娃,但能够成为烂尾娃的孩子,一定经历过这个过程。
家庭教育剧《小舍得》剧照
所谓烂尾娃,是近几年由社会催生出的一个新兴词汇。
它指的是一些父母早早为孩子打下地基,规划未来,并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去供养,但孩子长大后,获得的回报却远远小于成本,父母满心失望,眼睁睁看着耗费多年的心血就此“烂尾”。
对于这个形容,很多人并不喜欢,但不可否认,这三个字完全简短又准确的描绘出了一个年轻群体的画像。
“烂尾”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伴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变动,“烂尾”的时间点并不确定。
中国“鸡娃”的高峰期处在2000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间。
因为吃多了没文化的苦,干透了卖力气的活,很多父母们将“不能输在起跑线”奉为圭臬。
于是,在孩子连话都说不明白的年纪,就早早为他们安排了体能方面的训练:轮滑、游泳、溜冰、武术......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小孩子应该都掌握了基础的语数外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外语、手工、口语、舞蹈等兴趣班也可以安排到位了。
至于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孩子身体和智力都处于最年轻的状态,更是成为了课外培训的高峰期。
孩子们至少也要选择两种或以上的兴趣爱好班,而且还要选择那种在外人看来高端、上档次、有前途的“兴趣”,例如小提琴、钢琴、围棋、编程、书法之类的培训。
当然,兴趣是兴趣,学生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学习上,所以,语数外、数理化的加强班也要及时报名。
现代人民生活条件都好了,中国父母又是出了名的愿意倾尽全部托举儿女,所以,一时之间,各式各样的补习班、集训营、兴趣爱好班遍地开花,有点头脑的培训机构都赚的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但在21世纪20年代后的中国,那些被托举的孩子长大后,真的如父母期待的那样,成为了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动辄出入高级写字楼,年薪千百万的成功人士了吗?
这样的人的确有,但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了1179万人,较上一年增加了21万人。
这一千多万毕业生中,不乏有985、211的名校毕业生,很多也是从小就被邻居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身兼多项技能,在校表现优异。
可他们的就业形式,同样严峻。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11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的失业率在16.1%,25—29岁的是6.7%,30—59岁的失业率为3.8%,而1到11月全国城镇的平均失业率则为5.1%。
这个数据,与国际数值持平,较去年同期甚至还有所下降。
但是,仔细分析这个数据就能发现,工作年龄越小,失业率就越高,能够拉低全国失业率的,反而是那些年长的群体。
从薪资水平来看,2023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薪资为120698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薪资为68340元。
尽管二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薪资差异确实非常大,也难怪现如今削尖了头要考公考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对很多毕业不久,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如今的就业形式,与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固定的认知差距太大,以至于他们认为,考公吃国家饭稳定,考研凭学历进大厂外企赚的更多。
但这种工作,难免有着“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的状况。
公务员的确稳定,可成功考入的人总是说:工作多赚的少,人情事故不可少。
大厂外企确实也是赚得多,不过按照这几年内卷又下滑的经济市场来看,加班降薪成常态,一不小心被裁、被调还算好,公司不知不觉间没了的情况也是不久前才发生的情况。
更别提,80%以上的年轻人只是写字楼格子间里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一个月拿着四位数的工资,除了养自己,养毛孩子都成问题,更别提反哺家庭了。
这样的结局,别说他们自己不甘心,连父母都表示难以接受。
而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发生在这一批年轻人身上后,当他们成为父母,思想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2020年之后,我国适龄儿童父母的观念陆续扭转,多数家长不再强求孩子的全面发展,从过度关心式教育转变为放养式教育。
包括前两年,中产消费降级极其严重,不少为孩子准备了百万资金,坚持国际化培养的中产父母也不再把“出国留学”视为必经之路,有些甚至还将孩子转回了公立学校。
当然,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孩子人生的领路人,处于责任和义务,养育子女依旧是他们的执念。
如今,商场角落的兴趣爱好班一到节假日依旧人满为患,可见家长们对“鸡娃”的热爱依旧不减当年。
只不过,如今这份热爱少了很多“势在必得”,多了不少“随遇而安”的闲适。
对家长,对孩子,都算得上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网络热词“烂尾娃”的出现,之所以会有“烂尾”二字的出现,足以说明人们潜意识就认为,鸡娃和买正在建设中的房子一样,有“赌”的成分。
买房子赌的是未建成时的折扣,和建成后的升值。
养孩子,赌的则是一个顺畅的未来,不再依靠原生家庭的底气,还有一点希望能有中彩票似的回馈。
但归根结底,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的,希望通过无限制鸡娃解决成长后的困境也是真的。
只不过,时代变化的太快,环境也变得太快了。
计算机从热门专业变得无人问津只用了十几年,AI技术从最初的万人追捧到随处可见,海外文凭从珍贵无比到司空见惯,20年前的父母,不会预料到20年后的孩子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
既然如此,随遇而安,让儿女身心健康,可能就是最成功的教育结局了。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实验室:《赔上家底鸡娃的中产,结局是______》
2、经济观察报:《停止“鸡娃”之后》
*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又又双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