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冰冷的数字:110米。这是以色列特种部队在叙利亚腹地摧毁的伊朗地下导弹工厂的深度。

谁能想到,2024年9月的一个夜晚,120名以军特种兵会完成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突袭行动?


这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真实发生在叙利亚哈马市西部群山中的一幕。以军特种部队跨越200多公里的敌占区,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就让伊朗精心打造的军事堡垒化为废墟。

战争从来都是最直接的实力检验。一方面是以军展现出的超凡战力,另一方面却是伊朗的尴尬沉默。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深思。

关键的疑问在于:为什么以色列选择在2025年1月2日公开这一行动细节?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完美的军事行动。21架战机、14架侦察机呼啸而过,4架重型直升机载着特种部队悄然潜入。整个过程如同切黄油般顺滑,甚至连俄军的雷达都未能察觉。

但深层次来看,这更像是一记政治重拳。

想想看,一支军队在敌后打掉对手的核心军事设施,却连一个士兵都没损失。这种战绩,就算是美军也要自叹不如。而伊朗呢?连一声抗议都不敢发出。


这哪里还是那个口口声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伊朗?

更讽刺的是,这座被摧毁的导弹工厂年产能高达300枚导弹,投资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好了,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连公开抗议的勇气都没有。

有意思的是,以军此次行动的战术安排堪称完美。声东击西,虚实结合,低空突防,步步为营。50名特种兵控制要道,另50人快速突入,20名搜救人员随时待命。

军事专家都说,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但看看以军这次行动,分明是把特种作战玩出了艺术品的水准。


让人不得不思考的是,伊朗在叙利亚的所谓"抵抗之弧"战略,是不是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花大价钱在别国建立基地,结果连自保都做不到。


回过头看2021年,当伊朗在哈马山区投资建设这座地下基地时,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16个大型车间,地下110米的防护,花岗岩的掩护,这些投资现在看来,是不是都打了水漂?

最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以色列偏偏选在伊朗解除互联网管制的节点公布这一消息?

这是一记典型的心理战术。让伊朗民众在重获信息自由的第一时间,就看到自己国家军事实力的真实面目。这种打击,比炸毁十个军事基地的杀伤力可能还大。

现实很残酷:哈马斯已经被打残,真主党蛰伏不出,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摇摇欲坠。伊朗精心编织的地区影响力网络,正在一点点瓦解。

这场突袭背后折射出的,或许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差距,更是两个国家在国家战略和治理方式上的根本分歧。

一个地区大国,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军事设施被敌人摧毁,却连一句抗议都不敢发出。这种战略困境,恐怕不是简单的军事较量能解释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东的天空又开始阴云密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