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俄乌单兵白刃战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源自乌军头盔上的运动相机,乌军为第一人称视角。战斗结束后,存储有该段视频记录的头盔,被打扫战场的俄军从乌军尸体上缴获,并在处理后对外公开发布。
因为情节过于血腥,咱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完整的原视频了。网络上的大部分片段,也都是打了码的。
从视频展示的内容来看,战斗发生在冬季的一处乡间村落(后证实,是2024年11月中旬,苏希亚利河谷带上的特鲁多夫村)。
特鲁多夫村战前只是个仅有百余人口的小村庄。但因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成为了苏希亚利河谷方向俄乌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这个阶段,驻守苏希亚利河谷的乌军已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被围了一个多月,但依然在做最后的抵抗。
经过残酷的激战,俄军已经开始在特鲁多夫村插旗,清剿残余乌军。
视频的开头是作为进攻方的乌军以双人战斗小组的形式,悄悄的靠近一处被俄军新近夺取的院落。
他们十分谨慎,一边持枪警戒,一边等待无人机支援。
很快,背景中传来一阵爆炸声,说明无人机已到达并实施了轰炸。
尴尬的是,无人机炸错了目标,它炸掉了俄军火力点所在房屋前面的建筑,而非俄军阵地。
这个失误直接导致走在前面的乌军士兵瞬间暴露在了俄军的视野当中。
房子里的俄军立即向乌军开火。
从摄像机机位的变化来看,面对猛袭而来的弹雨,摸进院子里来的这名乌军反应非常迅速,马上以仰躺姿势倒地并举枪还击,朝着俄军的射击孔连续打出短点射压制敌军,期间还变换射击姿势起身寻找掩体、边打边走,直到他摸到了俄军所在小屋外墙...
显然,已经暴露的乌军根本无路可逃,要想活命只有一个选择,解决掉屋子里的俄军。
于是,他小心翼翼摸到墙根,掏出手雷,迅速解除保险顺着俄军的射击孔丢进了屋内。
没想到,俄军的反应更为机敏。
没等他扔进屋里的手雷爆炸,刚刚还在屋内射击的俄军也从另一侧出门,顺着墙根一路摸了过来;扔完了手雷的乌军士兵刚一转头,正好和这名摸近上前的俄军碰了个面对面。
后面的场景,就是目前大家能在网上看到的那些镜头片段了。
明明是两个互不相识初次见面的人,却必须要在第一时间置对方于死地。
他们展开了最原始的肉搏战。
因为距离太近根本来不及出枪,他们立刻扭打了起来。俄军掏出匕首,将乌军扑倒压在身下。
身材更高大的乌军激烈反抗,试图抢夺俄军的匕首。
乌军士兵在不断呼喊,而俄军士兵则始终保持沉默。
有人说这是雅库特猎人的民族习惯,搏杀的时候都不吭声。
(俄罗斯境内的雅库特人)
事实上,肉搏时俄军没说话,那是因为他嘴里一直死死的咬着乌军的手——最开始俄军士兵因为鲜血流到匕首上,导致匕首太滑反让乌军抢去,耳朵被削掉了一块,情况极为不利。紧急关头,他干脆徒手握住了刀刃,并一口咬住乌军的另一只手,反杀过来,顺利夺刀。
乌军穿着防弹衣,所以俄军一开始捅的几刀都不致命。而让乌军彻底失去反抗能力的,应该的是脖子上的那两刀——第一刀刺在颈椎上滑开,第二刀从脖子侧面刺入。
最终,在身中数十刀之后,一度激烈反抗的乌军终于没了力气,选择放弃徒手搏斗。
俄军这边也不再继续刺杀,淡定的收刀起身。
随后便听到重伤乌军开口说道:
“妈妈,再见了!等等,你已经把我全部剖开了。
给我点时间...非常疼!请让我安静死去吧,别再动我了...让我自己死去,请走开,我想自己安静地死!谢谢你!
你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士兵,兄弟,再见,你比我要强,你赢了...
为什么乌军说要自己“安静的死去”呢?
由于摄像头位置的原因,画面看不到俄军的动作,但咱们可以根据后面的情节脑补一下——大概是俄军在掏手雷。
因此,这名垂死的乌军试图用最后的力气表达抗拒。
接下来,在完整版的视频里,俄军还是毫不犹豫的把乌军身上挂着的一颗手雷拉开,塞到了他的防弹衣下面。
爆炸后,乌军竟然依旧留着一口气,炸烂了的左臂还在蠕动,似乎是他本能的想伸进防弹衣里把已经拉发的手雷拿出来。
俄军见状赶紧又补了三枪,结束了他的痛苦。
整个视频,乌军全程说的是俄语,他们的战斗指令也都是俄语。乌军打斗时又喊又叫(可能是在呼救外援?),俄军则全程一言不发,握着匕首往死里捅。
很多人都说,这是雅库特人的民族习惯,他们在西伯利亚狩猎,讲究的就是沉默、冷静、迅速、毫不留情。
(雅库特萨满)
从视频中,咱们可以发现,俄军是个东亚面孔的黄种人,个头比乌军要小很多(乌军士兵超100公斤,俄军士兵体重74公斤)。
实际上,俄罗斯的194个民族、1.43亿人口当中,东亚长相、黄种人血统的少数民族,并不少见。在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俄军也更容易募集到“动员兵”去乌克兰参战。
视频中的这位黄种人俄军来自于相距乌克兰“前线”八千多公里的俄联邦萨哈(雅库特)自治共和国,1989年出生。
这位士兵后续接受采访时说,目前自己还没看过视频,他的家人倒是都看过(说明是他应该是不愿意看),他还说,当时完全不知道对头盔上方有摄像机。敌人最后向他说“再见,兄弟”的时候,他也回了句“再见,兄弟”,只不过是背景声音太嘈杂,把自己的回应给淹没了。
怎么说呢,都21世纪20年代了,居然还会发生这种刺刀见红的贴脸白刃战。
毕竟,一提到大国打仗,不少人的想象就是,空军炸,海军轰,随后步兵上去插旗。
可能你敌人都没见着呢,战争的胜负已经出来了。这,就是信息化战争讲究的“非接触式交战”。
典型的,当属曾经惊醒了全世界的海湾战争。
那以后,各大国在震惊之余,几乎都把主要资源集中到了海空军建设方面。看起来“最原始”的步兵,貌似不再怎么值得注意。
直到俄乌冲突爆发,世界各国才又一次“惊醒”——原来,海湾战争那种打法只适合一方全面碾压另一方的战争模式。
再看如今的俄乌战场。虽然俄军体量庞大,但乌军却拿到了北约的装备和情报支援,特别是乌克兰方面的信息化水平,还明显优于俄军。所以,乌军也拥有不容小觑的抗衡能力。
那么,在双方没有明显军事能力代差,且作战意志都非常坚定的情况下,战争必然会异常血腥和漫长,直到某一方被彻底耗干。
所谓的“消耗”,某种程度上,在旁人看来,就是看似“穿越”的堑壕战、阵地战。
极端恶劣的对峙环境、尸横遍野的战场、高居不下的伤亡数字、血腥且望不到尽头的战斗,一寸一寸地死守或者向前推进——这种打法,恍惚间似乎真的“重现”了一战二战的那种残酷作战模式。
当然,这般“穿越”的堑壕战的背后,战争的维度,已经横跨了陆海空天网络电磁这五个维度。
但是,要真正完成“占领”,光靠远程打击肯定不行,还得靠步兵推——一栋楼一栋楼的清理,一间房一间房,一个地道一个地道的清理。
可以说,如果目标只是震慑、压制、威胁,强大的海空确实已经很够了。但如果目标是占领、统治、彻底摧毁,这种涉及百年国运的事情,只有强大且坚韧的陆军,特别是步兵,才能做到。
找到敌人,困住敌人,消灭敌人,才是真正的胜利。
或许,本次发生在特鲁多夫村的肉搏并非个例,在惨烈的俄乌战场上,早前,当下和以后都会发生,只不过是这次被完整的记录了下来了而已。
观者无不感叹,他们二人,都是真勇士。
原本没有战争,这俩壮汉大概率一辈子都碰不上。
但到了战场,那就是你死我活。
相同的是,每一个倒下的士兵的背后,都有一个等待他回家的妈妈,都有一段鲜活的生命故事。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