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天,长江中游的战火早已烧至武汉外围,鄱阳湖的水波不再平静,大别山的群峰被硝烟笼罩。蒋介石紧盯着地图上标注的马当要塞和长山的位置,神情凝重。这两个据点本是武汉外围防线的重要屏障,却在短时间内先后被日军攻陷。
消息传来,蒋介石立即召见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滞,蒋介石的目光掠过陈诚,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严。他说,马当失守不只是战术问题,更是军纪涣散的结果。
随后,他语气一转:“辞修,牺牲三两个将领,换回军纪是必要的。” 蒋介石所言的“牺牲”将会落到哪几个人的头上?
武汉的战略重要性及日军的攻略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三镇江汇,交通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上的关键点。1937年底,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意识到首都南京的潜在危机。
迅速将部分重要机构和行政中心迁移到武汉,这座城市由此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肩负起整个中国的战时行政重任。
随着1937年12月南京的陷落,日军的战略焦点开始转向武汉。日军陆军部高层认为只有通过控制武汉,才能有效切断中国的战略纵深,摧毁国民政府的军事和政治中枢,进而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1938年春,日军制定徐州会战计划的同时,已经开始谋划更为宏大的武汉战役。他们预计徐州一旦失守,武汉将成为下一个关键目标。在徐州会战前夕,日军陆军部积极调整兵力,增强了对华北和华中地区的军事布局,准备对武汉进行一次全面而决定性的攻击。
为确保攻略的成功,日军陆军部过间谍和侦察活动,他们收集了大量关于武汉城防设施的情报,包括炮台、地堡和防空设施的具体位置和情况。
此时的武汉,虽然表面上仍然是一片繁荣景象,但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了整个城市。街道上不时可以看到慌张的居民和忙碌的士兵。市民们在街边小心翼翼地囤积粮食和必需品,而士兵们则在城墙和重要交通节点处加强警戒。
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武汉的防御
为了增强对武汉的防御能力,国民政府于1938年6月调整战区布局,专门成立了第9战区。第9战区的成立,使得防御力量更加集中,指挥链更加明确,能够有效协调各部队在武汉周边的防御行动。
同时,第5战区的部队也被调入,与第9战区共同担负武汉的防御任务。两大战区所属的军队共同组成了武汉防御体系,整体兵力接近百万,规模空前。为了应对日军的空袭和地面进攻,国民政府特别加强了武汉的防空力量。
200架作战飞机被部署到武汉及其周边机场,这些飞机大多来自于中国空军现有的部队,同时还有部分由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提供支持。这些战机承担着拦截日军轰炸机、保护武汉重要设施的重任。
此外,长江上的舰艇编队也被纳入防御体系,30余艘战舰和炮艇被部署在长江沿线,用以阻挡日军从水路发动的进攻。武汉的防御布局充分利用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广阔的湖面和复杂的水系为防御提供了天然屏障。
鄱阳湖区域不仅可以阻挡日军从东南方向的推进,还为国民政府军的部队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和后勤保障。此外,大别山脉横亘于湖北与河南之间,成为武汉北部的重要屏障。这一山脉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国民政府军设置防线、阻滞日军进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各集团军根据地形特点分区布防,形成了层层设防的防御体系。部队在鄱阳湖、大别山以及沿长江的关键节点布置了重兵防守。沿江布防的部队配备了大量重炮,构建起防御工事,意图通过火力优势压制日军的进攻。
马当要塞的战略位置及其崩溃
马当要塞位于长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武汉外围防线的核心之一。要塞依托长江两岸的高地,构筑了密集的炮台和坚固的碉堡,还布置了三道水雷防线。长江水面上设置了人工暗礁,沉船与水雷共同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屏障。
这些设施旨在遏制日军从长江水路进攻武汉,是整个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个在纸面上固若金汤的防线,却因指挥上的失误和敌情判断的错误而迅速崩溃。
在战前的布置中,香口地区作为马当要塞的外围屏障,承担着阻止日军进一步接近要塞的重任。香口一旦失守,日军就能够逼近马当要塞,威胁到整个长江防线。然而,第十六军军长李韫珩却低估了日军的实力和战术。他坚信香口地势险要,防守部队能够有效抵挡敌人的进攻,因此并未对该区域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火力。
日军发动进攻后,迅速集中兵力突破了香口的防线。防守部队因兵力不足和火力分散,未能抵挡住日军的冲击。在香口失守后,日军迅速向长山推进,将战线一步步逼近马当要塞。
长山战斗的悲壮与援军的迟到
长山地势险要,是马当要塞的重要屏障之一,同时也是连接外围防线与要塞核心的关键节点。面对日军的强势进攻,国民党的海军陆战队被部署到这里,以遏制敌军的推进。
这些海军陆战队员本是海上作战的精锐,却被临时调往陆地防御,他们克服了装备和训练上的不足,展现出了极大的韧性和适应力。由于地面火力不足,他们决定将舰炮拆卸下来,搬运至阵地,改装为岸炮,以增强对日军的火力压制。
日军在突破香口后,迅速将兵力集中至长山,试图通过强攻彻底撕裂马当要塞外围防线。他们集结了大量重炮和战机,配合步兵发起了多轮进攻。炮火密集覆盖了长山的每一寸土地,阵地上的树木、掩体被炸得七零八落。
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屡次被摧毁,又迅速被修复,守军依靠残存的掩体和火力点顽强抵抗。随着战事的推进,守军逐渐感到压力倍增,特别是日军开始利用工兵在阵地两侧架设浮桥,企图绕过长山正面防线,实施侧翼突破。
守军在有限的兵力下不得不分散火力,对这些浮桥进行炮击。后方指挥部早已意识到长山的战局对马当要塞整体防线的关键性,迅速命令第167师前往支援。然而,第167师在出发前接到了第十六军军长李韫珩的电话,要求部队绕小路行进以避免遭遇敌军主力。
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加之沿途地形复杂,部队行军速度大大减缓,未能按时抵达预定阵地。在日军发起最后一轮总攻时,守军阵地几乎被炮火完全摧毁,阵线崩溃,彻底失守。
国民政府的反思与战后处理
马当要塞和长山接连失守的消息传到蒋介石处时,蒋介石召见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并要求对这次失利作出详细的解释。诚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失败,也显得有些无奈。他低声汇报称,他刚刚得知马当要塞失守的具体情况,前线的详细战报尚未完全送达。
蒋介石听后没有立刻发作,只是沉默片刻,随后长叹一声。在沉寂片刻后,蒋介石开口说道:“辞修啊,国难之际,已经没有退路了。牺牲三两个将领,换回军纪,这样的代价是必须付出的。”
他进一步强调,像李蔚英这样的失误将领绝不能再出现,否则,战局会彻底崩盘,国家的命运将难以挽回。然而,在整个过程中,真正应该为马当要塞失守负责的,却是第十六军军长李韫珩。
香口的防线因他的指挥疏忽而被迅速突破,这直接导致了马当要塞的孤立无援。然而,由于李韫珩的军长身份,他的责任并未被彻底追究。因此,蒋介石选择将矛头对准了另一名军官——167师师长李蔚英。
李蔚英因援军迟到而被认为是导致长山失守的重要原因。他的错误被放大,成为整场失利的替罪羊。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李蔚英迅速被军法从事。
蒋介石类似的事情做了不止一两次,尽管他在会议中多次提到“牺牲三两个将领,换回军纪是必要的”,但实际执行时却显得选择性明显。
他所“牺牲”的对象,多为地方部队和旁系势力的将领,而对于中央军的高级指挥官,即便他们犯下了严重错误,处理方式却明显宽容许多。 在一些重大失误中,中央军的将领往往能够在蒋介石的庇护下幸免于难。
比如,在某些战役中,一些中央军的军长在关键时刻擅离职守,导致部队失利,甚至贻误战机。按军法,这些人理应被严惩,但蒋介石却只给予象征性的处分,以维持中央军的稳定和士气。而另一方面,地方部队的将领若出现类似问题,往往难逃被军法从事的命运。
些中央军的将领被揭发卷入贪污、杀害平民或其他恶劣行为时,蒋介石通常选择隐忍或淡化处理,而地方部队的军官若有类似问题,则往往被迅速定罪处理。这种做法的背后,是蒋介石对中央军的重视,因此不愿轻易牺牲他们。
参考资料:[1]冯杰.从进攻到抗登陆 中央军精锐尽出为何没把日军赶下海[J].国家人文历史,2017,0(1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