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南宋最佳的词人,我想非辛弃疾莫属。辛弃疾流传下来的词作有六百多首,其风格多样,佳词频出,成为后世少有人能比肩的大词人。
在这些众多的词作中,有一类词,其成就更是后世公认的顶峰之作,那就是他的登高词。辛弃疾的登高词只有三十多首,这在他的总量中,不算很多,但是,他的登高词佳作频出,量少质高,蔚为大观。
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又以他的四首“建康赏心亭怀古词”和“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最具特色,是他登高词中的代表作。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水龙吟·过剑南双溪》等词作,也是词中佳品,这里不再一一摘录原词。
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四首登高怀古词和一首小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
一、登高怀古词少有人及
先来看一下他的两首金陵登高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两首词,虽然都是登建康赏心亭,但是所抒发的情感侧重点不同,《水龙吟》是直抒胸臆,突出游子难归(辛弃疾是济南人,当时北方在金国控制下),故土难收,抱负不能实现的惆怅,抛洒着浑浊的英雄之泪。而《念奴娇》则主要是以景带情,将满目所见之荒凉景象,与古代的史事相结合,悲愤之情融于景物之中,有一种年华易老却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感。
接着再看一下他的两首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两首词,一首长调慢词,一首小令,表达的感情和众多的用典手法非常类似,登高望远,追思古代的英雄豪杰们,以映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处的悲怆。但是,从风格上看,却又有很大的不同,《永遇乐》是低沉的,是无奈的,是英雄老矣的悲凉;《南乡子》则有一种壮心不已的进取之感,有着建功立业的积极心态。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小令《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小令也非常著名,看起来似乎全在写所见所闻,但其中隐藏的那种对故土的怀念,对北方长期无法收复的担忧,却是无一字不在泣血,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一位心怀天下的士大夫的愤懑。
从以上举出的这五首词来看,辛弃疾的登高词,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情感充沛,可以概括出三大特点,正是这三大特点,让他的登高词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也很少再有词作家能有他的才气和境界。
二、辛弃疾登高词的三大特点
第一,手法多样,风格多变。
手法、风格多样多变,本就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征,刘克庄早已说过:“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对这一特点的概括。
辛弃疾的登高词同样如此,同一地点的登高,有些是悲壮豪迈,有些是悲愤失意,有些则高昂嘹亮。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登高怀人的词作,一如婉约派之作,如“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哽咽梦中语”、“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等句子,细腻柔媚到了极处。
辛弃疾的登高词,有些雄浑,有些温婉,有些愁肠百结,有些沉郁悲壮,多样的风格表达着词人的种种情感。
第二,强烈的孤独感。
辛弃疾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英雄的抱负。他二十几岁时率五十轻骑飞入敌营,捉拿叛徒,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南归之后与当权者所实行的苟安政策发生了深刻的矛盾,使他报国无门。更加深了他这种孤独感。
辛弃疾的词,大有一种“知我者,二三子”的狂放和孤独感,南宋偏安一隅,锐意北伐者不多,像他这样坚定的想要收复失地的大臣,多被打压和排挤,不是朝廷中的“主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感,也就更容易发生。
这种强烈的孤独感,有政治上的,有性格上的,也有陈子昂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空间的。
辛词的孤独感使辛词有一种悲剧的力量,形成悲壮的词风。
第三,强烈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但是典故都不是随意选取的,他的登高词中历史典故与怀古地点密切联系,与今事联系,与词人的个人际遇相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登高词中所用的典故,都是一些与国家大事相关,或能够争雄一方的英雄豪杰之士,这也是辛弃疾所期望的英雄式的人物,他之所以喜欢用这些典故,正是因为他心中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想要力挽狂澜或者辅佐一位大英雄大豪杰力挽狂澜,收复北方失地,统一华夏,而不是像南宋朝廷一样苟安一方。
辛弃疾的登高词继承了登高必赋的文学传统,突破了北宋词中“凭楼伤情”的创作范式,在他的登临词中将无限山河、历史感慨、国家大业、个人际遇融为一体。词风格多样,表现了辛弃疾作为士人和英雄的生命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