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这位蜀汉的后主,常被贴上“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很多人觉得刘禅就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而这一印象,大多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实际上,刘禅是被冤枉的,真实历史中的他,不但颇具才智,还工于心计,手段了得。

历史上亡国之君往往都没什么好下场。与许多亡国之君如北宋的徽钦二帝、南唐后主李煜等相比,刘禅的结局显得尤为难得。他们或是遭受囚禁,或是被赐死,反观刘禅,同样身为亡国之君,却能在那样险象环生的局势下,巧妙地躲过司马昭的猜忌,得以善终。



据《三国志》记载,一次战乱时,刘禅与他的父亲刘备不幸失散,孤身一人流落到了关中地区。在那里,他被一个叫刘括的人买下,成为了一名书童。

刘括平日里和这刘禅聊天发现,这孩子说话做事斯斯文文,态度不卑不亢,很是特别,心里就喜欢上了,干脆收他做了义子。

刘备在失去儿子后心急如焚,派了大量人手四处寻找,这一找就是十多年。当刘备终于得知刘禅的下落并找到他时,眼前的刘禅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稳重的优秀青年。这些年,在艰苦环境中的摸爬滚打,让他成长蜕变。也正因刘禅这些年的成长与积累,在之后考虑皇位传承时,刘备认为将大位传给他,是当下最为正确的抉择,刘禅有足够的潜力带领蜀汉继续前行。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至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那番流传甚广的托孤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已然无从确切知晓。但毋庸置疑的是,刘备离世后,蜀汉的军政大权顺势落到了诸葛亮手中。

但凡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帝王,都不会甘心沦为傀儡,刘禅亦是如此。他深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极高、影响力巨大,同时也察觉出诸葛亮并无篡位之心,所以刘禅选择在诸葛亮面前,始终扮演一个谦逊好学、虚心求教的晚辈形象。

刘禅的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对诸葛亮的信任,更彰显了他的胸襟和智慧。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继续做了四十多年皇帝。期间,他虽无大功,但在维护君臣关系、缓和西南民族矛盾上确有贡献。汉朝气数已尽,刘禅自知无力回天,于是在公元263年权衡利弊后,向魏国投降,为西南带来一丝安宁。

刘禅投降后,被迁至洛阳。彼时,蜀汉虽已覆灭,但为防其死灰复燃,在司马昭看来,处死刘禅或许是最一劳永逸的法子。

尽管历史上“乐不思蜀”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司马昭虽还未铁了心要杀刘禅,却也心存疑虑,所以还是派人暗中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一日,监视的士兵匆匆回报,称刘禅在居所外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三个大字 ——“中山寨”。司马昭听闻,眉头紧锁沉思良久,忽然间仰头哈哈大笑,随即大手一挥,下令道:“让士兵都撤回来吧,不必再监视刘禅了!”

身旁大臣们面面相觑,满心疑惑,纷纷上前询问究竟。司马昭笑而不语,片刻后才缓缓开口:“你们把‘中山寨’三个字倒过来念念,便知晓其中缘由了。”

大臣们依言默念,恍然大悟,原来,“中山寨” 倒过来便是 “在山中”,刘禅借此表明自己已无心世事,只想归隐山林,远离权谋纷争,让司马昭彻底放下了戒心。

刘禅,略施小计就从险境全身而退,怎么能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