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纳粹党兴盛时,持共产主义观点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过上了流亡生活。1935年初,他接受邀请,来到莫斯科。在这里的国际工人俱乐部要为德国流亡者举办布莱希特晚会。但是,布莱希特看不到能上演他的作品的可能性,因为他的戏剧在苏联得不到承认,他对共产主义不够热情的歌颂不合官方口味。另外,苏联官方对像布莱希特这样的共产党艺术家也持不信任态度。而他政治上的敌人,对于这一点是很不理解的,他们认为像这样一位持共产主义观点的艺术家,理应在共产党掌权的国家居住和工作。



后来,布莱希特又在伦敦度过一段时间,可是英国剧院对他的作品兴趣不大,伦敦之行的收获是出版他的《三角钱小说》英译本。由美国共产党宣传部门负责人联系,布莱希特作为导演来到美国剧院排演《母亲》,他排练时采取一种专制的作风,结果是演出惨败。1937年夏,布莱希特来到巴黎,参加作家代表大会,讨论怎样对待西班牙内战问题。但作为艺术家,他却不愿冒着战火去马德里参加实践斗争。

信仰无产阶级理论的布莱希特,与共产党国家苏联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的。他拒绝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批评阿·托尔斯泰那些为现实服务的作家。同样,这位马克思主义的剧作家,与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卢卡契一直是相互抵触的。后者把他看作是颓废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并对他“离间效果”的理论进行无情的批评。在流亡期间,布莱希特仍然坚持自己独特的戏剧主张,写出《四川好人》和《伽利略传》。他的戏剧作品努力摆脱传统模式。



希特勒把战火迅猛扩大,纳粹军队步步逼近,布莱希特只得不断地流亡,以逃脱他凶残同胞的追捕。他离开丹麦逃到瑞典,后来在1940年又逃往芬兰,并计划去美国。这次逃亡,布莱希特除了带着妻子海伦娜·魏格尔外,还有两个女友同行:戏剧家的同志和合作者,也是他十四行情诗的对象玛加蕾特·施特劳,但她在不久后,就不幸病逝了。另一位是露特·贝尔劳,这是参加过他剧本演出的丹麦演员。

1941年,布莱希特一家终于收到去美国的旅游签证。美国并不是布莱希特向往的国度,他是迫不得已而来。这之前,他的许多艺术家朋友也来到这里,在他们劝说下:这位戏剧艺术家在好莱坞租房居住。而他在美国生活的一段日子过得很不愉快,施特劳的死更让他伤感,他说“我的感觉是当我们进入沙漠时少了向导。”他也无法写作,因为在美国,戏剧必须顾及商业利益。



大约在好莱坞过了一年多百无聊赖的日子后,布莱希特写的一部电影终于投入拍摄,这部片子名叫《剑子手也会死去》。这部电影并不符合他的艺术观,但给他带来了经济收入。后来,他又从好莱坞搬到第二十六街一所宽敞的住所。布莱希特随后改编了《马菲公爵夫人》,写作《帅克》一剧,并把《四川好人》改成一个半歌剧。《高加索灰栏记》是他流亡美国写的最后一部剧。之后他一直居住在美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