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师生心目中
什么是“第一等好事”?
所谓“未名湖畔好读书”
在燕园的湖光塔影间
书页纷飞,思潮流动
深厚底蕴与前沿研究交融
滋养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求知的对话,无尽的启发
就发生在一方方书房之间
继《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第一辑)
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的
又一部聚焦读书之作的
《第一等好事》
(北大学者书房第二辑)
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共赴美好,共飨学思
解锁北大名师的生活方式
探访学者的精神家园
点击小程序即可选购,接“好事”!
这是一场纸墨间的旅程
燕园一隅,洞见古往今来
提笔刹那,恒有通经致用之心
人文的灵思,社会的关切
在书房中聚积升落
阅世的经验,文字的省察
在墨香中生长凝定
对话书卷,走进书房
拨开历史的帷幕
时光悄然停止,空间无限延伸
一同踏入思想的旷野
用脚步丈量哲理与人生的高山深壑
纸页徘徊,细推义理尘嚣外
书房之中,眼界开阔天地宽
2020年9月
北大官微首推“学者书房”栏目
2023年3月31日
“学者书房”第二辑发布第一篇推送
▽点击图片,回顾第一辑▽
透过相机的取景框
穿越文字的长镜头
以第一视角,以全方位视角
集结北大教授的书房故事
光影流转,书韵萦绕
我们叩响门扉,落笔“书房”
邀读者一同启幕思想旅程
探寻学者们与书相伴的精彩人生
倾听书页翻动间的思想跫音
这是一方思维碰撞的领地
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
汇为这一方心灵的栖息地
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章永乐
孙明、邱泽奇、程美东、苏祺、阎天
陈平原、夏晓虹、易莉、贾妍、赵冬梅、李彦
16位北大各学科领域的代表性学者
全方位展现书房实景
透过纸张上的温度
讲述阅读者的热忱与坚持
书页翻飞间
文墨氤氲真理与理想
书房是通幽小径
循迹独往,却能思接千载
读物构筑成生命史
一言未启,便已烛照万物
朴如山谷,尽显宁静与深思
寥寥书册勾勒出厚重的思想史
繁如密林,展现博览与渊识
浩繁卷帙沉淀着踏实的来时路
在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时代
我们还需要阅读吗?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立华
在本书的序言中动情地写道
“阅读仍是人类精神传承最重要的途径。
每个时代都会有沉静下来、超然于功利之外的阅读。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读书人的生活会永久地存续下去。”
↓上下滑动,阅读序言全文↓
对于沉潜于阅读和思考的人生而言,四壁藏书更像是迷宫的围墙——数不清的道路分岔,一不留神,兜兜转转一大圈却又回到了原地。明代哲学家罗钦顺将自己的著作集命名为《困知记》,“困知”二字也许是大多数学者学术生活的真实写照。书房通常是安静的,但并不见得平静。书籍之间交织着各种“争吵”,像庄子笔下“众窍”的混响——“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书房里的岁月沉积着各色光影、声气,有旦暮千古的会心,有愤悱久之的独觉,也有苦寻不得的挫败。精神的印迹使排列在周遭的书籍拥有了独具的气质,洋溢为整体的观感,也渗透进不经意的细节。
书籍与读书人的相遇大多有偶然的机缘。实体书店的时代,找书是一大乐事。囊中既羞涩,时间上便不免慷慨。有时在旧书店里泡大半天,带回家的不过三两册而已。如今线上寻书购书,乐趣差不多,但质感有很大不同。不管哪个时代的读书人,书总是越聚越多的。书籍隐在书柜里,等待被再一次发现。有学术和思想积淀的阅读,渐渐使藏书获得了层次和纵深。那些在精神上真正遇见了的书籍,敞开出一条无法最终抵达的通往真知的道路,学术和思想的生命就在这样的道路上凝成。没有哪个学者的书柜是平的,总有看不见的起伏。
人工智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跃迁,很难说是幸还是不幸。阅读形态不可避免会发生改变,但阅读本身会被替代吗?至少到目前为止,阅读仍是人类精神传承最重要的途径。每个时代都会有沉静下来、超然于功利之外的阅读。学术研究不能没有时代的关切,但读书就应该仅以读懂为目标:读进去,读进作者的知识、思想和精神的世界。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读书人的生活会永久地存续下去。希望这不仅是主观的意愿。
“北大学者书房”是北大宣传部策划的一个学者访谈的系列。灵光一现的惊艳创意,汇成一个个当代北大学者学术生活的鲜活具像。把学术生活令人向往的样子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尤其是年轻人,在这个方面,“北大学者书房”系列做得很成功。
本辑收录了16位北大人文社科学者访谈的图文记录。既涉及书房,也涉及书房之外。图文的内容大概涉及三个方面:学者书房及学者在书房工作的影像;学者对书籍及学问的态度;读书与治学方法。最触目的自然是书房与学者的照片。陈平原老师和夏晓虹老师在四壁藏书间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时间跟他们无关;范晔老师书架上的侠客摆件与他《百年孤独》译者的身份之间的反差,竟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贾妍老师的书房分出阅读区和写作区,如此理性的工作态度下埃及猫的灵性和神性如何毫发无损地穿越历史和文化的间隔来到今天的中文世界,让人心生好奇。阎天老师以“力食居”命名书房,透出心底里对劳动的尊重,是劳动法学者最朴素的诗意。李彥老师的书房元素丰富,一如她的化学世界,这中间催化出的反应应该是她课堂和研究里的灵感的重要来源。对于书籍,于铁军老师的“过瘾”与范晔老师的“玩具”,意象虽殊,其致则一。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哉!邱泽奇老师的“ 三本书”(经典之书、社会之书、时代之书),直接将阅读带出了书房。而罗新老师远方行走的背影,却似乎并没有离开他的书斋。赵冬梅老师说:“我手上没笔做记录的时候,宁可不读。”所以她的书房是工作伦理的载体,具有方法论意义。章永乐老师名为“半渡”的读书会,程美东老师的“笨功夫”与“巧功夫”,孙明老师以“叠”计数的书籍和档案,证明学无止境才是学问之道的真谛。易莉研究员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学术当然不以畅销为目的,但追求真相的研究本身足以打动人心。苏祺老师的书房有某种“反书房”的品格,技术联通着传统和未来,让人隐约看到了数字化学术生活的样子,虽然不免带起些伤感。贺桂梅老师要“以文学为‘中介’理解当代中国”,稍有学术经验的人就能想象她的阅读范围和藏书体量。一般人的印象里,文学是“轻”的,但桂梅却要这“轻”承起时代之重。《北大学者书房》呈现出了学术生活多面的样态,但种种丰富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
《北大学者书房》第一辑已于2023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辑结集初成,羽中校长嘱我作序。粗读之下,已颇多会心处。零星感想连缀成章,不敢言序,算先睹为快的读者札记。
杨立华
2024年6月22日
立于书房,召回隽永记忆
日影与月色在纸页中迁跃
从“缪书房”到“力食居”
探访教授精心躬耕的思想田园
从宏大震撼的“书城”到精简的“电子书房”
寻觅学者书房的多重模样
从70年代的无限可能到90年代的生机蓬勃
倾听学者大师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段学思贯通的对话
一本本书
或始于偶然的邂逅,或源于心底的热爱
在学者的成长岁月里生根发芽
见证着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气度
一间间书房
融汇文史哲、数理化、前沿科技……
打破学科壁垒,催生学术成果
承载着学者们独特的阅读故事
支撑起学术领域的深耕细作
文字蕴藏百味,淡品人生甘苦
翻开一本好书
对话古今中外智者
在学术旷野中不断探索前行
便足以寻得慰藉与力量
捧起《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
走入学者名家的书房
在字里行间寻觅精神宝藏
撷取意趣,探秘理趣,通悟美趣
把这份力量
传递给每一位爱书的人
灯火映照下
大家书斋,一室幽兰
有如微型宇宙
包罗万象,自成一派
书房中的万卷藏书
不仅是知识的沉淀
更是学术生涯的基石
又将学术火种代代相传
读大家故事,悟学者治学
一起感受思想的魅力
照亮前行方向
此心自有安处,漫读诗书万卷
无论信息洪流,无惧不确定性
总有一群学者
坚守着书桌前的一方净土
岁月在书房沉淀
时间的印迹铭刻其中
留下丰富的恒常、思想的锚点
等待你来穿梭其间
与知识相拥,与真理同行
共赴一场永不落幕的精神盛宴
2025年,你最想读哪些书?
对自己的书房或者书架有着怎样的感情?
又最喜欢哪一位学者的书房?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
你的2025年阅读FLAG、你的读书体悟
小北将为2位优秀留言读者送上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一本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
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老师,
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
讲述他们的阅读和学术人生故事
-End-
来源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字 | 唐儒雅、毛堃璇
摄影 | 吕宸
图书拍摄 | 曹梦瑶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戴璐瑶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读书是世间第一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