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这句谚语就说出了小寒节气的气候特点,那就是非常的寒冷。而在1月5日就要迎来小寒节气了。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天寒地冻了,因为“数九寒天”中的最冷的三九天也到了。
而在我国民间,还有着“最怕小寒晴天”的说法,那在小寒节气当天是晴天,到底有啥预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祖宗的农谚是怎么说的,看完大家也就心中有数了。
(1)小寒天气热,大旱到五月。
小寒本应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如果天气还比较暖和,不怎么寒冷的话,这样就不符合正常的节气规律。
而古人的经验,就是这样往往预示着后面的雨雪少,甚至是第二年开春后的降雨也少,可能会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份。
暖冬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快,土壤墒情变差。到了春季,气温回升,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分,此时土壤缺水,就容易造成干旱。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春季最缺的就是雨水,古人也说了“春雨贵如油”,此时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降雨稀少,出现干旱的话,就会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自然对其产量和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小寒不寒寒大寒,大寒不寒倒春寒。
这句话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到了小寒节气的时候,还不怎么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推迟到大寒。
而在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如果大寒还不冷,就可能在第二年的开春后会出现倒春寒。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情况下,小寒节气不怎么冷,那么到了大寒就很冷,这也是农谚所说的“小寒不寒寒大寒”。但是如果小寒、大寒都不冷,那就大概率后面会出现大降温,即可能出现倒春寒。
(3)小寒暖,立春雪。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小寒的时候是晴天,天气偏暖,意味着气候异常。而这种温暖的天气可能会使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到了立春时就容易下雪。
立春前下雪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好处,雪可以给农作物提供水分,还能冻死害虫,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到了立春后,如果还下雪,那就糟糕了。老话说,春前雪是宝,春后雪是草,就说明了立春前后下雪的区别。
(4)小寒有雨明春暖。
小寒下雨说明空气湿度大,天气比较温暖。这样的天气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天气会比较暖和,春天也会来得早。对于农民来说,提前做好春耕准备,有利于农作物的早播早种。
相反,如果在小寒节气是晴天的话,那就预示着后面还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温。在民间有谚语“小寒大日头,开春冻死牛”,另外还有“小寒一日晴,旱到三月底”,都是说小寒节气是晴天,预示着后面容易出现反常的天气现象,而这些都是对农业不利的。
从这些农谚来看,小寒晴天预兆着天气异常,可能会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在古代,人们依靠观察自然现象来总结经验,预测天气变化。这些农谚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农谚中了解一些天气变化规律。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做好应对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深度好文计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小寒节气本来天气反常,气温偏高不说,而且天气预报说小寒节气当天都是晴天,所以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
只要我们做好防范措施,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就能减少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迎接寒冷的冬天,期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