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太祖朱元璋,最脍炙人口的段子当然是开局一只碗,剩下全靠砍了。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纵观上下五千年,能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一伟大成就的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哪个不是天纵之才?就拿朱老板来说吧,别看人家因为出身低没接受过正经的教育,但学习能力那真叫一个超凡脱俗。仅靠自学,马上打天下那功夫识文断字就已经手拿把掐了,下马治天下那会儿更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废了宰相,天下大事无论繁简概由其一言而决之——单凭这个魄力和能力,在此之前除了始皇帝,还真没谁敢跟朱老板较这个真章。



关键是人家干得还真不赖。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咱就再聊聊朱元璋的文采。一本《御制文集》,就收录了他亲笔创作的100多首诗词,常有人批评其用辞粗陋格律不整,但就问你“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么霸气绝伦的诗句,换作李杜欧苏能不能写得出来?

当然这么说有点强词夺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晚年的朱元璋文化水平一点都不低,而且非常热衷于文事。不过与相较于他家老四搞出来了部《永乐大典》,朱老板对让手底下那帮酸丁编书的兴趣缺缺,反而热衷于自己写。而且一写就是一大堆,像什么《皇明祖训》、《大诰》、《明太祖宝训》、《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等等不一而足。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朱元璋的这些大作别说后世了,哪怕是在本朝也流传不广,知道的人也不多。甚至官方的态度,也是遮遮掩掩,一副眼不见心不烦的德性。



为何会如此?也许从老朱的另一部著作《御制纪非录》中便可见一斑。

01

前边没少夸朱老板,但他真不禁夸。

从汉到宋,看似皇帝轮流做,其实内在的逻辑和秩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形成了为所有人默认且遵守的潜规则。这种规则体现在君臣关系上,就是所谓的“圣天子垂拱而治,诸贤良众正盈朝”——表面上看好像是当皇帝的啥都不管,其实是治权下放,趟雷背锅的破事让臣子们去干,有功勋政绩皇帝去领,双方相得益彰,各得其所。



这么干似乎有皇权不彰的风险,其实不然。皇帝只要牢牢把握住军权和人事权,其实就可以安坐无忧。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莫过于宋仁宗赵祯,被誉为“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北窗炙輠录》,那他是怎么干的呢?表面上看,这厮甭管干啥都被大臣一顿喷,软得跟面团一样。但人家在位42年,光宰相就换了23个——甭管是所谓奸佞如丁谓、王钦若、章得象,还是直臣如李迪、杜衍、陈执中,或者能臣如庞籍、王曾、文彦博,赵祯只需一句话,要么来要么滚,谁敢说半个不字?

当然有玩得好的,自然也有玩砸的。典型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头搞得不错,后来就栽在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手里。

这么干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毕竟皇帝也是凡人,尤其是那些生在深宫养于妇人的守成之君,论治国安天下的本事,哪比得上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迈上权力巅峰的干臣良将?特别是你本事不行,还啥事都操心、啥事都想管,弄到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越做越错、越错越多,不但把江山给祸害了,更重要的是权威性和神秘感也完蛋了,还怎么让人服?

这样的反面例子也一大堆,最容易让人想起来的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而朱由检的悲剧也不是凭空来的,要赖还得赖他的老祖宗朱元璋。

可能因为出身的原因,朱元璋始终对满朝文武缺乏信任感。当然这也不奇怪,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没昏聩到缺心眼的程度,都不会毫无保留的信任任何人——请注意啊,这里说的是任何人,哪怕是亲如父母妻子、兄弟儿女在权力的诱惑面前照样啥也不是,甚至挥刀相向也不是啥稀罕事。但作为史上独一无二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不信任的只有外人,而不包括家人。

有这么个段子,说是太子朱标造反,带兵杀进金銮殿时看见他爹在那儿急得直蹦,嘴里还叫唤着大宝儿你咋才来,俺的退位诏书放这么多年,都快捂出毛了……



也正因为如此,朱老板一边对外人毫不留情挥起屠刀,甭管开国元勋还是能臣干将哪怕是升斗小吏都恨不能宰个干干净净,生怕老朱家的好处被人分出一丢丢去。反过来对自己的儿子们,他却是空前绝后的大方。甚至从历史的乐色堆里捡出了宗藩制这棵大毒草——但凡自己的崽儿,统统封王,不但封王,还兵权治权财权样样不缺,生生在大明江山里边又鼓捣出一大堆的独立王国。

02

明朝藩王的祸害不用我说,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但让人搞不懂的,是朱元璋搞宗藩制的动机。



自始皇帝以郡县取代分封以后,汉朝首开历史倒车再度分封藩王,结果闹出个七王之乱;晋随汉制,然后反手又遭了个八王之乱,而且被折腾得更惨,司马家的江山差点因此完蛋。后边的历朝一看这玩意就是洪水猛兽啊,防火防盗都不及防着自家兄弟啊!所以自晋亡以后,甭管哪朝哪代都视宗藩如蛇蝎,哪怕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分封一下也得拼命的削权,兵治财权什么的想都别想,封出去的就是帮空筒子王爷。

最狠的还要算是宋朝——藩王的头衔给你,封地也给你划出来,看着好像一点不亏待宗室吧?但一所有藩王都得老老实实的蹲在京师哪儿都不许去,二封地的收入只是象征性的给点,三不得掺和政事,更不得结交跟政事沾边儿的人。宋神宗赵顼在位时,有个叫赵世居的宗室因为喜欢跟和尚道士打交道,就被怀疑心怀不轨,然后赵顼就毫不犹豫的摘了他的狗头。

所以什么叫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活得不如一条狗?所以那些本来好好当着宗室,后来莫名其妙被抬上皇位的如赵恒、赵佶、赵构、赵昀等,都把皇帝这个活儿干得一塌糊涂,不是没有原因的。



蒙古人从骨子里蔑视和排斥汉制,再加上草原民族的传统,所以从一开始就大封特封。结果怎么样?没几年曾横扫欧亚大陆如卷席的蒙古帝国就开始分崩离析,不足百年就土崩瓦解——这可怪不着朱元璋、刘福通们太能干,要怨只能怨他们自己太能拆家了。

这么多血淋淋的教训,朱元璋会看不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实也是没办法,谁让他这个大老板那么难伺候呢?

历代皇帝治国,只有两个办法。其一就是不但本人能力超强,而且精力旺盛到堪比超人,这样才能做到“天下诸事无分巨细均决于一人”,大臣们只需做好应声虫或工具人即可。不过这么干对皇帝的要求太高,几百年都未必能出一个,数来数去也就始皇帝、杨坚、朱元璋和爱新觉罗·胤禛这寥寥几个能做到,而且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比如胤禛。这位雍正皇帝在位13年间仅亲笔批复的奏章,总字数就在千万以上。忙得他一天只能抽出4个小时睡觉,以至于都没空生孩子(即位前育有8子4女,即位后只生了俩儿子),更要命的是忙碌的工作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才活到了58。



另一个办法就是分权和放权,让大臣尤其是宰相分担巨大的工作压力,皇帝只需把控大局以及处理最重要的事务即可。事实上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包括朱元璋的子孙们也是这么干的,哪怕强如汉武唐宗也不例外。

但朱元璋就不行。可能是出身的缘故,就像俩老农为了自家宅基地东挪半尺还是西移一寸都能拼个你死我活一样,朱老板也是小农意思根深蒂固的那种。自打做了天下,他就觉得整个江山都是老朱家的,谁都甭想从中捞到半点便宜。尤其是麾下的文武百官,在他眼中根本就不是替大明打江山和保江山的助力和帮手,而是成天都在琢磨和算计着占他老朱家便宜的寄生虫和小偷!

对明目张胆挖自家墙角的贼偷,一个老农会有什么反应?



洪武朝共有31年。每隔几年,朱老板就随便找个借口掀起场大案,然后就挥起屠刀嘎嘎乱杀。甭管是开国元勋还是治世良臣,在他眼中都是除之方能后快的白眼狼——据不完全统计,仅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就杀掉了近10万官员,而明初全国公务员的编制加一块,还不到3万。

把官员像韭菜一样割了又割,他自己又不是千手观音,哪管得过来几千里江山的无数大事小事?所以百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儿子们分封出去,替自己分担这些破事。

老农嘛,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哪怕儿子再不成器、再没个人样儿,在他的眼里也比外人可信可亲,反正肉必须烂在自家锅里。

03

当然人家朱老板不是一般的老农,而是史上独一无二能当上皇帝的老农。所以他分封儿子,也是留了后手的。



首先他的儿子可不是乱封的,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老朱一辈子共生下过26个儿子,其中比较年长而且看起来本事不错的,都被朱老爹从东北到西北一路分封下去,使其封地像一道锁链般牢牢的镶嵌在北方边境上。因为这样一共封了13个儿子,在朱老板的眼里就好似十三座要塞为大明戍边,故此这些藩王也被称为十三塞王。

而剩下那些比较废柴的儿子,朱老爹则把他们封在内地。当然也不是随便封封就得,而是把他们的封地集中安置在塞王防线和南京之间。这么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给塞王防线再打上一道保险,二来则是一旦南京有变可以迅速回援,反正就是干啥都不耽误,就算废物也是儿子,就得充分利用起来。

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以及早夭的老九朱杞和老幺朱楠外没一个浪费,统统打发出去给朱家守江山。而在大明的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中,除了京师外,只有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的境内没有藩王。为啥?因为敌从北方来嘛,东南方向完全没有防御的必要。而且上述地方在当时大多又穷又偏,还不乏要人命的烟瘴之地,老朱既舍不得儿子去送死,即便想送估计也没人肯去。



其次是他不光封王,还大肆放权。各藩王在封地内,有兵有钱有粮不说,还对辖区官员有监视、制衡之权。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直接接管军政大权,一言可决人生死——话说就算平时啥事没有,又有哪个官员敢忤逆这帮朱姓王爷的意志?毕竟就算藩王为非作歹,地方官也没权管,只能上报给朱老板处置。问题是地方官能告状,藩王就不能?官员和儿子各执一词,您猜朱元璋会信谁的鬼话?

然而一个人说他儿子混账可能是诬告,要是十个百个乃至于所有人都这么说,朱老板还能这么自信?最后气得他不得不写了本名为《御制纪非录》的“内部发行读物”,试图教训警醒一下自家的熊孩子们。

04

《御制纪非录》全书共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老朱收录了从汉到宋各朝恶行昭著的藩王,后半部分则是自家崽儿们干得那点破事。不同的是,前半部分的内容极其简单,就是列出个朝代、人名以及罪行;后半部分则繁复到了啰嗦的程度,甚至把受害人以及索取的财物记流水账似的拉起了清单。为啥要这么干?我想大概是朱老板矛盾的心态所致。一方面想起到警示子孙,希望藩王约束并匡正自身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以及自家熊孩子们留点面子。



毕竟被他收录在这本书里的前代藩王,所犯罪行不是谋反、谋大逆、恶逆,就是大不敬、不道、不孝,反正个个罪大恶极。与之相比,朱元璋的儿子们干的那些破事虽然同样令人发指,但跟这帮玩意比起来还真是稍逊一筹。

下面让我们看看朱老板是怎么数道他家的崽儿的。

第一个上榜的是秦王朱樉(shǎng)。他是朱元璋次子,生母马皇后。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号,并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赴西安就藩,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人毒死,享年40岁。



朱樉军事才能出众,数度出塞对北元及土番作战表现不俗。但只要下了战场,此人的作为就只能用一个字来评价,那就是人Z。

那他都有啥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咱就挑他爹记下来的那几条说:

1、朱樉对女人的脚丫子有着不可描述的爱好,偏偏又嫌弃关中的女子脚大,就派人去苏杭等地采买小脚侍女。买了多少回没人知道,仅被他爹抓现行的就有3次。还有一回,这厮做梦梦到个绝世美女,就找人画了像然后吩咐侍卫去按图索骥,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于是朱樉大怒之下将其中一名侍卫当场打死,另一个则被挖掉膝盖沦为残废。
2、成天花大价钱采购小脚美女,朱樉的腰包就有点紧。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个天才的主意,那就是用破损后毫无价值的宝钞去“买”羊,然后再高价出售,卖不出去的就强行要求三护卫购买。而且就这样,你也只能买到秦王府的“光板羊”,因为羊毛都被剃下来另行售卖了。
但朱樉还是觉得来钱太慢,干脆让人拿着越来越不值钱的宝钞直接到百姓家去换黄金。你不换?那就是违反了大明的金融政策,拉出去砍了财产充“公”;你说你没有,反正秦王的宝钞就放这儿了,掏不出金子就是诈骗就是抢劫,要想不被治罪,就去鬻妻卖子吧。
3、朱樉欺凌弱小好像挺有本事,但脑子似乎不怎么好使,对家事基本不管。话说别的贵人家里都有严格的内外之分,内宅除了主人外连只公蚊子都不能放进去。可这位秦王家的内宅呢,男人随便进,与王府女眷“为非”也就是发生不可描述之事的例子,光被他爹抓住的就一大堆……

对自己的这个次子,理论上可能成为大明王朝第二顺位继承人的熊孩子,朱老爹是没少被气个半死,申斥、惩处甚至家法伺候都是家常便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时甚至专门把他拎到南京,令有司查其过失,甚至打算将其夺爵幽禁。



这要是换个不姓朱的,早就被抄家灭族一百遍了。但朱老爹毕竟护犊子,把朱樉收押了一年多又放了,啥处分都没有。只是在其暴毙后,削减葬礼规模,并在祭文中直斥这厮“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然后又把他列在《御制纪非录》的本朝榜首,当了个反面典型。

就没别的了。

05

跟自家二哥一起上榜的,还有老五周王朱橚(sù)、老七齐王朱榑(fú)、老八谭王朱梓(zǐ)、老十鲁王朱檀(tán)以及老十三代王朱桂。他们的大致罪名如下:

1、周王朱橚干过的破事包括且不限于“射死本府仪卫司校尉”、“娶生员颜钝巳定婚女子”、“将安置囚人到府使唤”以及未经请示就擅离封地,拖家带口的跑去凤阳落户,气得他爹一纸诏书直接将其贬去云南。
2、齐王朱榑——话说朱元璋的儿子几乎都擅杀过无辜良善,要严格遵照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老朱家早就绝后了。而在其中要说杀人杀出新高度的,谁也比不上老七朱榑。仅被他爹查证属实的,就有知府1人、镇抚3人、指挥5人、千户9人、百户20人、王府属官2人、舍人12人、生员4人、校尉200人、军士27人以及家属198人,共计482条人命!
需要注意的是,被朱元璋逮到并记入《御制纪非录》的受害者,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官身。难道朱榑只杀当官的,对平民百姓没兴趣?怎么可能!现实只可能是杀得更多,只不过在他以及他爹眼里,这些都不算人,自然算不上犯法,所以记都懒得记一笔。
3、谭王朱梓是朱元璋的儿子里边最会“玩”的。怎么玩呢?按照他爹提供的证据,有这么几种玩法,一个是在高墙深院中让士兵与老虎搏斗,一个是逼迫侍女吃粪便,如有不从立即打杀,再一个就是“于宫中造淫亵器具,授之于宫中老妇,非礼百端”——这个不解释,自己翻。
4、鲁王朱檀相对而言没那么扰民。他的主要罪状一是沉溺女色,奢侈无度;二则是觉得这辈子胎投得太爽,舍不得死,就一心修仙炼丹,还派人四处寻访名医良药。最终因服用重金属过量而一命呜呼,把他爹气得差点疯掉,顿足拍案直呼荒唐。所以最终这厮不但得了个“鲁荒王”的丢人谥号,还被扔进《御制纪非录》当起了反面典型。
若非老朱一时冲动,就凭朱檀那点在众兄弟间并不出众的“本事”,压根没资格上榜。
5、代王朱桂的罪名是性格粗暴,极其嗜杀。有多嗜杀呢?以至于他爹在书中都不敢像对老七那样拉出一张受害者清单,只是含含糊糊的举了个杀害无辜军士的例子,然后给出个“打杀人甚多”的结论。但爹护犊子,别人可不管这套——朱允炆削藩时就抓住他杀人无度这一条将其贬为庶民,朱棣更是直接直斥他“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直接削去其护卫。
要从朱元璋的儿子中选出个“杀人王”,朱桂夺魁应不意外。



另外还有个靖江王朱守谦,是朱元璋之兄朱兴隆的之孙、朱文正之子。这厮也不是啥好鸟,在封地不守法度,荒淫暴虐,搞得民乱四起,逼得老朱不得不将其召回京城,削爵废为庶人。后来朱元璋觉得这厮改过自新了,就恢复了他的爵位重新打发回封地。谁知朱守谦回云南后立刻故态复萌,又是奢侈淫逸,又是掠杀无辜,又是强抢暴敛,反正无恶不作,弄得民怨沸腾。

话说朱老板对儿子心慈手软,但侄孙可不在其列。于是这回他硬起心肠,将朱守谦永久幽禁于南京,到死为止。

06

朱元璋有26个儿子,恶行被载于《御制纪非录》的只有6个,难道剩下的都是好孩子?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按明朝宗藩制度,皇子一般要长到10岁以后没有早夭风险了才会封王,然后到18岁左右就藩。所以朱元璋的儿子里边,只有前十几个在他生前就藩,其中还有好几个没来得及在爹活着的时候就学会肆无忌惮的为非作歹,不像朱桂那么天赋异禀,能后发制人。

以朱桂为界没被《御制纪非录》点名的,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朱杞外,还有老三晋王朱棡(gāng)、老四燕王朱棣、老六楚王朱桢、老十一蜀王朱椿以及老十二湘王朱柏。

朱棡没上榜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因为这位晋王殿下可是诸藩王中的头号太子党,而朱标又是朱老爹的头号心肝大宝贝,所以哪舍得点他的名?

而且史家早有公论——“晋王党比太子,其节制沿边军马,或迳对燕有监视意,然则使非早薨,成祖之能否起事殊未可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朱棡就是啥好鸟,史书载其“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比如动辄在太原城里纵马飞驰,吓得小民鸡飞狗跳。这厮非但不理,还使用飞索套人玩,玩高兴了还将“猎物”车裂,简直骇人听闻。朱元璋得知后欲治其罪,每次都是朱标出面求情,最后不了了之,朱棡暴戾如故。

你说有口皆碑的贤太子朱标,在这里扮演了个什么角色?

接下来就是朱老四,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了。

朱老四没进《御制纪非录》,原因可能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话说这本书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写成的,然后也没有大规模公开发行,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嘛。于是这本书只是小规模的在朱家内部分发了几本,外人根本看不着。不过老朱挂掉后,大明经历了削藩以及婧难等一堆乱七八糟的变乱,诸藩也被折腾得鸡飞狗跳,这本书难免也跟着外流出来,我们才得以一窥内幕。



目前我们看到的《御制纪非录》,出自永乐朝内阁首辅杨士奇编纂的《文渊阁书目》。而当时文渊阁所收藏的《御制纪非录》有3个版本,还都是抄本,没一个原版,这里边的门道可就多喽。

我们都知道朱棣虽然不像他爹那样宰官如宰鸡,但其实也没少杀。即便有利用价值一时还不舍得杀的,他的惯用手段就是丢进大狱去“反省”。话说在永乐朝谁没蹲过五七八回大牢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皇帝陛下的重臣心腹。还有个段子说永乐朝的内阁和六部想凑齐人开个全体会,只能去大牢才行。

至于杨士奇,也是几进几出、对大牢快比自家更熟的老油条了。朱老四抬抬屁股,他就能立刻猜出能听到几声响,会不知道怎么收录那几个抄本?

一个被逼急了屎都吃的狠人,对自己都这么狠了,对别人会不狠?



老六朱桢,是个隐藏的狠人。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后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到处打土蛮、平叛乱,还去云南打过蒙古人,实打实是朱老板最信任的金牌打手之一。但此人平时非常低调,从不显山漏水,所以功绩不彰,劣迹亦鲜为人知。唯一能查到的线索是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打着讨伐古州(今贵州榕江)蛮族的旗号疑似贪污军饷30万,然后被爹骂了一顿,就没下文了。

蜀王朱椿,是明朝有数的“贤王”。据说他奉行“以礼教守西陲”和“以诗书礼乐化一方”的原则大兴文风,还经常自掏腰包接济贫困士人,招揽外地贤士大儒到四川讲学等等,终使“蜀中大治”,并塑造了“蜀多贤王”的风气。

反正史书就是这么说,爱信不信。然而史书没说的,是朱椿还活着的时候,就悄没声的把成都府70%的土地纳入了自家名下。而在中明一朝,四川藩王之害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兼并土地人口数量之巨,赋税徭役之沉重,同样首屈一指。

所以所谓的“贤王”,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比如另一个跟朱椿齐名的贤王朱橚,据说在被发配云南的路上将所见所闻以及他认为能吃的中草药编在一起出了本书,书名就叫《救荒本草》——这本书可不得了,曾作为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徐光启写《农政全书》时,也全文摘录过《救荒本草》,足见其价值。



然而事实如何?不如看他亲爹是怎么说的:

“洪武一十三年,不闻命,擅率妃嫔人等弃其本国,来居凤阳。由是召至谪迁云南,并经过州郡城池广狭、山川地理险易、民情风俗皆无所知,自古至今愚蠢无有如此者。”(《御制纪非录)

一个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走过路过了两趟还一问三不知的“自古至今愚蠢无有如此者”,能写出这么本书,你信吗?

无非是为了将功折罪找人代笔捉刀罢了。这样的废物也称贤王,贤王也太不值钱了。

湘王朱柏,爱好一为修道,但没像他十哥那么极端,二为杀人,每逢征伐必斩尽杀绝,不留一人。所以后来朱允炆削藩时,给他定的罪名之一就是“擅虐杀”。当然老朱家人的特点是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朱柏干脆一把火把全家都烧了,享年仅28岁。

本想再写个结论,但一想肯定会招骂,所以何必呢?到此拉倒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