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 记者 赵安琪
“今天我想要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减贫项目。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团队来自印尼、巴西,还有中国的成员……”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场跨国跨文化的学科专业交流互鉴活动正在进行,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生陈怡倩向与会成员分享她所在团队设计的“桥梁计划:巴西职业技能提升与就业促进项目”。
首届中拉青年减贫论坛近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该论坛是2024年5月至8月举行的“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2024减贫营”(以下简称“2024减贫营”)的成果展示,旨在推动中拉青年在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中拉合作在减贫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
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中拉青年减贫论坛现场。清华大学供图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涛涛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减贫营”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为减贫事业作贡献的渠道,真正将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中拉青年组建成跨文化、跨领域的团队,携手应对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巴西低收入地区,供电不稳定是常态,停电频率是富裕地区的8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地区甚至在过去几个月中经历了长达24小时的持续停电。为此,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士生桂镜涛(William Guey)和小组的4名成员共同设计了一款利用太阳能照明并充电的小型设备。“这款产品成本很低,报价仅12美元一台,安装在墙壁或路灯杆上就可以照明、给手机充电,与贫困社区的适配度很高。”桂镜涛介绍。该项目荣获“2024减贫营”赛事金奖。
从构思到做出第一台原型机,该项目团队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在陈涛涛教授的指导下,该团队逐步推动了项目的落地,利用在巴西交流的机会,主动联系当地公司,并与巴西一家3D打印企业达成合作。2024年12月中旬,该团队已完成了巴西一处贫民区3台原型机的安装,还计划陆续完成20台原型机的投放,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反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洲大学联盟秘书长刘健老师指出,城市化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人口减少和村庄空心化等严峻挑战。她呼吁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减贫。
“减贫是全球性挑战,中国的减贫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和拉美国家需要在减贫领域以共赢发展为目标,互学互鉴。”陈涛涛表示,“我们希望能促进中拉青年深入了解贫困问题,以‘青年力’助力全球减贫事业。”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陈涛涛教授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清华大学供图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阮申豪在论坛上分享了经管专业赋能减贫事业的积极探索:一方面,利用陈涛涛教授团队开创的“清华减贫工具箱5W1H+”积极探索中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经验和模式,为乡村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将深化与拉美师生的减贫对话,实现减贫经验的交流共享、彼此借鉴。
在巴西职业技能和教育水平不足导致许多人无法获得正规就业机会,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令很多人无法融入劳动市场、提升生活水平。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个人收入,长期还可能导致经济边缘化和社会排斥。针对这个问题,陈怡倩的团队借鉴中国“鲁班工坊”职业教育模式,开展了“桥梁计划:巴西职业技能提升与就业促进项目”,并荣获“2024减贫营”金奖,“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中国经验为巴西职业技能提供启发,同时加强两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
论坛期间,清华大学拉美中心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建设中拉减贫实践基地,为优秀的减贫方案提供孵化和支持,推动跨文化合作走深走实。这一举措将为中拉减贫合作注入持续动力,也为青年力助力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平台。中国国际减贫中心杨惠仪表示,中拉青年可以利用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等资源开展经验学习和创新活动,为全球减贫事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青年应积极参与减贫事业,为推动全球减贫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来自中国国际减贫中心的沈之焯在论坛上呼吁中拉学子积极投身全球减贫事业。
据悉,减贫营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智利、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14个国家的青年学子。清华大学还开设了面向所有在校生的课程《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鼓励学生组成跨国、跨学科团队,开展减贫研究。中拉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与社会组织专家,通过学术论坛、赛事辅导、减贫基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减贫方案。
论坛上,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廖莹表示,减贫需要的是多国之间的齐心协力,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多国合作的平台。“我们期待年轻人能够成为全球治理变革的推动力量,推动中拉的区域减贫、行业减贫,群体减贫,为重塑多边合作机制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