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疗事业正迈向多学科融合、多技术交叉、全领域协作的新时代。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肿瘤疾病规范化诊疗水平,促进领域交流与合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12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2024年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聚焦肿瘤综合治疗、创新合作、学科管理和质量提升等多维议题,为我国肿瘤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本文特别回顾并总结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的精彩会议专访,与您共同碰撞前沿思考,探索肿瘤防治的新方向。
点击观看专访视频
-问题一-
本次大会是肿瘤学术界期待已久的盛会,您作为本次会议的执行主主席,且担任多个专场的主席,并进行了精彩的汇报,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本届大会的想要传达的主题与宗旨?
刘天舒教授:
每年的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学术会议不仅是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和成果的重要时刻,也是规划未来工作的关键时期。本年度会议的主题是:以“新质”赋“高质”,强调“质”作为全年核心追求的目标。我们正处在一个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时代,因此选择这一主题。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过程中,质量至关重要,应贯穿于“防筛诊治康”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我们将更加关注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山医院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拥有齐全的科室和强大的专业能力,并站在国家医学中心的高度。我们在“防筛诊治康”的每个层面上都有独特的特色管理理念。这要求我们在每个层次上都追求高质量,最终为患者提供最高层次、最高质量的治疗。
-问题二-
近年来,公立医院高质量肿瘤中心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您在本次会议上也和其他专家参与了“公立医院高质量肿瘤中心发展”相关话题热烈讨论,您认为高质量肿瘤中心在医疗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是什么?有没有相应的标准存在?
刘天舒教授:
今年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学术会议的主会场特别邀请了国家癌症中心的专家,他们就公立医院质量考核中的肿瘤相关指标进行了解析。实际上,国家层面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肿瘤的规范化治疗,这包括从最基本的TNM分期开始,国家在对公立医院的考核中也加入了这些指标。
本次会议中,专业领域专家也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医院之间在病史记录和追溯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病史记录不完善,二是实际工作中未能完全落实到位。因此,我们现在对临床工作的要求不仅仅是按照肿瘤规范化诊治开展工作,同时还包括要有规范化的记录。特别强调的是,未来我们将更多地利用人工智能手段,但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结构化、数字化的病史记录,这样人工智能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会议期间还同步进行了:2024年下半年度上海市抗肿瘤药物规范化使用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人才培养、国家对医院及医院对科室的要求,并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医生设置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制度。我们认为,只要大家足够努力、有想法,就能在专业赛道内不断成长。
-问题三-
新药研究是临床诊疗进步的阶梯,本次会议中您以《消化道肿瘤新药研究的进展》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在胃癌领域,本年度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药研究进展?
刘天舒教授:
近年来,新药进展不断涌现,尤其在胃癌治疗领域。目前,胃癌治疗正朝着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前进。药物的研发更多地基于生物学机制的发现,以开发特定靶点。例如,HER2是胃癌的经典靶点,除了曲妥珠单抗等单克隆抗体外,还有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甚至正在探索CAR-T疗法。
同时,claudin18.2作为胃上皮黏附蛋白,在胃癌中表达较高,全球已有两项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预计明年将有相关药物在中国上市。免疫药物也是胃癌治疗的重要方向,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手段,且免疫治疗也在追求精准化。但并非所有胃癌患者都适合免疫联合化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此外,系统药物与局部治疗的结合是消化道肿瘤治疗的趋势,手术与药物治疗的协同作用有望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总之,现代胃癌治疗不再是单一手段,而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问题四-
本次会议上开设了多个中山特色规范化诊疗专场,未来您希望看到肿瘤规范化诊治达到怎样的目标?您觉得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路径和措施是什么?
刘天舒教授:
中山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在樊嘉院士的倡导下,于2016年启动了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并于2019年全面展开工作。我们肿瘤防治中心从“防筛诊治康”几个方面全方位搭建平台。
针对早筛部门,我们新增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专注于早期筛查,确保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临床部与临床研究部,作为最大的板块,涵盖了内科、外科、放疗科等一线临床科室,以及放射诊断科、医学科、病理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各科室进一步协同合作,将肿瘤的诊断与疗效评价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康复团队中疼痛舒缓科着力解决晚期患者的疼痛与营养问题,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还联合二级医院、医联体及社区,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级网络结构,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全周期的闭环式管理。
下一步,随着AI技术的发展,肿瘤防治中心计划引入智能化模式。借助这一技术,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防筛诊治康”三级网络结构,不仅为患者提供更大的便利,还能帮助医生摆脱重复性劳动,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投入更多的科学研究工作。
刘天舒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
肿瘤预防与筛查部 主任
肿瘤早期研究病房 主任
上海市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 主任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 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专科 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 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 委员兼秘书
来源:INSIGHT ONCO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