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当前,“人智时代 —— 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 正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美术馆两大主展区展出。作为两年一届的重磅展览,本届双年展自开展以来就人流不断,再掀泉城打卡热潮,许多人看后感觉“艺游未尽”。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展览受关注的程度。2024年12月21—22日,双年展开展首周末,两大馆门口出现排队长龙,累计接待观众超3.8万人次。2025年1月1日元旦,不少省内外市民游客涌入美术馆,选择过个 “艺术年”,两馆单日共接待观众超1.5万人次。线下涌动的人流也反映到了线上。近期,山东美术馆蝉联抖音济南热门打卡榜 “展馆展览” 类榜首。
一个艺术展览,缘何出圈?爆火的背后,流量密码又是什么?
“展览既要做得内容丰富耐看,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吸引人。”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在谈到这一点时表示,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是以人作为主体,结合智能时代的现代技术合成的丰富艺术展览的集群表现。静动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实体和虚拟结合,是本届双年展的特色。
从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来看,此次双年展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尤其是年轻人扎堆。来自海内外 215 位艺术家的 291 件(套)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数字影像、大地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其独特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重构美术馆艺术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了绝佳的拍照背景。不少人还在线寻找 “摄影搭子”。他们结伴而行,在展品前精心构图,用镜头记录下自己与展品互动的画面。这些照片、视频通过社交平台裂变式传播,激发起年轻群体对文化艺术的探索欲望,吸引更多同龄人前来感受艺术氛围。如大型装置《诺亚花园 II》,便是利用近千块镜面、LED 灯和旋转门等元素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空间。观众走进其中拍照,颇有 “真我假我” 共存的梦幻感。展品前,常常排起数十人的长队。
除了内容丰富、拍照出片,展品所承载的 “艺术家思想” 也是吸引大量观众前往甚至多次打卡双年展的原因。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美术馆的空间展览边界持续延伸,美术馆更趋向成为 “展品+创造力+思想” 的结合体。展品不再只是存于手机照片中,还可以感染观众,带来群体思考的共鸣,真正实现展品 “走出” 馆外。
如作品《烟》,由鸟骨、颤动的 “火焰”、羽毛化作的 “青烟” 等组成,寄托着艺术家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网红艺术家 “武爷” 武宁亚带来了占地 1200 平米的装置作品《蜈蚣计划:人、虫、茧》,用 1500 多件衣服、300 双鞋再创作,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展现对过度消费主义的思考。孙朗迪的作品《别掉队》,则利用一只活羊和机械羊组成装置,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古原带来的《未来之舟》,通过实景雕塑与数字影像装置的搭配,将宇宙、民俗等内容与当代人文结合,唯美又吸睛,表达了艺术家对未知的美好希望。
此次双年展,展品不再只是传统静态陈列,互动沉浸性更强,观众甚至可以变身参与者,和艺术家一起完成作品。如互动作品《狂欢》,由参展艺术家郭振宇、赵梓嵘、马琳共同创作,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作者借用岩画和当代生活图式,以文明的两端进行延伸对话。观众可以将 “小红人” 贴到两侧展板上,每贴一张,整个作品就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拍击展板,还会发出 “鼓声”,可以让观众在视觉、触觉、听觉上感受这件作品的魅力。如今,这件展品上已经几乎贴满 “狂欢小红人”,艺术张力十足。
作为本届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在阐释展览特色时,还提到了一点,本届双年展中,国内艺术家通过作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如陈粉丸的剪纸艺术与中国尤其山东的剪纸艺术相结合,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白蛇传・心思千年》通过数字光影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表现,水化作 “锁链”,对观众的心理冲击感更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的作品《生成》,将传统水墨与 AI 带来的灵感结合,组成一幅长 17 米、高 4.5 米的画作,将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形象化,彰显其对 AI 时代独特的艺术诠释。
“双年展的多元作品尽显人智交融魅力,参观者沉浸其中,思索人类与智能界限。光影交错间,艺术与科技共舞。” 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如是说。作为备受瞩目的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诸多展品通过对艺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勾画出美学和新时空想象,这也是艺术家对数字时代新艺术形态的全方位回应。这些展品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维度的现实与理想交织的图景,促使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和艺术家一同,开启一场场关于当下与未来的深度思考之旅。或许,这也正是双年展在文化传播与社会启迪中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