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要说起世界各国的美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而作为美食代表的中国,那是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在吃的方面做花样了,你能想象,被中国人随手就扔的“垃圾”,也会成为其他国家竭力追求的美食吗?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中国食物中有哪些“糟粕”,被外国人追捧成了“珍馐”?第三个你绝对想不到!
1、枫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每到秋天,同一个时间段,中国人喜欢前往北京香山赏枫叶,这可是秋日的一大美景。可没想到,隔壁日本人却是忙着“吃枫叶”!这是怎么回事?
要说起日本美食,相信不少人都表示不能接受,生鱼片、生鸡蛋、寿司、刺身等,不说味道如何,首先就是妥妥的吃不饱啊!其中有一种叫“天妇罗”的炸物,是日本“四大料理”之一,不仅全日本男女老少都吃过,更是出圈到了国外。为什么受众面如此之广呢?裹上面粉,再丢进油锅一炸,简单省事还美味。毕竟,油炸食品,是肥宅们的最爱。
最重要的是,在日本,万物都可“天妇罗”,要说其中最独特又最受欢迎的,那一定是“红叶天妇罗”,也就是油炸枫叶。要知道,在中国,落下的枫叶在中国只会给环卫阿姨们增加工作量,再无用处,最后的归宿也是垃圾桶,那怎么在日本就变成美食了?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占地面积不大但人口不少,在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可以用来种植作物的土地资源就相对短缺。所以日本的食品原料中,海鲜产品占大头,果蔬类的就很少,大多都是进口国外的果蔬,所以价格也会更高。
根据调查,在日本月薪高达2万人民币的工薪阶层,吃个瓜果蔬菜都很奢侈,根本不敢轻易去吃。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日本人自然就把主意打到了其他植物身上,“油炸枫叶”最具代表性。
先将枫叶腌制,然后均匀地裹上面糊,面糊中有糖和芝麻等调味品,放进油锅中进行煎炸,两面金黄就能出锅了。吃起来酥酥脆脆,是典型油炸食品的味道。
别看这一片小小、薄薄的油炸枫叶,这可是风靡日本的街头小吃,日本人不仅喜欢,价格还不便宜,折合人民币15块钱一片,一天能卖上上千片。据说,这道“油炸枫叶”在日本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
但看到这里大家也有疑问了,难道枫叶无毒无害?枫叶上又是灰又是虫,食用起来真的安全吗?
其实人家能吃这么多年,那应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日本的“匠人精神”也应用在了美食领域,在这种严格的饮食安全体系下,枫叶作为油炸美食,可不是随随便便从地下捡起来就直接入油锅了,从收集原材料到制作完成,其中也有很多步骤。
首先要将收集起来的枫叶洗干净,剪掉多余的枝叶残渣,然后浸泡杀掉虫卵,接下来要先在盐缸中腌制1年以上,最后才能裹上面糊入油锅炸。
对于这道美食,大家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枫叶虽无毒但也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营养价值,油炸之后更是如此,所以觉得日本这道美食是纯正的“黑暗料理”。但也有人觉得,能够“废物利用”,何乐而不为,既然这是日本的饮食文化,那就应该予以尊重。
对于日本油炸枫叶,大家有什么看法?你敢尝试吗?
2、玉米芯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芯则是韩国热销的美食,没错,就是我们吃完玉米后,拿来当柴火烧的那个玉米芯。
在韩国的超市里,可以看到一袋5根装的玉米芯,售价2000韩元,折合人民币10块钱。这...我们就不明白了,哪怕是煮熟的玉米,也不过卖两三块钱,而韩国人竟然愿意花十块钱去买几根我们不要的玉米芯!他们拿玉米芯来干嘛呢?去搓澡吗?
在农村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玉米芯吧,俗称“玉米棒子”,那玉米芯除了当柴烧还有其他用吗?当然,浸泡石灰水杀菌,撒上菌种,作为培养皿生平菇卖;粉碎机研磨后当猪饲料,一吨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但在韩国就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美食。
中国喝茶,普洱碧螺春,毛尖铁观音等等,五花八门,红绿白,想喝啥有啥。韩国呢?玉米芯茶。可以说,玉米芯真的已经走进了韩国的千家万户,遍布了吃喝的各个领域。
韩国的美食就匮乏到这种地步了吗?答案:是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韩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进口国家。国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左右,还没我国的一个省大,但人口却有5200万。可耕种的面积再去掉居民居住面积,就所剩无几了。加上韩国位于亚洲东北部,冬季气温极低,完全没办法能把蔬菜瓜果养活。
这种条件下想吃新鲜的食材,除了进口就是进口,导致一个西瓜就能卖到人民币240元的高价。就连他们强烈依赖的泡菜,新鲜的一颗也得花35元,有的时候甚至涨到85元,还得从中国进口!
而玉米芯在中国产量多,但作用并不大,自然而然出口到韩国的价格也不算高,所以,相当多的韩国人都愿意把玉米芯当作日常生活中的美食。而且之所以一直青睐玉米芯,除了便宜还因为里头的营养价值。
在韩国人看来,玉米芯里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还富含糖分,是很健康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调节肠胃,加快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还能美容养颜抗衰老等,颇受韩国女性的喜爱。
看这光秃秃的玉米芯,韩国人都是怎么做成美食的?
玉米芯茶:将玉米芯切成段或者打碎成颗粒,用水煮上半小时,生津止渴,降火消炎。
玉米芯煲汤:在我国,大家就很喜欢玉米炖排骨,清甜的玉米在解腻上真是其他食材不能比。韩国呢,买不起玉米,玉米芯总行吧,别说还真有效果,不仅增味还独具营养。
玉米芯佐料:除了泡茶煲汤,韩国人还喜欢将玉米芯捣碎作为做菜时添加的佐料,不仅增加了口感,味道也更香甜。
玉米芯辅食:在韩国人的早餐中,有很多人喜欢把玉米芯打碎成细小颗粒,加入麦片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白糖和红糖一起喝,达到饱腹的效果。
韩国之所以吃玉米芯,和物产资源匮乏有关,和饮食习惯也有关。我们国人之所以不吃玉米芯,是因为没有必要,玉米已经足够日常饮食了干嘛还要吃玉米棒呢?
各国之间需要“求同存异”,美食文化上也是,不管吃法多稀奇古怪,我们不需要去模仿,也没必要投以异样眼光。
3、香蕉皮
都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那吃香蕉还能不吐皮吗?
印度说:“能!”
印度虽是我国的邻国,但生活习惯、文化饮食习惯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中国用筷子吃饭,但印度喜欢用手抓,不是手抓得完全不香。中国人受不了印度人夏天穿袍子,但印度人却不理解中国人夏天穿鞋。就连在吃香蕉上,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是天差地别!
在我国,三岁小孩都知道:香蕉是要扒皮吃的,吃完后香蕉皮扔垃圾桶里。但印度就不一样了,香蕉皮不能扔,香蕉皮是“宝”!香蕉可以不吃,但香蕉皮一定要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大家的认知中,要说印度食物最出名的那肯定是咖喱了。其实,香蕉与印度之间的渊源那才叫一个深。印度是世界第一大香蕉生产国,每年产量超3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5%,但很奇怪的是,用于出口的份额却不到0.1%,这说明,印度人种香蕉完全是自产自销!
香蕉如此重要吗?是的,因为在印度,香蕉与神关系密切。印度教三位最高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甚至称香蕉为宇宙的根源,在其身上可见到世界万物。
另外两位广受崇拜的印度教大神——象头和猴神也自然是钟爱香蕉,哪个猴子和大象对会喜欢香蕉吧,因此,印度的所有节日和拜神活动中,都少不了香蕉的存在。
而香蕉皮就更神了,在印度史诗《摩珂罗婆多》中有记载:一位班杜族大将的妻子因为敬仰大神克里希那,在给他敬献水果时,误把香蕉肉扔了,只奉上了香蕉皮,但大神还是微笑着吃下了香蕉皮。
虽然这只是神话中的故事,但印度人对香蕉皮那是妥妥的真爱。对香蕉皮的感情可以与对“玛莎拉”的喜爱相媲美,是一顿不吃馋得慌。
在香蕉成熟但还没完全熟透时,印度人就会整串地摘下来,去头去尾后放入大盆中煮,香蕉果肉喂给家中的牲畜或者直接丢掉,只留下香蕉皮。那怎么吃呢?
将煮成黑色的香蕉皮和玛莎拉混合捣碎,变成像咖喱饭一样的食物,就着米饭或者煮好的鱼肉一起拌着吃,颜色看上去和小时候活泥巴差不多。有网友甚至调侃:“是不是不挑食,屎都能吃?”但这种名副其实的“黑暗料理”,却是印度人口中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除了混合玛莎拉,印度人还喜欢将香蕉“拆解”后重组合,将煮黑的香蕉皮从水中捞起,然后和果肉一起弄成泥,混合咖喱粉和面粉捏成团子,最后放到油锅里炸。看起来颜色金黄,但真的很难想象这是香蕉和香蕉皮做成的。
除了这些搅碎和油炸的吃法外,印度人还对干吃香蕉皮情有独钟,称可以通便。
反正,在印度人看来,水煮香蕉皮不仅好吃,还能去火;煎香蕉皮能防止中风;香蕉皮泡水能治疗咳嗽;香蕉皮刷牙能美白等等,香蕉皮包治百病就是了。
相信能把香蕉皮用到极致的国家就只有印度了吧。要说日本爱吃枫叶、韩国爱吃玉米芯都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允许才导致的结果,但印度爱吃香蕉皮,纯属执念。
外国人眼中,中国的“黑暗料理”
幅员辽阔的中国,有56个民族,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地区的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贵州的牛瘪汤、浙江的童子尿煮蛋、广西的猪眼睛、江苏的活珠子等,除了本省的民众之外,省外的同胞又有几个人敢吃和爱吃呢?
我国的很多美食,在其他国家看来,也是“黑暗料理”,打死也不吃的那种。
1、鸡爪、鸭爪:外国人觉得禽类都是靠爪子在地上来回走路,爪子上沾满了泥土、粪便、细菌和寄生虫。还有他们平时吃的食物骨头都较少,餐具主用刀叉,而鸡爪这些食物对他们来说就很不友好了,骨头多肉少光是皮,对于爱吃肉的老外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
2、动物的血:在老一辈的认知里,觉得吃东西讲究个“以形补形”,贫血就可以多吃血补补。暂不说吃血真的有这功效,但味道和口感还是深受国人欢迎的。但外国人看来却是难以下咽的食物。曾经有一档挑战节目,让老外吃毛血旺,其中有很多外国挑战者在吃到血时就被吓哭了。
3、猪大肠:早期,欧洲的贵族人士就只吃猪肉,像猪大肠这种内脏下水,是奴隶和地位低下的人吃的,直到现在他们也从内心里排斥。再加上大肠是装载猪排泄物的器官,其特殊的臭味让他们直呼受不了!
皮蛋、蚕蛹、豆腐乳等等,还有列举不完外国人眼中,中国的“黑暗料理”。或许在我们大家吃的时候,他们心里也是有着别样的感受。
所谓的“奇葩”美食,之所以让我们无法接受,只是因为在平时的认知里,少了它们的存在罢了。
如今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更不至于要去吃平时不当作食物的东西。每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条件状况不同,对于食物的追求和感受也不同。
大家不要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别国的“异样”美食,也不要阻止他们对“异样”美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