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祠堂了不得,亚洲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济南长清区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文物古迹,可谓是藏龙卧虎。这不在孝里街道有一座亚洲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甚至这里还关联着神医扁鹊的传说,这座古建筑就是位于孝堂山上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的郭氏墓石祠。
长清孝里街道驻地西,黄河之滨有一座海拔仅有50米左右的孝堂山,原名龟山、巫山。这样的山大多数地方仅仅会把它当作附近的高台而已,没有人会去注意它。但在这里,它的地位却不一般,不仅仅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之地,最为重要的是在东汉时期建了一座墓地,还盖了一座墓祠,于是有了现在的郭氏墓石祠。
走进孝堂山首先会发现一处双檐八柱木牌坊,中间匾额书“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沿着牌坊下的青石板小路,两侧浓郁的松柏掩映,几分钟就到了一处古朴的院落,白墙黛瓦,四周绿树环绕,盘踞在孝堂山之巅。
建筑群坐北朝南,门前石阶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凸显着这处古建筑的重要历史地位。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筑群为仿汉代建筑,大门为庑殿顶式,中间悬“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匾额。
进入大门,院内视线豁然开朗。正中为庑殿顶式三间主建筑,丹柱黛瓦,高大庄严,这是后来为了保护石祠所建的罩屋。左右各有一悬山顶厢房三间,分别悬“天下行孝”“上至德仁”匾额。
院落中间是一玻璃罩覆盖起来的汉墓遗址,透过玻璃看下去,虽然不甚清晰,但依然可以看到块石砌垒的墓室,以及石梁上雕刻的精美花纹。据看管文物的老人介绍,这附近共有六座汉墓遗存,其余的发掘后又被埋上了。
汉墓与石祠罩屋之间院落的右侧,竖立着三通石碑,分别是刘海粟题的“孝堂山汉石室”、明成化年间的“汉孝子郭巨之墓”和清嘉庆年间的“重修孝堂山”。
罩屋正中就是单檐悬山顶的石祠了,为典型的汉代民居建筑,只不过缩小了比例而已。石祠位于一方形石台之上,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
石祠室内的三面墙上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为了便于参观,罩屋内墙上有放大的拓画供游客观赏。祠室外壁有大量的东汉、唐、宋时期游人题记,是不可多得研究郭氏墓历史的文物遗存。
画像中有两幅非常有意思,一幅是“汉代人撸串”,一幅是“神医扁鹊”。
石祠西壁是胡汉战争图,中间是两个戴尖帽的胡人相对跪坐,双手各持待烤的肉串,串下是用来烤肉的炉子,与今天仍在使用的炭烤羊肉串一般无二,可见撸串的由来已久,千万别说哪里哪里才是撸串发源地了。
石祠西壁泗水捞鼎图旁,有《山海经》记载的神兽扁鹊,也有人称之为三足孔雀,这也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在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中也有扁鹊行医的形象。
石室西侧外墙上有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胡长仁赴任齐州刺史途中题刻的《陇东王感孝颂》。文中言道“郭巨之墓,马鬣交阡;孝子之堂,鸟翅衔阜”,这对于至今还在争议孝堂山是否为真的郭巨墓最好的佐证吧。
郭巨,《搜神记》载,河内温人。早年丧父,虽然两个兄弟分去了家里的全部钱财,但却独自赡养母亲,夫妻俩靠给人帮佣来租赁客舍供养母亲。……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这就是郭巨《埋儿奉母》,到了元代,郭巨的孝行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不过鲁迅先生对于郭巨愚忠愚孝的行为还是进行了批判,它说:“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至于郭巨的孝行是否愚孝,怎么也得放到当时的环境中来评价,对与错咱们就不去评价了。郭巨墓石祠后直径近百米的封土墓就是郭巨墓了。墓前有块长方形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重修《汉石室》石匾。
孝堂山汉墓和石祠,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上房屋建筑,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医扁鹊形象,汉代人撸串……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多值得一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