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午,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院长陈玉国教授主持的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仿生学’的持续按压通气模式及脑循环氧合目标导向体外循环策略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研究”项目启动会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齐鲁医院召开。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李连文、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处长马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彭军出席会议并讲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春盛教授任专家组组长,项目咨询专家团队包括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爱军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部祝益民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兴易教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晁彦公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陈文劲教授。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全芬和李春盛教授共同主持。项目参与单位代表和团队成员50余人参加会议。
马强在讲话中表示,齐鲁医院在急诊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为山东省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急救医学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与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此,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积极落实加强心脏骤停急救相关的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等工作,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为本项目多提宝贵意见,确保项目能够顺利、高效实施,从而完成国家交给的重要任务。
彭军在讲话中指出,齐鲁医院始终秉承“科技赋能医学,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大力推进临床研究、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基础研究从0到1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四大行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由我院陈玉国教授、徐峰教授牵头开展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系统客观地展现了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病、救治和预后现状,为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非常低,迫切需要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高效手段和措施。此项目的获批是前期研究的延续,希望能够探索并贡献出更优质的心脏骤停救治方案,为提升我国心脏骤停救治水平贡献齐鲁医学的智慧与力量。
陈玉国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介绍了项目实施方案及内控制度。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五位课题负责人或课题骨干成员依次汇报了各课题实施方案及目前进展情况。项目咨询专家充分了解了每项课题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协助梳理了研究设计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与课题负责人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专家们指出,在课题实施的全过程中,必须确保所有课题参与单位严格遵守入排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实施过程实现规范统一、同质化的管理,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确保各课题顺利实施。
该项目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获批的首个“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日友好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等国内三甲医院,以及山东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大学,广州万孚、深圳安保医疗等高新医疗技术企业,共15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该项目将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从按压通气管理、体外循环支持到复苏后脑损伤防治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预计将显著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心肺复苏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齐鲁力量。
来源:齐鲁医院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季宪飞 任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