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元旦假期,终于没有了调休,让国人第一次体验到上“上四休三”的感觉。从众多网友的反应来看,这样的安排深得人心,也让很多人心怀憧憬,能不能让“上四休三”成为一种常态?

早已习惯了调休后身心疲惫,带着游弋在外的灵魂和麻木疲倦的躯体,回到节后的工作岗位上。而这次不再调休,上二休一、上二休二让周日的晚上不再焦虑,每天都是对假日的期待,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早在2015年,多地都曾从政府层面开始探讨2.5天工作制,当时的思路是把周五的下午与周末结合,让周末出行更加宽松。后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进一步缩短工时标准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不宜在企业中广泛推行。



长久以来,保障劳动者权益,增加休息时间一直的最大羁绊就是企业单位。在一些专家和企业家看来,中国的产业发展需要靠劳动者更多的劳动时间来保障。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用劳动成本降低来换取发展机会。

事实上也正因为靠着低廉的劳动成本,中国制造在国际上迅速崛起,奠定了今天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但在中国一直努力迈向“中国智造”的现在,还继续靠劳动者内卷来换取发展机会就没那么理所应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平衡车,此前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时,售价约在1万美金1辆。然后国产取得突破后,一下子把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甚至更低。中国很多产业都有类似现象,我们在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上,和别人产品价格差别是几何倍的。



能理解中国需要通过价格优势来换取市场空间的做法,但不理解无限内卷的自我残杀。如果国产平衡车在突破时,价格定在5000美金,不是一样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吗?为何非要把价格贱到离谱的地步?

说白了,害怕人工成本增加影响国际竞争的,其潜台词实际上怕的还是国内的竞争对手。在习惯了打价格战的中国,增加工人劳动时长成了普遍被默认的事实。直至今天,双休对于企业员工来说都是个笑话,每周40小时工作制只在书上见过。

既然双休推行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在企业里得到普及,那么“上四休三”的推出,如果有可能让企业的员工在大家普遍三休的情况下实现双休,那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现在8小时能完成的工作量,远非10年前能相比。因此增加1天的休息时间,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唯一伤害到的,可能是“极致内卷”的思维。

这些年,不少优秀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厂兴业,无不遇到因工作时间和理念造成的冲突。比如不久前比亚迪巴西工厂的事件,应该让我们的企业家警醒。

作为中国的邻邦,日本东京已经启动了“上四休三”的工作制,法国也把每周的工作时长从40小时缩短到35小时。缩短工时已经成为了国际共识,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至少应该把此提到议程上。

当中国已经成了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同时,也应该让所有劳动者享受他们奋斗所换来的成果。多休息一天,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