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细品宣威味道 共赴“三交”融情——宣威市打造美食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实践

人间至味,一品宣威。

宣威火腿、宣威小炒、倘塘黄豆腐、宣威八大碗、西泽白糖……宣威以“味”闻名于世。

宣威,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山川绵延不断的地理特征,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食材,为宣威菜提供了丰富的美食原料,中原文化、边疆文化和宣威本土饮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宣威饮食文化。

美食,融入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凝结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岁月瑰宝。时至今日,宣威致力于打造“宣威味道”美食品牌,让饱含质朴与融合之美的“宣威美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奔赴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广阔平台。


举办火腿美食文化节

美食“融”文化

延续宣威滋味的“守”与“新”

随着人口的流动,中原文化和边疆文化交融,宣威饮食融合南北,绚丽多姿。明代,到宣威屯军戍边的将士,带着中原的醇厚味道和烹饪技术来到宣威,和宣威本土饮食文化相融合,历经数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风味的基础上,集多地菜肴的风味和烹饪技术于一身,成为风靡云南乃至全国的美食,并对滇菜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融合与创新是成就如今宣威味道的重要因素,从宣威名菜倘塘黄豆腐的来历就可窥见一斑。


宣威美食

在宣威的怀抱中,有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小镇——倘塘。在明朝,倘塘就是一个热闹的商贸集散地,古驿道上各族商客、马帮络绎不绝。当地居民以山泉水、深井水和优质大豆为原料,用酸浆点制,用本地的姜黄水煮染,再经过三煮三挂,制作而成的豆腐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美味可口且便于保存,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倘塘黄豆腐。

如今,古驿道旁还有许多古老的石磨,这些石磨见证了倘塘黄豆腐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倘塘人。截至目前,倘塘镇生产黄豆腐的企业已有3家,小作坊多达380家,年产量高达9000多吨,不仅满足了省内市场的需求,更是远销全国各地,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宣威菜在采用民间传统烹调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川菜、黔菜、中原菜的烹饪技艺特点而烹制的咸淡鲜香味醇的地方佳肴,烹调技法多样,尤其擅长炒、蒸、煮、炖、烧、烤、煎、扣、腌等技法,这是一种地域性、综合性、适应性很强的菜,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和自然特色。


同吃一桌席

“菜吃本味,不时不食”是宣威人的饮食观和养生之道。“宣威菜讲究原汁原味,味道适中,注重养生食补,造就了宣威美食独特的风味。”宣威市为君开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宣威市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会长崔燕华说。

27年来,宣威市为君开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在宣威餐饮界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以来,企业负责人带领员工不断探索,致力于宣威菜系的传承与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宣威菜烹饪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企业负责人崔燕华也被推荐为宣威菜烹饪技艺非遗传承人。

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宣威餐饮从业者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改进食材选取与烹饪技术,在注重保留原有特色和风味的同时,与时俱进制作出更符合大众口味的菜品,不断提升传统美食品质。

“宣威菜主要菜式有宣威火腿迎客宴、土八碗、宰猪饭、扣菜等。时至今日,我们在保留食材原汁原味的同时,结合当下的饮食习惯对菜品进行了一些改良,比如宣威墩子肉(坨坨肉)这道菜,传统做法稍显肥腻,我们就改进了做法,适应了当代人的需求。”崔燕华说。

说到宣威味道,就不得不提宣威小炒肉了。作为云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的宣威小炒肉,不仅能以地名冠之,并名扬全国,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

精选猪里脊肉或前腿肉,切成薄片用酱油、料酒等调料腌制,随后与青红椒、蒜片、姜丝等配料一同旺火爆炒,直至肉片变色,配料断生,最后加以白酒、胡椒等调味,淋上老抽提色,即可出锅,宣威小炒肉以其美味、新鲜、朴实、亲切、天然的优势调动人们的胃口。

“朴实”“亲切”“平易近人”……从原材料、烹饪方法到价格,这些词汇贯穿了人们对宣威菜的评价。

存香饭店是宣威当地有名的做宣威菜的老店,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我们饭店注重食材品质,以宣威本土生态天然菜为主食材,每天都是自己采买且严格把关;也注重创新,近年来结合德宏、四川等地方的口味,在保留宣威风味的同时不断推出特色菜,让食客保持新鲜感。”存香饭店负责人徐天勇说道。

如今,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宣威美食在坚守本味的同时,也逐渐适应时代变迁并不断花样翻新,各族人民充分感受着宣威美食的融合印记,感悟着宣威饮食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悄然入心。


“宣威小炒大厨”劳务品牌

美食“融”文旅

探索以食铸情的“点”与“面”

游乌蒙山水,品宣威火腿。2023年8月18日,中国·宣威(2023)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在宣威美奂广场举办。

开幕式现场,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各族游客齐聚宣威,一同品尝美食迎客宴、观看文艺表演。“今天应该说是真正地品尝了一次啥叫舌尖上的宣威,每一道菜都是精华,很地道!”游客张先生这次特意约上了好朋友一起来参加活动。

平均直径不超过30毫米、厚度不超过20毫米、重量仅仅只有9克……在美食节上,由宣威市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带来的“中国最小的火腿月饼”成功创造吉尼斯纪录。

宣威市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云南省首批非遗工坊之一,传承着宣威火腿月饼传统制作工艺。2024年,阳光食品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准,打造了一座占地约50亩的工业旅游观光工厂——宣威市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集食品生产研发、非遗保护传承、研学实践、宣威火腿饼传习馆、宣威味道中餐厅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为阳光食品有限公司提供了更先进、更高效的食品生产线,更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业旅游体验。

“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是我们探索将工业观光、文化旅游与休闲、购物、教育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力求通过‘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形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推动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宣威火腿月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恩斌说。

以“美食+文旅”拉动“烟火经济”,宣威让各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在奔赴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中增进“五个认同”。2024年1月至7月,宣威市共接待游客56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3.42%;旅游总花费63.3亿元,同比增长21.21%。

因“食”而游,因“游”而聚,宣威频频以美食为纽带,推动美食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节日节庆、文化旅游、美食街区等多措并举,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


火腿月饼

在火腿产业园,宣威市建成宣威火腿博览馆,火腿文化旅游接待中心、产品交易展示中心投入使用,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建设的宣威火腿及肉制品质量检验检测实验室揭牌运营,引进16家企业签约入驻……宣威市围绕建设优质火腿及肉制品加工基地定位,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工业”发展模式,推动宣威火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在稻田冲火腿庄园,游客可以品尝宣威美食,观看火腿的制作过程,了解火腿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可以亲手参与火腿的制作,吸引食客们“跟着美食去旅行”,持续擦亮“游乌蒙山水,品宣威火腿”旅游品牌。

在宣威火腿文化主题特色街区,94间建筑商铺、256个外摆商铺和900米宣威历史文化景观长廊组成的空间成为展示宣威饮食文化的窗口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各族游客休闲娱乐、品尝美食、交往交流的新场域……

从景点到园区,从上游到下游,一处处围绕美食生发出来的新场域在宣威开花结果。近年来,宣威以美食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积极构建“美食+文旅”格局,流量聚起来了、人气热起来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拓宽广度、延伸深度、提高频度、增强热度。


美食名城

美食“融”产业

开拓高质集群的“传”与“变”

说到宣威,就不得不提宣威火腿。

形似琵琶、身披绿袍、三针清香、肉色嫣红、咸香回甘、肥而不腻……1909年,宣威当地名流浦在廷创办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1915年,浦在廷送展的宣威火腿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23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饮和食德”,宣威火腿从此名声大振;抗战时期在昆明就读西南联大的汪曾祺先生也留下了“云南宣威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难分高下”的认证……历经多年发展,宣威火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宣威火腿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生切火腿片、火腿炖鸡、青椒炒火腿、火腿丁焖饭、火腿蒸鸡蛋……宣威人把火腿的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宣威人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佳肴。

宣威人对火腿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餐桌上,更体现在他们对火腿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在宣威市火腿产业园里,分布着多家专门制作火腿、销售火腿的企业,向外界展示着宣威火腿独特的魅力。

走进云南老浦家火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控温控湿火腿发酵库房内上万只火腿整齐地悬挂在发酵架上,经过岁月的沉淀和自然的发酵,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工人们根据火腿的发酵年份和成色品质,精心挑选出每一只上乘之作,加工成为切片火腿、火腿月饼、午餐肉罐头等多样化产品。

“宣威独特的温带立体气候、肥沃土壤和‘宣和猪’及含有乌金猪血统的猪种,结合精湛的制作工艺,造就了其清香浓郁、鲜美可口的独特风味。”云南老浦家火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春玲介绍。

“一只老火腿,供出了几代大学生。”这句在宣威广泛流传的话语,道出了宣威火腿这一支柱性产业在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方面的重要作用。

“宣威火腿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养殖业,一头连着餐饮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大市场。”宣威火腿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宣威市着力做好宣威火腿大文章,将世代相传的手艺转化为智能化生产、全产业链发展的高质量产业集群。

随着宣威市火腿产业园建设的推进,园区“一馆四中心一平台”和相关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不断完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相继投入使用,推动着宣威火腿产业从传统手工艺向生产标准化、产品系列化、品质高端化转变,同时,园区通过积极吸引企业入驻、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推动规模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为宣威火腿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火腿庄园

如今,宣威市从事宣威火腿加工经营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1000余户,其中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火腿加工企业30户,获准使用宣威火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15户,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生猪养殖、火腿加工企业5户,全市70%的各族群众深度参与优质火腿产业链中,并搭建起了以26家火腿企业为龙头,遍布全国1500多个县的1万余个门店、332个1000头规模生猪养殖场为网格的宣威火腿联盟。宣威火腿销售区域覆盖上海、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远销新加坡、韩国等地,销售份额约占全国火腿市场的37%。

一业起势,雄途可期。2023年以来,宣威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宣威建成优质火腿及肉制品加工基地的定位,积极探索实践“文化+旅游+工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中国·宣威火腿博览馆、宣威火腿文化主题步行街、非遗传习馆、宣威火腿庄园等旅游景点,推动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高质量、全产业链发展让百年宣威火腿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宣威火腿 陈慧君/摄

美食“融”品牌

打造宣威味道的“势”与“名”

2013年,宣威菜被列为曲靖市市级非遗项目;2017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宣威火腿迎客宴、宣威宰猪饭、宣威扣菜为“中国名宴”,宣威小炒肉为“中国名菜”,宣威大洋芋为“中国名小吃”,并授予宣威“中国火腿美食名城”称号;2018年9月,宣威特色宴席被评为“中国菜”之云南十大主题名宴,宣威小炒肉被评为云南十大经典名菜……

如今,宣威菜馆遍及全国各地,“宣威菜”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菜系之一。

近年来,宣威充分发挥优势,培育一批“有名气、接地气、能圈粉”的宣威菜名品、名厨、名店,促进“宣威味道”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宣威菜系及其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擦亮“宣威味道”美食品牌。


拴黄豆腐

在美奂新城宣威味道3号店菜品及火腿等土特产展示区,各类宣威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我们店的特色菜都是经过厨师精心烹饪制作,确保让消费者品尝到地道的宣威菜。”宣威味道3号店负责人孔维宪说。

宣威市商务局副局长陶哲介绍,“宣威味道”品牌形象店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打造,旨在推动宣威菜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宣威味道”特色产业体系,助推宣威高质量发展。

美食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千千万万的餐饮从业者。宣威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功打造“云腿秘匠”“宣威蔬菜包装工”“宣威小炒大厨”三大劳务品牌,打造供需两端互动双赢的高品质劳务品牌,让促就业与惠民生“双向奔赴”。

夏廷旺来自宣威市阿都乡,经过“宣威小炒”培训班的培训,他掌握了烹饪技艺,找到了厨师这份工作。经过努力,如今的夏廷旺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厨,月薪达7800元。

截至目前,宣威转移就业人员已达56.39万人,其中“云腿秘匠”“宣威蔬菜包装工”劳务品牌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34万余人,实现劳务人均年收入4.5万余元,宣威饮食行业劳务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宣威美食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枚瑰宝,成为激活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这种展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饮食文化,更加拉近了各族群众的空间距离和情感认同。我们将持续打造宣威美食品牌,让各族群众在共享饮食文化中进一步感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威市民族宗教局局长丁亚荣表示。

饮食文化走过历史的漫漫长河,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宣威以美食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让各族群众在品味民族美食中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威美食也必将香飘四海,成为更多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记忆”。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通讯员 曹若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宣威市民族宗教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