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1期


导 读:

2024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持续深化系统性变革,新质生产力也为视听传播以高质量发展铸牢文化强国建设根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新机遇。从广播电视到网络视听,视听传播正展现出日益鲜明的社会介入特征,形成构造并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建设性力量。

2024年,中国视听传播业不乏新现象、新亮点和新趋势。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持续深化系统性变革,新质生产力也为视听传播以高质量发展铸牢文化强国建设根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从广播电视到网络视听,视听传播正展现出日益鲜明的社会介入特征,形成构造并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建设性力量。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显著趋势,有必要以社会连接的全新视角对行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扫描与审视,激发视听传播在更广范围内释放出更大的社会潜能。

一、发展概述:视听媒介社会连接属性的凸显

随着视听传播与社会的勾连越发深入,无论是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视听作品的主流价值引领,还是短视频、网络音频和直播对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整合,都愈发凸显出强烈的社会连接属性。

(一)广播电视:以公共服务供给连接民生福祉。作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正以稳步提升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民生福祉。有关部门在2024年从保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扩大公共服务优质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数智化升级三方面重点着力,推动广播电视更好履行连接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职能。

一是通过加强乱象治理和完善政策机制保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电视领域,自国家广电总局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工作以来,一方面,“套娃”收费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了收费包压减50%以上的大幅精简。另一方面,治理电视操作复杂工作也卓有成效,截至2024年9月,全国已有八成以上的有线电视和IPTV家庭用户实现了“开机看直播”,超2亿用户初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广播领域,《车载无线广播接收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公开征集意见,标志着无线广播拟强制上车,有关部门正不断加大车载广播治理力度。与此同时,应急广播快捷精确发布预警信息的公共服务职能也在救灾实践中得到检验,汛情期间全国多地达成“零伤亡”安全撤离。

二是通过丰富电视大屏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一方面,开通公益性频道免费提供经典影视内容,让广大观众能穿越时空领略文艺经典的魅力。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广电主办的“重温经典”频道自2024年2月开播以来广受好评,截至10月底已排播122部作品,有线电视端累计收视规模达6129.8万户,收视表现强势。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精品网络视听作品登上电视大屏。从《我的阿勒泰》作为首部网剧“上星”央视一套黄金档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到《一梦枕星河》《别打扰我种田》等一批精品微短剧由“小屏”迈向“大屏”,网络视听反哺大屏正逐步培育出行业发展的新气象,国家广电总局8月发布的《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更是以政策驱动强化了这一趋势。

三是通过加快培育广电视听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数智化升级。一方面,智慧广电建设持续深化,“智慧广电+”生态链不断拓展延伸。另一方面,5G NR广播技术取得新突破,将于2025年正式商用,不仅让移动端免流量看电视成为现实,还将在应急、演唱会、赛事等多元场景中为广电综合服务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广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推进,特殊群体享受广电公共服务的基本文化权益仍须经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保障,这有待于广播电视业更精细化地践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二)网络视听作品:以主流阵地连接主流价值。凭借对网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强大影响力,跃升“第一大互联网应用”的网络视听既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流阵地,也是数字时代以共同价值强化社会连接的重要场域。202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繁花》《我的阿勒泰》《大海道》《这是我的岛》《种地吧2》等一批网络视听精品以丰富多元的创作主题、推陈出新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抵人心的情感传递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巩固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筑牢网络视听意识形态阵地,离不开对视听内容的有为规制和有力引导。作为新兴网络视听形态的微短剧在过去一年展现出强劲发展势能与广阔市场前景,规模和影响力稳定提升。有关数据估测,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4.9%[1]。然而,微短剧的繁荣背后也出现了价值导向低俗等不良倾向。一年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网络平台多方协同、合力共治,监管与扶持双管齐下,系统性规范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迈向“有序发展”,逐渐释放出微短剧的主流价值引导力。

从制定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的标准和流程,到部署专项行动集中治理收费问题、清理违规作品,引导微短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成效不断凸显。同时,行业自律也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态化巡查监看微短剧内容,抖音、快手等平台也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完善审核机制,积极促进微短剧生态的良性建构。监管之外,对微短剧精品创作的扶持同步推进,释放出微短剧行业赋能社会千行百业的积极信号。从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深入实施,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纷纷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出台产业政策、给予优质作品资金和流量支持等方式加大对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这些举措均有效促进了微短剧以短时长、低成本的“小体量”迸发出正向价值引领的“大能量”,涌现出《我的归途有风》《这世间如你所愿》《大力村超人》等一批兼具热度与口碑的优质作品。

(三)短视频、网络音频和直播:以社会文化整合连接日常生活。持续繁荣的短视频行业正成为社会文化整合的重要力量,连接起10.5亿网民的日常生活。凭借低操作门槛、广覆盖范围和精准算法推荐,短视频为亿万普通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全面展现自我的舞台,以蕴含蓬勃生命力、鲜活感染力的原创内容绘就一幅幅生动的社会文化图景,增进了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和文化背景用户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过去一年,“开封王婆”“发型师晓华”等普通人的一夜“爆红”背后固然有平台有意为之的流量助推,但也无疑满足了广大民众渴望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自我投射性期待。

从广播剧到播客,具备强陪伴属性的网络音频也正搭建起连接更多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知识的桥梁,在创造情绪价值、激发内容消费的过程中整合社会文化。一方面,主流音乐流媒体平台均已开通听书频道,猫耳FM等垂类音频平台依托广播剧的独特圈层文化持续培育忠实付费用户。另一方面,听播客成为越来越多用户获取信息的新途径,通过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的共享,听众与背景各异的主讲人建立起“听觉共同体”的深度连接。

直播则主要通过引领文化消费发挥社会文化整合功能。从泛娱乐直播、泛知识直播到体育赛事直播、电商直播,跨越地理界线的同时观看形塑了“在场”的仪式感,直播的现场性、互动性更是让“边看边买、边聊边抢”成为新消费潮流,作为网络视听消费主渠道的直播电商过去一年呈现向好发展态势,规模、盈利能力和商业化变现效率均有明显提升,如抖音商城“618”期间的订单数量同比增长94%,成交金额同比增长85%[2]。更多企业借助直播拓展业务场景、丰富内容生态。网红主播个人IP也展现出将社交影响力转化成粉丝购买力的巨大潜能,但监督和约束的缺位也导致头部主播带货频频“翻车”,有关商品质量、消费信任度、平台机制等问题的暴露日益可见于直播生态之中。

二、连接效能审思:降本与提质

视听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连接的功能不断凸显,伴随而来的就是影响视听传播连接功能实现的效能问题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过去一年间,种种连接效能低下的状况,也对视听传播业加速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造成阻碍,提高连接效能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在诸种视听传播行业实践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成提高连接效能的主要着力点,具体表现为减少无效供给的降本和扩大有效供给的提质两方面,但实际效果依然需要辩证审视。

一方面,面对电影票房走低、电视大屏开机率下跌等影视市场总体正面临的萧条处境,行业自发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以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领域,受网络视听内容冲击、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收视率低迷、观众流失成为常态,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广电行业依旧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一方面,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精简精办工作继续推进;另一方面,广告营收锐减、难以形成投入产出正向循环的大量广电机构只能被迫降本,减少首发原创内容、缩减内容生产规模成了应对严峻生存环境的首要举措。2024年,省级卫视的黄金档出现了越来越多二轮剧和多轮剧,虽然降低了内容购买成本但也造成大屏吸引力的削弱。

网络视听领域,“减量”是降本的最直接体现。正经历阶段性收缩阵痛的长剧集在备案和上线数量上均呈下降趋势,创作生产更趋理性化。《狐妖小红娘·月红篇》《长相思第二季》等采取“大IP+流量”模式制作的剧集反响平平,再度证明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高热度和高回报,促使市场进一步对IP和流量“祛魅”。与此同时,“向短”创作趋势下,《我的阿勒泰》《新生》《边水往事》等主打精品路线的中小体量剧集频获成功,为长剧集应对微短剧的冲击提供了有益启发。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用户增量见顶,平台竞争持续加剧,降本增效成了长视频平台的必要生存策略,但盲目追求降本极易损害用户的观看体验。一些平台被曝光有意压缩视频清晰度以降低带宽成本,一度被取缔的“超前点播”更是化身“抢先看”“直通大结局”卷土重来,这些举措固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收入,但以牺牲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代价的成本控制和“套娃式收费”长远来看不仅不能增效,还会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多方力量参与到视听传播业的提质增效中,从政策、经营、技术等多元层面挖掘新增量。政策层面,既有宏观性政策提供方向性指引,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有推动技术普及、优化评价体系、治理行业乱象的多项行业性政策措施出台。随着超高清技术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目录,高清超高清频道建设和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发展不断加速,而从网络视听作品首次参评“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到中国广播电视大奖“飞天奖”将网剧列入评奖范围,电视剧和网剧的“网上网下同一标准”也从管理源头、播放终端到评奖标准全面落地。此外,中央网信办等机构对网络视听领域“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等乱象的整治也常态化推进,有效遏制了摆拍造假、炫富拜金等不正之风。

经营层面,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已然开启“下一个十年”,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值得肯定的是,从湖南卫视在播放电视剧《小巷人家》时引入芒果TV精选弹幕,到深耕民生服务的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多个短视频账号播放量突破10亿、楚天交通广播抖音账号“逐浪新闻”粉丝数达2731万,广电机构与网络平台的融合在经由大屏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补走深走实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依托这些贴近用户的“焕新”努力,广播电视主动适应繁荣的文化消费市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然而,已有实践还未能在淘汰低效产能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从组织架构重塑、生产流程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3]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网络视听领域,微短剧无疑为传统影视机构的业务转型提供了有力抓手。柠萌影视、长信传媒、博纳影业等影视制作机构纷纷进军微短剧赛道,推出《天涯小娘惹》《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一批彰显专业优势的微短剧,但剧情节奏“水土不服”、作品“叫好不叫座”、商业转化进程缓慢等困局也急需破解,微短剧业态有待于更为长效的支撑机制和创新机制建构,以推动其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促进。

技术层面,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打开了视听传播业的发展想象空间,为加快培育视听新质生产力带来全新可能。过去一年,《中国神话》等AI微短剧让观众耳目一新,数字虚拟人在新闻播报、电商直播等领域的应用越发深入与广泛,各大长视频平台纷纷推广AIGC技术在剧本策划、素材生产、版权保护、运营优化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运用,科技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视听内容生产和传播效率,但却不必然促成视听产业的提质增效。这其中有现实的掣肘,如降本带来的人才流失、预算减少等不利影响将直接阻碍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基础设施提质发展,即使经费不受限制,人工智能等技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技术应用的水平低下、流于表面,目前行业实践中不乏只是将“AI”当作宣传标签博取眼球的产品,看似制作精良,实则空洞无物,如一些AI短片尚停留在技术展示层面,叙事单调、风格雷同,离实现真正的成熟化、规模化应用还有相当差距。

三、连接价值重塑:从社会观念到国际传播

当前,“观看”日渐进入到社会问题的中心,但视听传播的构造性潜力仍有待于充分发挥。在此形势下,亟须重新发现视听传播的连接价值,循着既有实践发展脉络探寻增进社会连接的可行路径。归纳过往经验,社会观念、社会现实、社会情感和国际传播等关键连接线索的搭建,正在实践层面逐步清晰。

(一)社会观念的连接。当下的网络文化空间呈现高度异质化特征,无论是清朗网络空间的营造,还是健康网络文化的培育,都离不开主流价值的有力引领,而优质视听内容恰恰有助于弥合受众观念层面的离散,在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交汇融合中维护和壮大主流价值,形成有益的社会观念连接。2024年视听艺术创作亮点频出,既有《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南来北往》等现实题材剧集以鲜活生动的时代气息、温暖向上的精神力量唤起强烈共鸣,也有《诗画中国》《2024清明奇妙游》等综艺节目以“数字意境”的营造实现中国审美话语的新型表达[4],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文化自信,这些高质量视听作品有效助推了主流观念的形塑和传播。

聚焦重点人群的社会观念连接,是视听传播更好发挥社会文化效能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消费者群体是网络视听市场的主力受众,要通过话语创新调适好主流价值传递与年轻群体审美偏好之间的关系。过去一年,新主流视听创作的青春化表达成效显著,收获积极的社会反响,这在大小屏端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二)社会现实的连接。由视听和“视听+”产业组成的“大视听”产业聚合体接入社会不同领域的想象空间正在不断拓展。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为内核,“大视听”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态,只有与社会现实发生更广泛的连接,才能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加速融合背景下创造出更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优质视听内容赋能文旅融合成为2024年视听传播连接社会现实的重要趋势。一方面,从哈尔滨冰雪、天水麻辣烫到“跟着悟空游山西”,现象级旅游目的地经由各类“二次创作”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频频“出圈”,以线上流量撬动线下客流,但实践暴露出的审美疲劳、热度短暂等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另一方面,从漫步黄河路重温过往繁华到追寻阿勒泰的“诗与远方”,《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精品剧作延续了《去有风的地方》《狂飙》“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盛况,但一些地方有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接待服务保障工作却没能跟上游客的热情,导致文旅资源转化的效果不及预期。

承接了传统影视、网文、游戏等行业的活跃生产力,微短剧作为视听产业全新增长极,在与文旅、品牌、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中持续将内容传播声量转化为社会发展能量。无论是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指导下,涌现出《孤单旅行团》《一梦枕星河》等一批与文旅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微短剧精品;或者是“微短剧里看品牌”以行业共创助力微短剧讲好品牌故事,《大过年的》《我在古代开星巴克》等定制短剧在扩大品牌传播影响力的同时显著拉动销售额增长;还是“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带动微短剧普法公益实践的探索,以微短剧为文化载体打开更多公益传播场景,“微短剧+”融合发展模式的赋能效果正在更广泛的社会场景中得到验证,也为视听传播立足资源整合增进社会现实连接提供了重要方向。

(三)社会情感的连接。虽然人与人的连接模式在数字时代被全面重塑,但个体对情感性支持的诉求始终存在,无论是创造代偿性满足的“爽剧”还是陪伴属性突出的播客,都因迎合了某种普遍性社会心理期待而收获正向市场反馈。不难发现,日益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的视听传播正以社会文化的丰富再现精准对接社会情绪,搭建起连接社会情感的桥梁,展现出促进社会整合的建构性可能。

“爽剧”为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之中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投射情感想象、释放现实压力的有益出口,正是凭借对社会情绪的敏锐捕捉和共通情感需求的精准对接,高密度、强情节的微短剧在情感消费驱动下创造出高额收益。与此同时,从融合复仇、替身、权谋等“爽点”元素的古装剧《墨雨云间》热度居高不下,到现实题材剧《凡人歌》因未能平衡好情感渲染与现实表达被批评“贩卖焦虑”,长剧集也正以情节更紧凑高效的“短剧化”为切口,尝试与受众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接。然而,部分作品过度追求“爽点”“泪点”等直观情绪刺激,也可能导致内容浅薄化和文化功能的缺位,无法在持久共情共鸣中发挥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文艺力量。在此背景下,《山花烂漫时》《这世间如你所愿》等作品或细腻表达朴素情感,或深度开掘生活富矿,又或是以小见大诠释家国情怀,以饱满情感滋润受众心灵,为视听作品在迈向更深精神世界的探索中实现更高维度的社会情感联结提供了有益参照。

此外,更多受众群体的情感需求也正经由“观看”体验的焕新得到有效回应。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背景下,一方面,智能电视适老化改造、“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以及频道在全国养老机构的全覆盖,极大丰富了银龄群体的精神世界,既能让老年观众在视听记忆中重拾快乐与感动,也有助于以新型客厅文化的构建为契机增进代际情感交流,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以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为代表的新型视听文化消费,则为老年观众提供了社交话题和情感教育素材,有利于帮助他们跨越“鸿沟”实现数字融入。据此,通过增进社会情感连接,更有为的视听传播有望为抵达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作出更大贡献。

(四)国际传播的连接。视听传播的连接价值还集中体现在多元视听形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实践。越来越多优秀视听作品正以更贴近海外受众的创新话语表达联结中外、沟通世界。一方面,从《我的阿勒泰》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到《庆余年2》《与凤行》同步上线国际主流平台、《新生》《墨雨云间》登顶Netflix地区收视日榜,2024年国产影视剧“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一批综艺节目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无论是深入浅出解读中国发展路径的《中国智慧中国行》国际版,还是以“一带一路”游学体验弘扬丝路精神的《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音乐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乘风2024》,都既广泛传播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在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与此同时,影视“出海”从内容“出海”到产业化“出海”的趋势越发明晰,结合影视剧创作基因与短视频传播优势的微短剧“出海”正彰显出巨大的产业化发展潜能。通过自建平台“造船出海”,微短剧海外传播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DramaBox、ShortMax等多款中国企业开发的微短剧App登顶娱乐类应用下载榜。然而,目前“出海”微短剧仍表现出在题材和传播上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微短剧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持久动能还道阻且长。

媒体融合浪潮下,各级主流媒体也紧跟传统文化、“ChinaTravel”等社会热点,打造短视频等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视听产品,但要不断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传播内容多而不精导致吸引力有限[5]等问题也急需引起关注。“自媒体”博主则以各具特色的民间话语表达构成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有力补充,李子柒的回归收获YouTube网友热烈反馈,再度证明文化之美跨越国界。伴随内容质量的稳步提升、传播渠道的持续拓展、产业生态的日臻完善,视听国际传播有望在增进连接中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更好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使命。

四、发展进路:以视听为抓手构建高质量社会连接

在视听传播作为社会连接的结构性特征日渐突出,但构造性效能还有待经由增进社会连接的价值重塑多维度提升的背景下,从内容创制、产业生态的升级到数智赋能和社会功能的践行,以视听为抓手构建高质量社会连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内容创制:于“变”中寻“不变”。尽管视听传播形态发生剧烈变革,但专业主义应成为不变坚守。审视视听传播业在2024年的专业实践,诸多争议背后不乏可提升之处。电视新闻领域,巴黎奥运会运动员访谈节目暴露出的严肃采访“泛娱乐化”并非个案,喧嚣流量之下,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更应不唯“热点”是从,不被流量裹挟,以过硬专业素养掌握报道主动权、塑造核心竞争力。网络视听领域,感官刺激稍纵即逝,“内容为王”仍是坚实根基。从长剧集到微短剧,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作品才能维持更长久的生命力。长期来看,长短视频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在相向而行的良性互动中协作共赢。长剧集应摒弃流量思维主导下“大IP+流量”“换乘古偶”等刻板创作公式,在内容结构、叙事节奏等方面借鉴微短剧求新求变,微短剧在控制投入产出比的同时也应尽可能追求长剧的审美质感、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推动精品化创作再上新台阶。此外,网络直播行业头部主播或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缺失引发舆论哗然,或因售卖产品虚假宣传、货不对版受到行政处罚,都反映出只有全方位提升主播群体的职业素养,才能助力网络直播持久繁荣,真正化网红经济为长红经济。

(二)产业生态: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视听传播业正以资源和人才的高度聚集凝聚起澎湃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内容、渠道、产业的多重融合中构建更开放多元的生态格局,促成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的效能跃升,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加强不同内容类型之间的联动,以多维开发充分挖掘IP商业价值。一方面,无论是《我的阿勒泰》以视听张力再现散文诗意风格广受赞誉,还是漫改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对原作的颠覆性改编遭受诟病,都表明影视改编要注重跨媒介叙事的灵韵转移,在忠于原著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求平衡。彰显鲜明影游融合特征的《黑神话:悟空》在国内外收获现象级关注,则表明视听作品与数字游戏等新媒介形态的有机融合存在尚待开掘的巨大商业化空间。另一方面,过去一年涌现出《大王别慌张》《超越吧!阿娟》《我的归途有风》等衍生自综艺、电影和长剧集的优质微短剧,也出现了竞演类真人秀《开播!短剧季》将短剧引入综艺的开拓性尝试,未来应在长视频和短视频的融通互鉴中深化剧综联动、剧影联动,扩大优质IP内容影响力。此外,从更多网剧、微短剧“上星”到广电新媒体加强内容共创合作,经由内外部资源的高效整合,大小屏有待在更密切联动中共进共赢。作品的播出并不是终点,除了跨类型、跨渠道融合,还应以跨领域融合推动更多视听内容走出屏幕。既要顺应文旅融合趋势,以沉浸式演艺等新场景、新模式的拓展重点提升“视听+文旅”运营水平,更好发挥双向赋能的积极效应,也要广泛探索视听内容与品牌营销、公益传播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释放“大视听”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优异效能。

(三)数智赋能:从深度应用到向善而行。数智化是视听传播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既有行业实践暴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等严峻问题,要强化视听技术产业属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亟需让数智赋能向纵深发展。一是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既在技术更新的增量成本与潜在收益之间维持恰当平衡,也摒弃仅充当宣传噱头却缺乏实际价值的炫技产品,将超高清、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运用于丰富内容供给、提升视听体验,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效能的扎实提高中培育视听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健全完善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视听领域的使用规范和标准。不论是“AI换脸”从娱乐蔓延到诈骗,还是AI“魔改”经典、AI“复活”名人涉嫌侵权,技术运用不当可能诱发的安全隐患、法律风险和伦理挑战不容忽视,唯有厘清边界、依法规制,才能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三是技术运用应当以人为本、向善而行。视听技术弥合数字鸿沟大有可为,不仅要推动智慧广电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更紧密结合,助推数字乡村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也应加大无障碍视听推广力度,以技术助力下的多方协同为更多特殊人群打开有“声”有“色”的精彩世界。

(四)社会功能:从共识再造到社会整合。意识形态属性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根本属性,构建高质量社会连接,呼唤视听传播在凝聚价值共识中促进社会整合与动员,发挥更高效的社会功能。一是要强化核心价值引导,以优质视听内容促成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对话,增强社会心理的韧性。广播电视领域,应借由“焕新”电视大屏在共享式观看中建构“想象的共同体”,以“合家欢”情感内核传递温暖和力量,让观众看见生活的美好与希望;网络视听领域,应扶持生产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品力作,加速微短剧精品化、主流化发展进程,扭转低俗化、浅薄化创作倾向,网络直播节目也应提高政治站位、坚守道德法律底线,发挥优势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二是要更好处置和化解网络视听舆情风险,激浊扬清共建共治共享清朗网络空间。过去一年,行业出现了一些急需整治的乱象。一方面,舆论场中“小事件”经由短视频或直播快速发酵引发“大舆情”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红博主言行失当和网民“情绪先行”极易导致舆论极化、群体对立甚至网络暴力。另一方面,短视频时代自编自导、以假乱真的“消遣型新闻”[6]在误导公众的同时严重消耗社会资源,导致真正需要关注的公共议题被掩埋在娱乐废墟之下。在此形势下,网络平台、专业媒体、“自媒体”以及普通网民应基于政府机构主导协调形成网络生态治理合力,自觉净化网络空间,在守牢舆论阵地中切实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视听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研究”(批准号:24CXW001)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智库.《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发布八大主要发现 [EB/OL].(2024-11-7)[2024-11-30].https://mp.weixin.qq.com/s/SGnQu-CjB1XoNaIfA1fMfw.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4-8-29).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4/0911/MAIN1726017626560DHICKVFSM6.pdf.

[3]胡正荣,李荃.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实践路向[J].电视研究,2024(07):29-32.

[4]曾一果,孔一诺.“数字意境”: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视听艺术中的审美呈现[J].中国电视,2024(03):41-47.

[5]施懿,吴瑛.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展望[J].青年记者,2024(09):68-72.

[6]窦锋昌,孙萌.消遣型新闻的新闻价值与底层逻辑[J].青年记者,2023(13):13-16.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何天平,李杭.作为社会连接的视听传播:效能审思、价值重塑与发展进路[J].青年记者,2025(01):44-5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