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下乡插队时我发明了防蚊神器,十年后和女同学一起回城
我是浙江金华人,曾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交界处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年之多,吃了不少苦头,最终和我的女同学一起返回家乡,漂亮的女同学最终成了我的妻子。下乡插队十余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不怕吃苦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漂亮的女同学牵手一生,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有关我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还要从我下乡插队当知青说起。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是1969年5月下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金华的,知青专列历时四天,行驶三千多公里,最终来到了黑龙江境内齐齐哈尔地区的讷河车站。
在讷河县城做了短暂的停留,我们又乘坐汽车继续前行,汽车大约行驶了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嫩江岸边,在江边等待着轮渡。
嫩江对面就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当时莫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但从1969年的8月1日开始,国家行政区划重新调整,莫旗划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管辖。直到1979年7月, 莫旗又重新划归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管辖。
汽车过江后继续前行,大约行驶了四、五公里,就来到了莫旗的尼尔基公社,我们所有知青都集中到尼尔基公社中学,临时吃住在停课的学校里,等待着往各个生产大队分配。
记得是1969年的5月27日上午,一辆辆马车聚集在尼尔基公社中学的校园,知青办的干部把我们浙江知青分派到了各生产大队,我们十一名(八名男生三名女生)同学被分派在尼尔基公社田舍二屯。
前来接迎我们的是队长和两名社员,他们赶来了两挂马车,一挂马车拉行李,一挂马车拉知青。两挂马车一前一后行驶在平坦的土路上,马蹄声和清脆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我们插队落户的屯子不大,四十户人家,基本都是汉族,队长姓李,叫李苏明,四十多岁。李队长很淳朴很善良也很热情,他让我们住在了队部前院的四间草根土坯垒砌的草房子里,安排一位大嫂帮我们做饭。乡亲们也都很热情,自发地给我们送咸菜,送土豆,还有送土豆粉条的。
田舍二屯的耕地富足,虽然都是旱田,但土地平坦,土壤肥沃,乡亲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我们来插队落户的第一年,上级给我们供应口粮,李队长担心我们吃不饱,他让保管员拿出队里的谷子给我们碾成小米,还为我们磨了玉米面。李队长说:“我们生产队虽不算多富裕,但不缺粮食,我保证不会让你们知青饿肚子。”
当时正是春播农忙时节,我们安顿好吃住的地方,就跟着社员们下地干农活去了。看着一望无际的土地,我们真打怵啊,好在队里有马有骡子,还有毛驴和耕牛,犁耙地不用人力,耩地播种也是让牲口拉耧,再加上队长和乡亲们对我知青都很关照,我们并没感到很辛苦。
春播结束后,农活稍微轻松了一些,我们还没缓过劲来,紧接着就开始锄地了。锄地间苗即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一人两垄地,社员们都快锄到地头了,我们知青还没锄到地中间。李队长知道我们着急,他就安慰我们说:“刚学习干农活不要着急,慢慢熟练了就好了,熟能生巧嘛。”
按规定是谁先锄到地头谁先歇着,还要保证质量。李队长他们锄到地头后,顾不上歇着,回头就来帮我们知青接趟子,两垄地社员们至少帮我们锄三分之一,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乡亲们。
锄完了二遍地,天气逐渐炎热,东北的夏天虽然比不上南方热,可北方的蚊子和小咬比酷暑炎热更折麽人。
我们知青居住的地方紧挨着队里的牲口棚,天气热了,首先对我造成影响的是牲口棚传来的臭味,天气越是炎热,臭味越浓,那种难闻的味道简直令人作呕。除了难闻的臭味,对我们困扰最大的蚊蝇和小咬,应该是距离牲口棚近的缘故吧,我们居住的地方蚊子、苍蝇和小咬特别多,多到令人头皮发麻。
晚上还好说,屋里有蚊帐,我们躲进蚊帐,蚊子小咬和苍蝇也就无计可施了。可其他时间,特别是下午收工回到知青点,做饭吃饭的那段时间,我们身上裸露的部位就会遭到蚊子和小咬的袭击,胳膊、手腕、小腿和脸上,到处都是红肿的痘痘,奇痒难忍。特别是我们知青点的姚秀竹,她皮肤过敏,被蚊子和小咬叮咬后就会严重红肿,最痛苦的是脸上被叮咬后,眼睛就会肿成一条缝,看路都困难。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应对可恶的蚊子和小咬,我们从牲口棚弄来了干马粪,点燃干草,上面放上半干的草和马粪沤烟,浓烟能把蚊子和小咬熏走,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可房间里不能沤烟,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是万全的办法。
那年初秋李队长安排姚秀竹给队里放羊,姚秀竹说草甸子上蚊子小咬不比我们知青点少,她不停地挥舞手绢驱赶蚊子,还是防不胜防。可放羊比下地干活轻松,广阔的原野空气清新,她很享受在蓝天白云下放羊的这个过程。
为了让姚秀竹不遭受蚊子和小咬的袭扰,我绞尽脑汁,总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把我蚊帐下半截用不着的地方裁剪下来,缝了两个套袖,缝了一件筒裙,还在草帽周围用蚊帐布缝上下摆。姚秀竹穿戴好我发明的防蚊神器,总算不再惧怕蚊子和小咬了。
初秋时节天气炎热,蚊帐布透气性好,穿在身上不是很炎热,蚊子和小咬再也无计可施。远离了蚊子和小咬的困扰,姚秀竹很高兴也很感激我。受我的启发,姚秀竹用一块红纱巾包在头上,既美观视线还比蚊帐布好,也没人说她穿戴的像孝服了。
在我的影响下,其他同学也裁下自己蚊帐的下半截,做了防蚊神器。也有人到供销社买来蚊帐布,做了防蚊衣服,为了不穿白裤子,有的同学还用钢笔水将白色的蚊帐布染成了蓝色。大家都有了防蚊的神器,姚秀竹去草甸子放羊不怕蚊子和小咬了,我们到草甸子打羊草也不怕蚊子和小咬了。每天晚饭后,我们也能大大方方在院子里乘凉了。院子里的蚊子和小咬虽然横冲直撞、到处乱飞,也别想奈何我们了。后来我们又在门窗上钉上了蚊帐布,屋里的蚊子少了,苍蝇也进不去了,我们清净了不少,饭菜也卫生了。
就是因为我的这个小发明,帮姚秀竹解除了蚊子和小咬的困扰,她明显对我热情了,平常很清高的她见了我就微笑着打招呼,一次她刷鞋,还把我那双沾满泥的胶鞋顺便刷洗了一下。
经过一年的劳动锻炼,我们学会了干各种农活,学会了赶马车赶爬犁,也渐渐适应了繁重的生产劳动,学会了挖菜窖储存秋菜,我们能和社员挣一样多的工分,第二年秋后我们男知青一人分了一百五十块钱的红利,女知青一人也分了一百多块钱的红利。这都是乡亲们对我们知青的教育和培养,我们知青都发自内心地感激乡亲们,感激李队长。
1976年秋天,旗里下发了招工名额,姚秀竹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没能通过政审,其他两名女知青都进城当了工人。我看姚秀竹很失落很难受,就安慰她说:“其实当农民也不错,一年也不少分红利。当工人一个月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去掉生活费,也剩不下几个钱。”为了能陪伴照顾姚秀竹,我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留在了我们知青集体户。为此,姚秀竹很感动,她第一次主动拉了我的手。
后来又有了招干的名额,姚秀竹没能通过政审,我也没去旗里当干部。
恢复高考后,我和姚秀竹一连两次参加高考,结果都落榜了。高考无望,我打算跟姚秀竹结婚。姚秀竹写信征求她父母的意见,她父母回信说再等等,还是希望她能招工进城工作。
1979年春天,国家允许还留在农村的知青回城了。第一时间,我和姚秀竹就到公社办理好了回城手续,李队长帮我俩把口粮折换成现金,还给我俩推了高粱米,碾了小米,让我俩带回金华,他知道我们金华没有高粱米,也很难吃到小米。
带着不舍和留恋,我和姚秀竹挥泪告别李队长和乡亲们,踏上了回家的路。那天李队长赶着马车把我们送到江边,看着我们坐船去了江对岸,他才挥手和我俩告别。
回到金华后,我和姚秀竹很快就办理完落户手续,姚秀竹的母亲办理了退休手续,姚秀竹顶岗接班到丝绸厂做了一名车间工人,我被安置到供电所当了一名收费员。等工作稳定下来,我和姚秀竹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亲戚朋友和同学们都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都说我配不上貌美如花的姚秀竹。
姚秀竹确实长得很漂亮,在学校读书时,她就是我们学校的校花,下乡插队落户时,大队书记就想让姚秀竹做他家的儿媳妇,姚秀竹没同意。
1982秋天,我和姚秀竹一起报考了电大,姚秀竹学了会计专业,我学了法学专业。电大毕业后,姚秀竹当了单位的往来会计,我调到供电局办公室工作,后来升任办公室主任。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我和姚秀竹都生活在杭州,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每年的五一节过后,我和姚秀竹都会回到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给老队长上坟。第二故乡是我和姚秀竹恋爱的摇篮,第二故乡的乡亲们都是我们的亲人,第二故乡将是我俩一生的眷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第二故乡的乡亲们。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 陈先生讲述编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