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的一片田地里,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两台机器在地里穿梭,随着轰鸣声,土豆从地里被挖出、送上传送带,最终轻轻地滑入吨包中。“这可给我们帮了大忙,感谢赵武云教授和他的团队。”鲁家沟镇镇长张虎天感慨地说。

张虎天口中的赵武云是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早在2014年,赵武云就带领团队建立了“临洮旱作农业装备产业专家院”,带领团队与校外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装备产业专家院团队立足西北,针对寒旱农业机械特点,与外部单位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寒旱农业机械实现多点突破,解决了甘肃省旱作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难题。

1 保障种业安全 研发低损高效制种玉米收获机

河西走廊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达165万亩。看着农户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投入大量劳动力却收入微薄,赵武云决定带领团队研发制种玉米收获机。从2020年开始,赵武云和团队深入张掖、酒泉、武威等河西制种玉米基地,了解各地对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要求。

2022年7月,团队研制出了割台和剥皮试验台架;9月,团队研制出4YZS-4A型制种玉米收获机,这款机器初步解决了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无机可用”的问题。2023年,团队研制出的4YZPS-4B型制种玉米收获机亮相张掖、酒泉两地,这款制种玉米剥皮机可与商品玉米剥皮机实现互换,实现制种玉米摘穗和剥皮一体化作业,打破了国外制种玉米收获机不能摘穗、剥皮一体作业的限制。2024年,经过四年理论研究、三代样机试制,团队研制出4YZSP-4C制种玉米收获机,终于突破低损摘穗、柔性剥皮等技术壁垒,为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提供了符合我省省情的解决方案。

2 补齐特色产业短板 研发出马铃薯和中药材收获机

“如今国家政策很好,我们合作社承包了好多地,但没有能用的机子。”在一次调研中,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巧花对赵武云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赵武云的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展技术调研和方案制定,经过两年时间攻关,成功研发出了4UZ-110A、4UZ-110B两代丘陵山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实现了我省环山梯田马铃薯高效低损联合收获。

“原先人工挖掘每天最多能挖三五亩地,如今,机器一天就能收获二三十亩地。”张巧花笑盈盈地说。

“这个机型好!”“这个不错!”“这个作业效果怎么样?怎么推广运用?”前不久,在由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国农机学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分会2024学术年会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定西分会场,团队研发的中药材种植、移栽、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最新机具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甘肃省是中药材大省,但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无论是种植环节,还是收获环节,普遍存在“无机可用”的问题。

针对当归、党参、黄芪等大宗药材种收关键环节,该团队与定西三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研发出了黄芪移栽机、黄芪收获机、党参露头栽培联合作业机、党参移栽机、中药材自走式联合收获机等机具,如今这些机器均已由企业量产。

3 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研发油料作物收割机具

胡麻籽油具有促进人体智能、强身健脑、防止心血管疾病、抑制疾病基因等重要作用,但收获成本太高,老百姓不愿意种,这样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甘肃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贾尚军。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武云团队与潍柴雷沃携手,针对全国胡麻主产区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开展胡麻机械化收获机理研究,联合研发出了国内首台大型自走式胡麻联合收割机。

针对丘陵山区的胡麻收割,该团队面对丘陵山区机具体型小、动力小、空间布局有限但功能分毫不能减的挑战,集思广益,深入企业调研,最终联合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丘陵山区胡麻联合收割机。

同时,针对甘肃省是油菜种植大省的实际,为解决传统油菜收获机作业时油菜角果落粒损失大等问题,该团队成员从农艺模式出发,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链齿喂入油菜联合收割机。

“新研发的机具重点在割台轻量化、倒伏油菜收获、高效脱粒分离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整机作业性能较好,适应性强,能满足甘肃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春油菜机械化低损收获需求。”团队成员史瑞杰介绍。

4 聚焦技术创新 解决杂粮机械化生产问题

丰收的季节到来,沉甸甸的谷穗弯了腰,1000亩谷子迎来丰收,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为收割发愁:“哎,再这样下去我都不敢种了!”同样犯难的,还有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天育和他的育种团队。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天育联系到了赵武云,希望能想办法解决小杂粮收获难的问题。看着丘陵山区漫山遍野的杂粮,赵武云有了新想法:“能不能研制一种可以收获多种作物的机器呢?”

很快,该团队利用前期研究基础,在胡麻联合收割机平台上改进设计出谷子收割机,并形成“1+N”模式设计理念,即一个主机配套N种收获附件,通过更换附件的形式,解决一机多用问题。

2023年,通过“1+N”模式研发的低损谷子收获机正式亮相测产。“总损失率在10%以下,对于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比较低的水平,节本增效效果非常可观。”专家组组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原向阳教授说。

2024年,该团队根据“1+N”模式,又持续研发出了糜子、荞麦联合收割机以及谷子精量播种机,持续解决杂粮机械化生产问题。

“现在,我种再多的杂粮地也不怕了,感谢甘肃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解决了困扰我们的难题。”王华笑着说。

5 瞄准白色污染 研发系列残膜回收机

早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利用覆膜技术将新疆棉花产量大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地膜白色污染问题。研发一款残膜回收率高的农机、整治土地里的白色污染,是他晚年的最大牵挂之一。陈学庚联系到了赵武云,希望一同解决残膜回收的问题。

事实上,在覆膜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的甘肃也存在同样的难题。为此,赵武云带着团队又开始了残膜回收的研发工作。

“这能收起来吗?我没见过这样的机器。”研发过程中,赵武云团队面对质疑,没有退缩。“我就不信收不起来!”团队成员刘小龙老师十分坚信,开启了埋头苦干模式。当团队设计的初代残膜捡拾机亮相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龙源村时,这款机具作业效果征服了现场的观摩群众。“真了不起,这样的地膜都能捡拾干净!”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该团队创新研发了五种针对不同情况的残膜回收机,均已授权在省内大批量生产销售。

在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玉米、籽粒饱满的胡麻等作物,迎来了它们的新朋友——智能农用收割机,这些解决农户难题的新型机器穿梭在田野上,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路上,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装备研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实践者、亲历者,他们坚信,凭借汗水与双手,稳步发展的寒旱地区农业机械必将为更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带来幸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文艳 通讯员 张馨正 史瑞杰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