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1次推送


碾盘沟《晋察冀画报》旧址 李君放摄

1942年7月,被誉为绽放在太行山深处“抗战鲜花”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碾盘沟创刊。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以沙飞、石少华、罗光达等为代表的一代革命摄影人,用鲜血和生命奠定了新中国摄影的光荣传统和未来格局。为记录那段红色历史,摄影家李君放与碾盘沟结下了不解情缘。李君放说,对抗战历史的一次次触摸,让他变得更加饱满。

一有闲暇,李君放就要回到碾盘沟。那是他的摄影梦开始的地方。李君放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繁忙的摄影创作之余,还担任着碾盘沟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馆长。

李君放曾经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酷爱摄影,他的家乡平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11年春天,回到平山老家的李君放和邻居聊天时,听说村子里仅剩两名抗战老兵在世了,他萌生了为老兵拍摄肖像的想法。

就是这么一次偶然的聊天,让他放下手头所有一切,全力以赴用手中镜头记录历史。接下来的十多年,他把自己的镜头对准平山县二百多名抗战老兵。他知道,这些老人终将离去,但他必须用影像留住他们。

自此,李君放开始了寻访老兵之旅,足迹踏遍了平山的山山水水。在他的镜头下,有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亲历者,有被聂荣臻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老战士,有曾在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浴血奋战的老兵……一本装帧平实的《平山老兵》摄影集,是李君放在黑白影像中对这些抗战英雄完成的一次特殊的“集结”。

李君放拍摄过一幅叫《空椅子》的照片,青青瓦舍前,一把古旧的椅子摆在那里,只是椅子上空无一人!它的主人,一位抗战老兵已经走了。

“就在一年前,就在这里,我曾为老兵拍下了坐在这把椅子上的照片!”李君放唏嘘不已。

李君放是沙飞的崇拜者。他的老家平山县陈家院村,曾经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驻地,也是沙飞1941年创办第一期摄影训练班的地方。

李君放曾长久站立在碾盘沟村沙飞的旧居前追忆与沉思。当时谁能想到,彩色封面、中英文对照印刷精美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竟会出自平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李君放经常对人讲起当年《新华日报》对《晋察冀画报》创刊的报道:“敌后艰苦的军队不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夺取物质来充实精神食粮,因为他们在艰苦战斗的情况下,也不忘记在文化上的教养与提高。”


抗战老兵刘增英 李君放摄


空椅子 李君放摄

沙飞拍摄并发表于《晋察冀画报》上的一组抗日经典照片《父母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至今家喻户晓,撼人心魄。

一张照片捕捉了晋察冀边区入伍大会时的场景:胸戴大红花,年轻英俊的平山青年刘汉兴就要入伍,站在他身旁一同参军的青年,名叫刘梦元!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多少年后,李君放在采访刘汉兴的弟弟时偶然发现的。

“一个年轻的新战士登台讲话。他说:‘我叫刘梦元,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忠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所以,我首先入伍……’”沙飞在《晋察冀画报》上发表的《平山县八区志愿义务兵入伍大会纪实》一文,对这幅照片的拍摄作了详细记载。

2013年春,李君放陪着作家程雪莉来到柏坡岭下的夹峪村,慕名采访了年逾九旬的抗战老兵刘梦元。

虽年事已高,但对于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刘梦元老人记忆犹新。听着老人的讲述,李君放十分激动,急忙从手机里翻出沙飞拍摄的《父母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老人一眼就认出刘汉兴身边的青年就是自己。

时隔七十多年,沙飞镜头下那些珍贵的瞬间或许被许多人淡忘,有幸的是,今天又被另一位忠实于记录红色历史的摄影师大海捞针般重新发现,这真是一种机缘。

一寸山河一寸血。革命,就是要面对流血和牺牲。抚摸着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墙上的照片,李君放常常发出内心的慨叹。

李君放说,当年,第一本喷着新鲜墨香的《晋察冀画报》在这里诞生的时候,不难想象沙飞和他的战友们的兴奋之情。战事倥偬中,冒着侵略者的炮火,这些战地摄影家,为我们呈现了那些不被拍摄就会永远消失的撼动人心的瞬间。

如今,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静静地坐落在碾盘沟,那些影像作品,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回声,讲述着那段光荣的过去。


刘梦元拿着沙飞为其拍摄参军入伍时的照片(手中照片左一为刘梦元)。李君放摄


李君放看望抗战老兵刘梦元

平山,碾盘沟。

这个一度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坐落在太行深处。已经初冬,枝叶疏黄,几处翠柏,星星点点,缀在山坡。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使李君放内心充满了激动。

碾盘沟,一个四百多人的小山村,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画报社在宣传抗战、培训摄影记者、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为中国红色摄影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涌现出像沙飞、石少华、罗光达、雷烨、赵烈等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还有铭记沙飞嘱托“人在底片在”,做了一辈子影像资料整理保存工作的顾棣先生。

李君放在笔记中写道:“《晋察冀画报》所刊载的历史影像、以及那些闪耀其中的名字,不仅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伟大的抗战视觉史诗,更深刻彰显了那一代摄影人的崇高人格与理想情怀。”

在碾盘沟村,李君放认识了一位叫盖三妮的老人。抗战期间,盖三妮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他家当年是《晋察冀画报》技术员何重生和康健的房东。在李君放的印象中,盖三妮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特别聪明,记性也好,因为熟悉地形,敌人扫荡的时候,便给沙飞当向导,带着战士们在碾盘沟的深山里躲避鬼子。沙飞很喜欢他,还教会他唱多首抗战歌曲。

2015年8月,一部反映平山县红色历史的八集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在央视播出,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

在这部纪录片拍摄中,李君放担任向导和协助拍摄工作,对抗战老兵进行了大量走访。纪录片中,《晋察冀画报》创刊始末也是主要内容。一个个历史见证者的回忆,让李君放仿佛又回到了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让他对《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晋察冀画报社食堂旧址 李君放摄

随着《平山记忆》的热播,纪录片总策划、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志平呼吁建设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李君放担任了照片等相关资料的征集、组织大纲编写和修改并统筹陈列馆的布展工作。

“红色摄影摇篮,烽火岁月见证,影像记录历史,抗战史料宝库”。从2019年7月初开始编写晋察冀画报社大纲,到12月布展完工,历时半年时间里,李君放一刻不敢懈怠。

砖瓦无声,岁月有痕。李君放要用珍稀的史料,还原历史场景,让越来越多观众在探寻晋察冀画报中,体会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感悟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

2019年12月,一场大雪后,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布展完成。陈列馆以高清历史照片,包括画报社成员后代保存的实物、史料文献、档案资料等,再次将人们带回烽火硝烟。

张志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最难忘的还是碾盘沟,中国历史漫漫几千年,苍苍茫茫,岁月无垠,很多辉煌的东西都消失了,为什么有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和事能以传承?李君放和《晋察冀画报》,与老兵的关系就是如此,当我们看到修缮一新的沙飞故居,看到那把老兵坐过的“空椅子”,怆然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旁边,还矗立着《晋察冀画报》历史照片石雕两座,晋察冀画报创刊旧址石刻一座,晋察冀画报社食堂旧址一座,沙飞、罗光达、赵烈、裴植、何重生等前辈故居,再现了当年的真实场景。

2020年7月7日,老摄影家顾棣和沙飞的女儿王雁等到陈列馆参观,对陈列馆给予认可和肯定。顾棣感慨地说:“中国革命的灯塔在延安,中国红色摄影的摇篮在晋察冀。”

如今,李君放在忙于红色历史题材摄影的同时,他还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地“碾盘沟”公众号。夜深人静,翻看他推予我的关于那段红色历史的回忆文章,心头充满对以沙飞为代表的革命摄影人的崇敬。

立冬时节,天气已经明显变冷。李君放再次回到碾盘沟,踏着地上薄薄的霜雪,他脚步沉重,穿越在那段红色岁月。

碾盘沟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文化广场,霜雪覆盖的画报历史照片石雕上,沙飞、赵烈、石少华、罗光达的形象栩栩如生。


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文化广场石雕沙飞、赵烈、石少华、罗光达 李君放摄


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 李君放摄

本文12月13日发表于《人物周刊》,作者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平山县作协主席邢建军。

来源:碾盘沟

实习编辑:李嫣然 雷轶童

编辑:张立强

审校:周津皓

审核:汪 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