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老青岛人熟悉的地方,这里曾经有个全市著名的棚户区,它的名字叫“崂山大院”。


俯瞰崂山大院一角,该曾是青岛历史上有名的棚户区。1998年


清晨,一位晾晒完衣物的老人正往屋里走去。1997年

位于延安路、台东一路、桑梓路和东光路合围的这片居民大院,拆迁前建筑杂乱无章、低矮拥挤,大院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数百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这片曾经颇有影响力的大院落,在消失二十多年后,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崂山大院即将拆迁,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自家门前留影存念。1998年


在聊天的邻里们,她们因相同的境遇而增加了彼此的认同感。1998年


一位老汉往邻居老太太头上插花,大院里老邻居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平日玩笑不断。1998年


四户人家共住。1998年

因为崂山大院是以临时建筑的形式产生,所以并不能代表青岛人的居住环境。其次是没有人文历史价值,以及文保建筑的存在,这么多年依旧还会引起共鸣,除了地理位置的显要,更多的一种特殊情感的记忆留存,以及当年生活居住困难,邻里关系融洽的难忘记忆。“崂山大院”或许只能算是棚户区特定历史形态时期的一个代表。


曹秀兰老人在沏茶。曹秀兰今年63岁,生在崂山大院,长在崂山大院,这间15平方米的房间,曾经住过她们一家六口人。1998年


刘俸,1916年出生,是大院里最早的住户之一。1998年


73岁的高玉美和102岁的母亲刘淑孝。高玉美为照顾年迈的母亲,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1998年


左勤泰老人,1917年出生,1945年从济南来到青岛,1949年搬进崂山大院,一家人一直蜗居在这个15平米的老屋里。1998年


殷桂兰老人和老屋。两间老屋一共约18平方米,进门一间当做厨房用,约5平方米,里面一间曾住过4四口人。1998年


85岁的陶春美老人,老人一家六口曾蜗居在这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她的四个孩子中,一儿两女分别在大学和中学任教。1998年


刘传贵的老伴为他整理裤脚。老两口在这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里已经住了50多年。1998年

说起“崂山大院”的居住环境,估计住过或是了解的人都会摇头,这里就是一处典型的棚户区。为什么叫“崂山大院”,和崂山到底有什么关系?前些年曾让很多人不解。

1931年,做烟草生意的“新兴城”商号宫子杰、姜子盈与钮心白合资,在台东三路与大成路交界的大成路2号创建中国崂山烟厂。后几经转手,1936年由崔世宾、崔岱东等人集资买下,更名为“中国崂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1941年威逼烟厂参与了股份,烟厂实际被日寇所占。1944年,于东光路台东一路口(台东一路116号)新建厂房二大所,并在对面台东一路103号新建仓库三座。

1960年,公私合营裕华橡胶厂更名为公私合营青岛乳胶厂,厂址迁至台东一路103号,主要生产安全套、乳胶管、各类手套、橡胶杂制品、再生胶等产品。随后,这里成了乳胶厂的南厂区。对面的台东一路116号成了北厂区。


一位老人在坐等接水。因水速过慢,居民们只好用水桶代替人来排队。1998


在晾满衣服,堆满盛水用具的大院过道中,一位女士正在刷锅。1998年


一个水桶满了,才能轮到下一个。1998年


一个小男孩试图将自家的水桶挪得离水龙头近点。1998年


一位挑水的老人。1998年


用乱石和黄泥土垒砌的老屋一角,与居民用来盛垃圾的水桶。1997年


一位打完水的女士从大院里经过。1998年

上世纪初,在现在的东山路附近的山坡上,几户贫困人家已在此搭建简易建筑居住,人们称这里为“东山沟”。三十年代,随着台东工业的快速发展,前来务工的胶东地区农民大量涌入,在此暂住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形成一片有名的“棚户区”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崂山烟厂新厂房建成后,在主厂房后开始搭建一些房屋作为员工及家属宿舍所用,时间一长,人们就逐渐把这里叫做了“崂山大院”,这里说的崂山指的是崂山烟厂,确实和崂山没有一点关系。不过这个地方的整体生活条件一直都是很差,随着居住人员及简易建筑的不断增加,老台东又一处棚户区就这样形成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棚户区改造而终止。


狭窄的住房,甚至放不下一张供孩子写作业的书桌。1998年


儿童们在简陋的大院过道里进行跳绳比赛。1998年


孩子们总是在开心地嬉戏玩耍。1998年


幽暗的小屋里,一个借着室外光线画画的青年。1998年


一居民贴有明星招贴画的小厨房与在外聊天的居民。1998年

拆迁前,位于延安路临街的那一排平房,至今仍让许多人难忘。每当从这里路过,就会想起当年这里人来人往的难忘情形。“崂山大院”锅贴铺的锅贴焦嫩可口,馄饨货真价实,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东交电楼下晚上还有出摊在卖,那时的鸡丝馄饨,可以让现在随处可见的“野馄饨”无地自容。崂山大院羊汤馆的店名叫豪堂,就在锅贴铺的旁边,据说是父子俩开的,门头是磁瓦加红色隶书大字,初尝简直是人间绝味!虽然崂山大院拆了很多年了,仍是记忆犹新。


春天,在整理花的老两口。1998年


三个青年围坐在临时支起的“小桌”旁,喝着鲜啤酒,吃着小菜,其乐融融。1998年


虽然住得非常拥挤,但好多居民都在屋檐下给小鸟们留了一个家。1998年

正在家门口清洗鸟笼的居民。1998年

在大院里的唯一一块三角空地上,居民们在晒太阳。他们也有点儿像笼子里的小鸟。1998年

随着市委市政府作出“决不把棚户区带入下个世纪”的承诺,“崂山大院”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95年建设海信立交桥的时候,部分居民异地搬迁到了错埠岭四小区。到1999年4月,剩下的大部分居民迁入了浮山后小区。


盘算着搬家事宜的吴益清老人。记住墙上的门牌。1999年


搬运家具的居民们在装车。1999年


背着旧家具的男子。1999年


怎么把家具从狭窄的通道搬出去,是一件考验人的活儿。1999年


这面镜子购于2 0世纪70年代初,它的主人实在舍不得,1999年。

“崂山大院”曾经是青岛棚户区的一个代名词,随着棚户区改造,青岛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里最终成为了发展进程的一段历史记忆。拆迁后,这里建起了两栋高高的住宅楼,周边的环境已经与它昔日的模样不能同日而语了,它所发生的变化有反映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崂山大院拆迁后留下了一小片旧址,名为“崂山大院民俗村”,计划作为最初一个历史的标本,保留一段老青岛棚户区的生活风貌。但不知何原因,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片闲置的棚户区遗留,依旧没有任何消息。随着周边地铁施工,它的下一步命运终归如何,也不得而知了。


从正在建设中的新楼盘望去,即将拆迁的崂山大院的情景。1999年

如今热闹、繁华的台东,车流穿梭的东西快速路,海信立交桥旁,是否还记得曾经有过“崂山大院”这样一个著名的棚户区?


他的城——吴正中摄影展

时间: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2月28日

地点:平康五里美术馆

策展人:曾泽鲲


【献给青岛的时代记忆】

由芸廷艺术空间、时空图景影像工作室策划,历时三年编辑整理,“我记得:芸廷当代纪实摄影收藏系列”首部出版物《他的城:1978—2024年青岛》上线首发。

图/吴正中

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