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一个高一的孩子,怎样才能跻身985大学的行列,最简单的回答就是:

成绩好,学习主动,做事有思考,不懒散,不依赖补课。

这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实际上在这个“万马奔腾”的高考竞争中,背后有着复杂的路径和严苛的要求。

毕竟,今天的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似乎成了一个复杂的迷宫,少了这三条“出路”,很难走得快且稳。



01 主动学习,掌控自己的未来

很多孩子,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常常会有这样一种心态:

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按时做完作业,就能够保证成绩稳定,甚至能顺利升入985。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误区。

在这些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依赖型”学习的特征——也就是说,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完了,课外辅导也照常参加,但一旦遇到没有被“喂”出来的知识点或难题时,他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这些孩子,大多数在高三总复习时,成绩往往掉得很厉害。

怎么回事呢?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自己主动去理解、去探索,反而习惯了依赖外部的引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果孩子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到了高三,所有的复习内容还需要老师一步步指引,那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注定在考场上难以脱颖而出。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有一位学生,成绩挺不错,老师眼中的“听话孩子”。可一到高三的复习时,突然发现他的成绩一直在下滑。

为什么?

因为他依赖老师教给他的一切,却没有去主动思考。

这种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

做题时只能解会的,解不会的题全靠猜。

最终,高考成绩出来时,他只拿到了刚刚够进入一本线的分数。

然而真正的学霸,从来不是“听话”的孩子,而是那些从小学起就习惯了独立思考的孩子,他们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因为每一题的解法背后,都是他们对知识的内在理解。



02 跟紧老师,永远不放过一个疑问

在高一阶段,很多学生会有一种错觉:

只要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

其实,最危险的就是这种“自满”心态。

在课堂上,很多孩子做得不比别人差,但不敢去问、不敢去挑战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积少成多,问题逐渐堆积,而一旦考试来临,他们便会面临知识盲点积重难返的困境。

但你看,那些真正走向优秀的孩子,每当遇到疑问,他们会立刻抓住老师,毫不犹豫地问下去。

就像我以前的一个同学,他在学到物理的电学部分时,发现自己始终不能理解某些公式的推导,其他同学可能早早放弃了这部分内容,但他不。

他不仅会主动找到老师,一遍遍请教,还会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找资料,进行自我补充。

几个月后,他终于轻松地做出了满分题,所有的困惑都被解开了。



03 合理选择练习册,避免盲目堆积

许多孩子在学习中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做题不分轻重缓急。

很多家长和学生,总是认为做越多的练习册,孩子的成绩就越容易提升。

然而,练习册的选择,远比数量重要。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练习册的狂热分子”,他们总是盲目地去购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填满书包,甚至不惜将时间花费在与教材无关的题目上。

可事实上,做题目的精度比广度更为关键。

重点高中的老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挑选出具有针对性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掌握关键知识点,还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应试技巧。

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盲目地做不适合自己的练习册,可能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提升,反而会错过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点。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成绩一度很不理想,刚进高中时成绩堪忧。

于是他们在家里买了成堆的各种辅导书,想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成绩。

结果,孩子做了三个月,成绩却没见涨反而有所下滑。

为什么?

因为他选择的题目大部分偏难、偏偏题,而这些题目与他当时的知识储备并不匹配。

换句话说,做这些题,根本起不到巩固基础的作用,反而浪费了时间。

由此可见,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善于提问、不迷失在无关紧要的练习册中,那么他们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要实现这些,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更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关键在于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学习的乐趣,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外界的“引导”。

让他们学会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先思考、后行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答案;在遇到疑问时,要鼓励他们不怕麻烦、不怕困难,敢于提出问题,主动寻找解决之道;最后,让他们在做题时学会精准选择,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多余的,而不是一味地做题堆积。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只有培养触一个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刻思维方式的孩子,才能为他们未来的高考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