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黎明时分,微雨沾湿,濛濛细雨笼罩着长安城。

朱雀大街一片寂静,很多人还流连于梦乡之中。

此时,有一队人,偷偷地从宫中溜了出来,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杨贵妃及姐妹、太子李亨、亲王宗室、宰相杨国忠、韦见素、高力士,以及一支禁军。

由于走得慌忙,玄宗出逃是没有通知其他大臣的。据说第二天,不少大臣照常入朝,直到听说皇帝不见了,才慌张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在经历了慌乱、狼狈、饥饿之后,众人夜宿金城(今陕西兴平)。说是宿,不过是大家挤在一起和衣而卧,凑合一夜罢了。

第二天上午,众人由金城出发,中午到达马嵬驿。而到了这里,又累又饿的将士们不走了,怎么劝也不走了。

禁卫军统帅陈玄礼,发现问题后,很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他召集将士说:“天下成了这个样子,都是杨国忠这个奸贼害的,我想杀掉此人,你们意下如何?”

众将士都来劲了:“早就想干了,咱们一块干!”

于是杨国忠被众人乱刀砍死。



马嵬驿兵变

驿站外的混乱,惊动了唐玄宗,他出来问情况,有人答:“杨国忠谋反了。”

玄宗怎么可能会相信?但不信又能怎样?在听完陈玄礼的汇报之后,他也只能说:“我早就想杀他了,本想到了成都再说,现在你们抢先干了,赏!

赏完了,玄宗发现,大家还是没有走的意思。

原来大家还想杀贵妃。也对,贵妃的哥哥被杀了,万一以后,贵妃来一个反攻倒算,这谁受得了?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正所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众将士山呼万岁!

这场兵变是临时起意吗?似乎不是。杀掉杨国忠之后,将士很快就统一意见,要求皇帝杀掉杨贵妃,这或许说明,对于兵变的行动内容,早有预谋。

如果说,兵变的主持人是陈玄礼,那么谁是这场兵变的动议者、策划人?

陈玄礼的后台是谁呢?

1 是太子李亨吗?

李亨当然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原因有二:

一,他与杨国忠不和,杨国忠曾数次打压太子,这自然不用多说;二,陈玄礼诛杀杨国忠前,曾请示过太子。

也仅此而已。陈玄礼或许只是想取得太子的支持,没有证据表明,太子唆使陈玄礼发动兵变。

而《新唐书》中,则删掉了陈玄礼“密启太子”的内容,而是说陈玄礼找到了李辅国,通过这个东宫宦官与太子取得联系。太子则是犹豫不决,至多表示默许。

仅此而已。



太子李亨

而且,认为太子不是幕后主谋的人,也给出了一条很有说服力的理由:陈玄礼不是太子党,太子也没有能力指挥禁卫军。此外,兵变之后,陈玄礼也与太子分道扬镳,一个北上朔方,一个陪着玄宗去了蜀中,这更表明,陈玄礼和太子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

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东宫集团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密谋,但似乎只是半路临时加入,并不是动议者。

2 是高力士吗?

之所以有人怀疑高力士,是因为他能控制禁军,并且他与陈玄礼的关系比较密切,两人一起忠诚地守护着唐玄宗。

此外,高力士与外朝宰相杨国忠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天宝十三载,高力士便向唐玄宗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宝以来,权力都给了宰相,结果呢,现在法令不行了,年年闹灾荒,我一想到这个,心里边就难受。”

如此吹耳边风,是想告谁的状呢?没错,是杨国忠。



高力士

但由此就推论,是高力士指使陈玄礼下的手,似乎还为时尚早。

高力士以忠心著称,他做任何事,都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但他有个底线,那就是从不逾越过皇帝。即便是提意见,也是吹耳边风。

他不会忘记自己就是个家奴。

高力士自己也曾说过:“我会尽我所能侍奉皇帝,报道主子的恩情。”这是一种愚忠。而有这种“家奴思维”的人,怎会自作主张?

但,高力士是支持兵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杀杨贵妃,就是他坚定了玄宗的心,他说:“贵妃无罪,但留在陛下身边,将士们心中就会不安啊。”

但支持,不等于就是策动者。

3 一个不在场的人:王思礼

王思礼是谁?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思礼曾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撤了回来。

去了哪?答案是:金城!

没错,金城!正是马嵬驿兵变前一天,唐玄宗及众将士夜宿的金城。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六月十三日,也就是马嵬驿兵变前的那一天。

这天深夜,王思礼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金城。在驿站中,唐玄宗接见了他。而王思礼则汇报了哥舒翰被俘的消息。

应该说,王思礼十分仇恨杨国忠。因为,哥舒翰之所以会主动出潼关,迎战反贼,就是因为杨国忠在背后使坏。

守潼关时,王思礼曾向哥舒翰秘密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让我率三十名骑士,把杨国忠劫到潼关来,将军尽可杀之(请以三十骑劫之,横驮来潼关杀之)。”

哥舒翰没听从。

灵宝西原一战,潼关失守,战士死伤无算,王思礼岂肯罢休?



可疑的王思礼

在汇报完前方战况之后,玄宗封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收拾残卒,以便东征。

随后,王思礼连夜离开金城。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岂不是咄咄怪事。而且有一些史家还猜测,王思礼离开之前,秘密见了陈玄礼。蔡东藩便把这个情节,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唐史演义》之中。

还有更奇怪的。

王思礼离开后,并没有遵从皇帝圣旨去就职,而是在太子李亨即位后,追随了新皇帝。最后他官至司空,位列三公。

而他也创造了一个纪录,他是大唐开国以来,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宰相而位列三公的人。用《新唐书》的话说,就是:“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

这就让人怀疑了。王思礼究竟做了哪些突出贡献,以至于大唐皇帝要改变祖制?

可惜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史官没有给出答案,我们也只能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遐想。

而这,恐怕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无奈的、最缺憾的,美。

参考:《唐玄宗传》 《安史之乱》 《旧唐书·王思礼传》

★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