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蒋介石原配被日军炸死。墓碑上的6个字,却让宋美龄尴尬不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01年,奉化石头村举行了一场婚礼仪式。然而,当花轿抬到新郎家门口时,却不见新郎的身影。
当时参加婚礼的人都没想到,这个调皮的新郎,日后竟然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度坐到民国总统的位置。
此人就是蒋介石,而新娘名叫毛福梅。
1:
1887年,蒋介石出身于浙江奉化,其夫妻经营盐铺,家境还算可以。
蒋介石8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一度让其母亲王采玉陷入巨大的悲痛中。
但王采玉性格坚强,她立志要将儿子抚养成人。可蒋介石自幼调皮,让母亲很头疼。
为了让儿子尽快成熟,在蒋介石14岁时,王采玉决定为他娶亲。
王采玉在挑选儿媳妇时,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要身体强壮,另一个就是要顺从听话。
媒人对比后发现,邻村的毛福梅很符合王采玉对儿媳妇的标准。
毛福梅年长蒋介石5岁,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小脚女子,她能操持家务,还很孝顺。
王采玉见过毛福梅后,在没有征求蒋介石意见的情况下,直接拍板说:“这门亲事就定了!”
此时的蒋介石,刚刚14岁,本性贪玩的他,对婚恋压根没有概念,当母亲跟他说:“给你找了一个媳妇!”时,蒋介石没有反对但也什么反应。
订婚后不久,王采玉就为他们举行了结婚仪式。
坐在花轿里的毛福梅和所有新娘一样,幻想着以后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怎么也没想到,日后自己会被丈夫抛弃。
2:
婚后蒋介石依然有些调皮,对毛福梅也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但心智成熟的毛福梅并没有太多抱怨,她孝顺婆婆,承包了所有家务,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如果他们能一直这样过下去,谈不上感情多深厚,起码会保证白头到老,可蒋介石的读书之行,却让他们本就不乐观的夫妻关系,打到了冰点
婚后第三年,蒋介石前往奉化读书,在王采玉的建议下,毛福梅陪读,其实就是为了照顾蒋介石的饮食起居。
那段时间,蒋介石每天去学堂,毛福梅就在家洗衣服、做饭等等,但就在毛福梅心甘情愿付出时,见识多广的蒋介石已经对她有了厌烦之情。
意识到和毛福梅没有共同语言后,蒋介石想解除他们的婚姻关系,王采玉听后,扬言:“你要是敢休妻,就断绝母子关系!”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抚养自己,其中艰辛蒋介石是知道的,碍于母亲的不易和威严,蒋介石只能放弃离婚的念头。
之后蒋介石又前往保定军校读书,随后和那个时代的众多青年一样,他也跑去日本求学。
虽然得不到丈夫的喜欢,但传统、善良的毛福梅依然尽到了做妻子的责任,她不但孝顺婆婆,还生下了儿子蒋经国。
可蒋介石非但不领情,反而开始婚内出轨,先后迎娶了姚冶诚和陈洁如两房太太。
看着丈夫带回一个又一个女子,毛福梅的心仿佛被刀割了一样,可是她没有吵闹,她想:“只要我的原配的位置保住,其他的可以视而不见!”
毛福梅的要求已经低到了极致,但等待她的还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3:
1927年,蒋介石为了和宋家攀上关系,执意赢取宋家三小姐宋美龄。
宋家是基督教徒,不能接受一个男子拥有两房太太,而且,以宋美龄的个性和地位,她也断然不会当姨太太。
面对宋家“必须休妻”的要求,蒋介石权衡利弊后,选择了答应。起初,接到离婚协议书时,毛福梅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经过一番交涉后,毛福梅同意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但条件是:离婚不离家。
离婚后不久,蒋介石如愿迎娶了宋美龄,他们的婚礼颇为轰动,参加婚礼的嘉宾多达1000多人,用世纪婚礼来形容也不为过。
可留在老宅的毛福梅孤独度日,心如死灰,她将长去寺庙寻找精神寄托。
万幸的是,她还有个孝顺的儿子。
4:
蒋经国同情母亲的遭遇,所以他和妻子对母亲格外的重视,还曾让妻子回老家陪伴母亲。
当然,蒋经国越是心疼母亲,他就越厌烦宋美龄,在他看来,是宋美龄的出现导致了母亲婚姻的悲剧。
原本蒋经国想好好孝顺母亲,谁知道,敌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悲剧很快就发生了。
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军的飞机盘旋在蒋家老宅,听到混乱的声音后,毛福梅赶紧逃跑。
她本可以逃过一劫,可跑到半路,突然想起家中门没有锁,这个一生顾家的女人,竟然又返了回去。
等她再次跑出来来时,日军扔下了炮弹,一堵墙被炸到坍塌,毛福梅不幸被砸中,当场身亡。
毛福梅惨死的消息传来后,分析利弊后,蒋介石下令不准声张。
这次,蒋经国忤逆了父亲,他给母亲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同时写下“血债血还”四个大字。
除此外,蒋经国还在母亲的墓碑上刻下了“妣毛太君之墓”,就是这几个字,让宋美龄及其尴尬。
原来“妣”有母亲的意思,而当时在蒋介石的要求下,蒋经国也称呼宋美龄位母亲。
虽然毛福梅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可是她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宋美龄虽然得到了富贵荣华,却没有一儿半女。
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