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战争,在实质上是革命。经过这场战争,中国从政治到社会等各层面均有深远变动。这一时期,地方社会既有的军政力量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分合演进,深刻制约了国民政府对地方政治的整合。《北伐时期的地方变局与政治整合》从军事和政治的互动与关联出发,探讨北伐时期地方军政格局演变和政治整合历程,进一步揭示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关系与革命阵营内部派系分合的复杂纠葛。

陈红民

潘建华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北伐时期的地方变局与政治整合》即将付梓,嘱我写序。作为他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论文指导老师,目睹他从青涩的研究生迅速成长为小有所成的青年学者,当然为他的进步感到欣慰,乐于为他鼓与呼。在通读了书稿后,写出下面的话,聊下自己的读后感。

潘建华目前的学术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军事史,这本书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史视野下的北伐战争再研究(1926—1928)》基础上,择取部分章节扩展而成。发生于1926年至1928年的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以推翻北洋军阀政权为目标,在近代中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这是一个重要又短暂的历史阶段,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南北政权截然对立,且南方与北方政权内部又纷争不断,历史线索显得纷乱复杂。前辈学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已有不少的学术成果,主要在南方与北方政权、国民革命(大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工农运动等脉络下进行研讨。如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深化北伐战争史的研究,是学界追求的目标,也有一定难度。潘建华的新著以北伐时期的地方秩序演变为中心,重点探讨北伐时期地方军政格局的演进和国民党政权政治整合的成效,重构北伐时期地方政局变动与相关历史人物命运浮沉的图景。这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北伐时期省一级地方秩序的变动上,可以说是另辟蹊径,有其独到之处。北伐过程中,中国除了南方的北伐军与控制北京政权的军阀,还存在一些游离于他们之外的地方实力派,他们拥有较强的实力,见风使舵,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潘建华研究了地方实力派在北伐战争进程中的抉择,由此反映了北伐过程中南北力量的此消彼长,也从侧面反映了人心之向背。这本书选择的5个省份各具代表性,既有北伐军与北洋军队激烈鏖战的湖南、湖北、福建,也有游离主战场之外的四川与贵州,呈现出北伐军节节胜利之下,各地方实力派的态度与选择。这样眼光向下的研究视角,更能呈现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各地复杂的社会局面,有所创新。这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深化对北伐时期历史变动的理解与认知,推动北伐战争史、国民革命史与近代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

这本书在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上也有追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潘建华有机会去美国哈佛大学与斯坦福大学搜集资料,虽然这些资料直接运用到这本书中的不多,但这段经历对他学术视野的拓展大有助益。这本书虽是探讨北伐战争史,却没有在学界已有丰厚成果的战争具体过程、双方战略战术、军队编制与配置等方面着墨太多,避免重复劳动,而是将北伐战争置于中国社会巨变的大环境下加以考察,尝试用社会史和新军事史的研究方法,对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战时地方秩序变动等内容进行探讨,也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缺憾。

这本书史料翔实,为研究立论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写作过程中,潘建华实地考察了广东、湖南、湖北、福建、上海等北伐战事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省市(也是书中研究的几个省份),广泛搜集地方史料。他还充分挖掘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国史馆”等所藏的相关档案,以及此前学界较少关注的一些日记、报刊,并将之充分运用于研究之中。他在史料方面的追寻和努力使得论文不仅论证丰富、史料翔实,还突破了一些传统研究的框架,在史料和视野上均颇具学术价值。

(本文节选自《北伐时期的地方变局与政治整合》序,内容有删减)



新书速递



北伐时期的地方变局与政治整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