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者 杜一用
“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的发展规划开始实质性落地了。最近福建省发布四大行动方案,对两大都市圈的推进速度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落地措施。
建设都市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前提必然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这份名为《福建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把农业人口转移摆在了突出位置,要让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实施方案涉及落户、就业、子女教育、住房和社保等农业人口转移最为关切的问题,提出到2028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到7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以内。这样的目标还是比较务实的。福建省2023年的城镇化率是71.04%,仅一年时间里就提高了0.93个百分点;2024年10月发布的福建城乡收入比是2.1,也显著优于全国2.39的平均水平。
在落户政策上,厦门要逐步放宽限制,省内其他地区要全面取消落户政策。实际上,目前全省落户门槛最高的厦门,从去年起应届生就可以直接在六区落户,投靠子女的可以直接落户了。
降低落户门槛是为了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要“留得住”还必须有收入。为此,每年会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确保2024-2028年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子女至少可以留在城里上学,而不是像过去一定要返回原籍变成“留守儿童”。方案提出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争取2028年保持在94%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保持在95%以上。
在出生率持续下降,一些民办幼儿园和小学生源不够用出现关门的的大背景下,这个目标在福建省的一些地方即便躺平都有可能实现。只要出生率没有好转,幼儿园和中小学生源不够用的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
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过得好”,住房是必备的硬件。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被纳入了公租房保障范围,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保障对象上不设收入门槛,重点面向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新市民、青年人群体配租。人口净流入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大城市,支持他们因地制宜、以需定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24-2028年全省新增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1.5万套。
让农业转移人口“过得好”设定的目标不算太高,但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有限。福建省2023年常住人口4183万,提高2个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大约还有80万农业人口要进城。“以需定建”标准不低,进城的农业人口主要定居方式应该是租房,全省新增1.5万套还要面向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新市民、青年人群,有点杯水车薪的尴尬。
解决农业人口进城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两大都市圈的城市之间更好地融合。
福州都市圈要完善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合作机制,推进“同城化、同家园”建设;厦漳泉都市圈要依托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工作机制,推进加快发展。健全都市圈对口部门常态化对接机制,建立实施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重大协作项目清单。
都市圈特别是厦漳泉都市圈的融合,需要解决“谁领导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老生常谈,从推进厦漳泉同城化时代就存在了,取得的实质性成效不多,行政区划决定了各自为阵的局面很难改变。两大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行动对城市融合只是点到止,或许原因就在于此。
不过,两大都市圈在交通领域的融合倒是比较具体。要推进福州、厦门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开通运营福州到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1线,加快推进福莆宁城际铁路F2、F3线和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建设,探索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加密都市圈快速干线公路网,完善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2024-2028年两大都市圈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新增轨道交通355公里。
实施方案分为六个部分,共二十二条,包括“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两大都市圈高质量建设”,以及“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四大行动,旨在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步伐,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作为年终岁首的重磅政策,福建两个都市圈的建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