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康是贵州都水族自治县的一名山区民办教师,在他出生9个月之时,因犯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在其他同龄的孩子咿咿呀呀,蹒跚学走路的时候,陆永康却只能期期艾艾地跟着母亲“学跪”。

山坳里的那株孤独的老槐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14岁的陆永康却只能孤独地守着悠悠的四季空寂地轮回,内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悲凉。

当看着村里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哼着小曲儿乐颠颠地赶去上学时,神情落寞的陆永康既羡慕,又痛苦,他不断地哀求着父母能够让他也去学校读书。



母亲抱着残疾的陆永康嚎啕大哭了一场,木讷的父亲泪眼婆娑地连夜赶了30公里的山路,去远房的叔伯家借了100元,这才艰难地圆了陆永康的求学之梦。

自此后,陆永康每天双膝跪地来回“行走”数十里的山路,到邻村的孔荣小学跟班学习,他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哪怕拼尽全力,他也毫无怨责。

因为陆永康知道,他所选择的“路”,注定会百般曲折、万般不平,正如他脚下逶迤蜿蜒的山路,充满了荆棘与荒凉。

然而,当陆永康艰难地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孔荣小学因故而停办,但陆永康并未因此而放弃了他的漫漫求学之路,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继续跪行到离家10公里之外的甲雄乡小学读书。



尽管膝盖磨出了血泡,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陆永康也未曾轻言放弃,他不仅“执拗”地读完了小学,还自学了初中的所有课程,成了全村中识字最多的“先生”。

1968年,孔荣小学的最后一位老师也含泪离去,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有书可读,心急如焚的村长就央求着村里唯一的“高材生”陆永康去学校“试课”,就是这一“试”,彻底地改变了陆永康和孔荣小学的命运。

踏上三尺讲台,首先要解决如何“走路”,精通木工手艺活的陆永康想出了一记“高招”--

他用木板、废旧的轮胎等材料,自制了一双重达三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开始了长达36年跪着教学的悲壮生涯。



孔荣小学只有一间破败不堪的教室,学生也流失得所剩无几,陆永康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30名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

因为行走不便,正常一个小时的路程,陆永康就得跪着走上两三个小时。孔荣村的村民依山而居却不集中,就算串个门也要耗时半天。陆永康常常傍晚从学校出发,回到家中已是繁星满天,为此,他的母亲心疼不已。

陆永康教学任务异常繁重,只能抽晚上的时间下队家访,去动员村里的适龄儿童上学。当夜深人静之时,大山里不时会传来“船鞋”沉重摩擦枯叶的沙沙声,村民们一听,便知道陆老师再一次“行走”在家访的路上。每每此时,朴实、善良、感恩的村民,便会争先恐后地举着火把迎接陆老师的到来。

看着陆永康日复一日、“不知倦怠”地跪行在深山老林之中,感同身受的村民们,被陆老师的执着和“倔强”感动得泪雨纷飞。



也许是天可怜见,在陆永康执教的第二个学期,孔荣小学的学生便增加到了50名。第二年,孔荣小学竟石破天惊地招录了150名学生,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惊人的100%,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一大历史“壮举”。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所学知识也不尽相同,陆永康只能同时教三门课程,每上一节课,他都要在狭小的教室中“挪来挪去”,在三个班级之间不停地“奔走”。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吃饱饭,陆永康偷偷地拿出了自己为数不多的粮食分给了孩子们,自己却背着学生“偷吃”难以下咽的野菜;为了给学校添加桌椅,他甚至拿出了父亲的“寿材”自制了多套教具。

学生们想要一个篮球场,陆永康就毛遂自荐,亲手用木板制作了一副,当篮球架立起之时,却突然毫无征兆地倒了下去,陆永康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他奋力地将学生们推开,自己却不幸被球架砸中,住进了医院……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再加上平素过度的劳累,陆永康最终还是累倒了,但他却“鱼目混珠”地如此解释道--他批改作业太晚,这才导致这次“意外”晕倒,“纯属偶然”而已。

但事实上,陆永康在讲台上,何止晕倒过这一次?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在每一次晕倒之后,都会强撑着羸弱的身体,顽强地挺了过来。也许,这就是一种叫做“信念”的伟大力量,来苦苦地撑起了他的“千斤之躯”。

40年的教书生涯,陆永康获得了诸多实至名归的特殊荣誉,--“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还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过。

1981年5月,陆永康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后,上级教育部门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就把他调到了乡里的羊福小学任教。



但陆永康“心在曹营心在汉”,每逢周末,他便会雷打不动地踏着三公斤重的“船鞋”赶往几十公里外的孔荣小学去看望曾经的“母校”。

2004年3月,中共黔南州委书记林明达在得知陆永康的感人事迹后,便给黔南中医院院长打电话,询问陆永康还有没有通过手术治疗站起来的可能性。

经过中医院的详细检查,陆永康双腿膝关节纤维强直,屈节90度,严重畸形。同年8月18日,在历经3个多月的治疗之后,陆永康在助行器的帮助下,生平第一次站了起来。

2005年4月18日,陆永康在经过了多达14次的手术治疗之后,终于可以安然地出院了,在羊福乡那座名为“采福纳祥”的石桥上,数百名翘首以盼的师生正“严阵以待”地挤在桥的两侧,他们是来接陆永康回家的。



现任羊福民族学校校长的王泽文曾经是陆永康在孔荣小学任教时的学生,这位年仅23岁的校长这般感慨万千地说道:“我从小家境贫寒,考上中学后,陆老师每年都会捐资助我。中学毕业时,我向他征询今后的专业选择,陆老师劝我选择师范专业,我尊重了他的意见,从黔南师专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老师,能够继承陆老师的衣钵,我深感荣信。”

2008年,陆永康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奥运火炬手。在奥运火炬传递至贵阳站时,陆永康庄严地完成了第190棒的火炬传递,“这短短的40米,却是我一辈子走得最快乐的路程。”陆永康眼中拥着熠熠闪光的泪水,他对着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如此激情澎湃地说道。



以陆永康的先进事迹而改编的电影《水凤凰》在贵阳首映,故事讲述了陆永康教书40载,却有36年是跪着给学生上课,深夜做家访的感人事迹,电影一经上映,获得了如潮的好评。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植根于爱,师德的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可以说,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没有它,教育就失去了应有之义。身残志坚、家国天下的陆永康,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甘于奉献,挥洒了40余载的热血,诠释了什么叫做师德遗风,什么叫做上善若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