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拼不过、层级比不过的县域,靠什么用好创新引擎竞逐区域比拼?“德清模式”用四十年的实践路径,给出了答案。
40年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德清一些胆大的乡镇企业就派车前往杭州、上海等城市,接送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到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解决技术难题。“星期天工程师”的故事由此而来。
这种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形式,破除了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被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严东生称为产学研“德清模式”。
40年来,“德清模式”不断迭代深化。2023年,德清创新指数居全省第9位、县域第3位;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4.25%,居全省县域第2位;3年获得“科技创新鼎”。
科技创新,让德清成为一座超越县域层级的“改革创新高地”。
01
科创平台向“高”攀升
“德清发展靠什么,通俗点讲,就是靠‘联姻’。”2024年12月28日,在科技创新“德清模式”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原厅长周国辉“一针见血”地说,“一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杭州联姻;二是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联姻。”
在产业大楼鳞次栉比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已与德清“联姻”4年。常务副院长李强告诉记者,研究院是中国科大在安徽省以外的全国唯一一个地校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中国科大以及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浙江的唯一窗口。
四年来,阿尔法创新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创新技术、院企联合研发、科技产业孵化等领域,让中国科大的学术成果从“万米高空”实现产业落地。2023年,研究院有两个项目同时入选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与华为、字节跳动、360、百度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合作伙伴。
在一座县城落地中国科大的研究机构并非偶然。德清把“接沪融杭”作为县域发展主战略,在不断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中求突破。2020年,德清成功争取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整体规划布局,成为大走廊北翼中心。目前,德清拥有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浙大德清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中科大阿尔法研究院等8个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与顶尖团队联合攻关破题的县域创新实践路径。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在回忆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最初落地德清时说道,像这样的“国之重器”在德清建设,可以说,一个县走在了很多省份的前面,“德清模式”是敢闯敢干的生动代表。
围绕“一城(国际地信城)一圈(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一谷(莫干论剑谷)一平台(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四大科创平台,德清作为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的创新格局初具雏形:莫干山地信实验室落地运行,开展时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建设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启动大科学装置培育;成立浙工大地理信息学院、国际地理信息学院,形成地信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外输出的创新体系。
02
企业主体向“新”而行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德清模式”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发展路径,让传统产业“活起来”,新兴产业“火起来”。
近几年,地处德清康乾街道的维义生物由于企业自身体量难以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很难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在一次“百名教授联百企”行动中,来自浙工大食品学院的教授刘建华与维义生物总经理王威成功对接,刘建华手握着全谷物营养食品加工技术,与企业高度适配。
于是,维义生物以58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刘建华团队在食品深加工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并与莫干山研究院、刘建华团队合作成立浙江维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坚亚麻籽及全谷物营养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新公司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7000多万元,稳定运营之后预计将超过1亿元,届时企业整体年产值将实现翻番。”王威说。
“百名教授联百企”行动是德清县科技局、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康乾街道、县市场监管局多方联动开展的助企行动。目前,德清有600余家企业和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产业活力不断迸发。
在德清县钟管镇,浙江谋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攻克的热轧钢材生态除鳞技术,通过物理方式处理钢材表面氧化皮,实现了从有酸到无酸的“变革”,一举攻克了传统化学酸洗污染重的世界性环保难题,获得国际首台(套)产品。而这一重大技术是企业7年研发、2亿多元投入所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华莹、兆龙、天马等一批高技术企业相继突破“卡脖子”问题,量子测量、芯片封装、高端机床等一批新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在德清,任重道远的创新研发不仅是企业竞逐新质生产力的个人战,更是政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持久战。
德清不断激励企业研发攻关,推出“研发稳增”系列举措,形成全县科技型企业研发活动“三色图”,分层分类施策,精准滴灌服务;加大研发投入激励,政府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累计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3项,总投入7.6亿元。
面对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的“成长的烦恼”,德清在做大做强地理信息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全力打破产业边界,推动“地信+车联网”“地信+低空经济”“地信+地磁”等新兴产业跨界融合。
2024年1月,在德清县雷甸镇(高新区产业新区),由浙江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初级教练机领雁AG100成功下线交付,标志着领雁AG100飞机正式进入市场,开启产业化发展新征程。目前,德清已集聚“地信+”企业430余家,实现产值连续6年翻番,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30%。
03
人才生态向“智”而聚
科技创新离不开“最强大脑”的支撑。10年前,德清举全县之力引进建设“家门口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如今集聚7大学院1.5万名师生,汇聚浙工大近40%高层次人才、70%国家级平台载体,实现从“走出去找合作”向“家门口搞创新”的转变。
“回国后跑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这里是最适合我的地方。”2023年8月,杨彬带着在美国著名大学和大型药企20多年的工作经验归国,想将自己研发的新型药——司美格鲁肽(2型糖尿病治疗用药)的二代药在国内落地,实现产业化。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钱和场地都是棘手的问题。来到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后,大家与他一起分析项目的现状与前景,杨彬认定德清就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2023年底,杨彬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被引进至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成为首席科学家,任职多肽药物研究中心主任,并与研究院以及院内的医药企业瑞斯莱亚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不仅如此,研究院还提供资源、场地、设备,为杨彬接入各类医药研究所、成熟药企的资源;再以专利作价入股未来产业化的公司,免去了第三方评估的麻烦,也为他的起步扫清了“路障”;通过引入保险机制,为化解成果转化顾虑与纠纷增加了保障。
“研究院的职责,就是打破‘孤岛效应’,打造一个应用端的高端研发平台。”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执行院长陶鹏的电脑上,有一张研究院运行模式的概念图,顶尖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就是一辆车的四个轮子,想要跑得快跑得稳,缺一不可,在“四轮驱动”下实现校地联合赋能研究院成长、研究院高质量产出赋能校地事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研究院和学校打通了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解决了人才归属的后顾之忧,既给学者提供科研创新的机会,也能提供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的资源。”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长伍建华介绍,浙工大设立的“双融计划”,相当于为人才提供了一个“政策特区”,申报人选可以选择依托浙工大各地方研究院申报国家和省级引才项目,同时可以享受地方人才政策和学校科研平台、学术资源。
围绕人才,德清持续优化人才新政,推动人才政策从1.0版迭代至6.0版;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推出的“双融计划”建立的校地联招联引机制,打通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共享障碍;根据“一家+一码”的服务体系布局建设的“人才之家”,面向人才免费提供交流学习、创业指导、沙龙活动等服务;打造“人才金融港”,建设集政策咨询、银企对接、融资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出1亿元“人才贷”、1亿元“人才保”和500万元“人才投”。
德清县主要负责人表示,回顾四十年,科技创新让德清成为了“不一样”的德清。展望新征程,将坚持传承“德清模式”的创新基因、走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新路径、塑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样本、扛起服务支撑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运行的重托,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不断创造“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的新突破。
来 源: 杭州日报
记者:沈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