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
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性格不同的孩子,教师要顺着孩子性格发展中的纹理润物无声的导向,有时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正如诗经《小弁》篇中所讲:伐木掎矣,析薪扡矣。(伐树尚需支拄树冠以防砸伤,劈柴尚需顺着纹理才容易。)
最近和班内一个孩子聊天,他无意中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反思和共鸣:“老王(课下学生经常和老师打成一片,所以有了这个亲切的称呼),我这学期已经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了,但是始终达不到上学期的状态,我控制不了我自己,该怎么办?”我答道:“努力就好,坏毛病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好习惯的替代也非一朝一夕”。对话结束了,但余音不止,反思后我庆幸平时教育中我有意为之的钝感力,让一个看似过早凋零的花朵渐次回春。
不得不交代一下孩子的成长背景。孩子名叫胡海晨,小时候更多的由爷爷奶奶陪伴成长,对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较早,我想也正是因为价值观形成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观念的错位冲击让孩子提早叛逆,反映在学习上就是习惯欠缺,自制力较弱,偶尔会通过制造一点小“事端”引发关注,在渴望学习生活的绝对公平中又难以自我约束,所以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老师眼中的“惹事精”,不服管教。
我们的认识是从四升五开始,我接手了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当然,他的“不服管教”对所有老师是一视同仁的,所以我见到他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样:躺在椅子上、无所谓的表情、回到“甲骨”的数字、开口即“找茬”的语言。我对待学生的方式一般是课上共同参与,课下一起玩耍,让他们先爱上数学老师,再爱上数学,逐步培养兴趣,但这招却并不能将学生“一网打尽”,比如胡海晨。我想,当教师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妨等待,用最低的课堂标准暂时规范他,伺机而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去关注随时可能发生的教育契机,用钝感力给自己时间,也给孩子创造成长的机会。
有一天,契机来了。周五放学以后只有他一个人被我留下补写一周拉下未完成的课堂任务,完成后妈妈因参加妹妹在幼儿园的活动还未到学校,我们有了一次单独对话的机会。“海晨,你有优点么?说几个。“支支吾吾,似乎一个也没说出来。“我来说说看,我说出你一个优点,你确认,说的准确你要花一块钱买走它,你也说我的优点,说出来一个我也花一块钱买走。”(我观察到他带了6元的零花钱)对话开始了,你来我往,我说一个,他认可,他说一个我认可,但最终我赢走了他所有的钱。当然,赢钱不是目的。他觉得我读懂了他,而且是唯一读懂他的人;他觉得我不讨厌,原来老师身上也有一些优点。
钱我还给了他。但从这天起,冰融化了。
现在是六年级,离上次谈话一年多一点,你能清晰看到课堂上他的表达最清晰,声音最洪亮;能看到他作业虽然会有拖拉,但最后一定能准确完成改错;能看到平时和同学遇到了矛盾他听得进去建议;能看到面对缺点时他敢于调整自己,不断进步,就像上文所说,尽管差强人意,但在努力向上。
所以,他启发我再一次反思教育,孩子虽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但他可能已经在暗自努力。如何静待花开?善用钝感力,多些对孩子的理解也是一种选择。
教育的姿态千般变化,但千姿百态背后却有一个“不二法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不同性别的教师表达方式不同,但教育的情感相同;不同年龄的教师表达手段不同,但教育的初衷相同;不同学科的教师表达程度不同,但教育的最后呈现相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用奉献、用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
钝感力,是一种等待,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宽容。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王海松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