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首都郊区,有一处看似寻常之地,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震撼——非洲最大蝴蝶收藏地之一,它的主人是 74 岁的史蒂夫·柯林斯

这位老人与蝴蝶的缘分,始于六十多年前一个孩子的懵懂好奇,谁能料到,这一喜好竟绵延半生,汇聚成如今超 420 万只蝴蝶的惊世收藏。



柯林斯生于肯尼亚西部,5 岁那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蝴蝶翩跹入眼,自此迷了心窍,开启收集之旅。“我父母从刚果归来,几句言语,鼓动我探寻蝴蝶踪迹,朋友所赠捕蝶网,更是添柴加薪。”15 岁时,他脚步不停,已奔赴尼日利亚等异国他乡,只为钻研蝴蝶奥秘。此后二十载,身为农学家,业余时光全给了蝴蝶研究,1997 年,非洲蝴蝶研究所应运而生。

踏入藏馆,120 万只蝴蝶精心装裱,陈列于一架架架子之上,似沉睡又似等待唤醒;另有 300 万只静卧信封,隐匿暗处。柯林斯深知保存之道:“需栖身黑暗,如此,方能躲开虫豸、寄生虫与天敌。每年一洒杀虫剂,便是它们的‘保命符’。”



生态学家朱利安·贝利斯,扎根非洲研究数十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客座教授之名更是响当当,二十年来,为柯林斯助力蝴蝶收集。他目睹非洲生态变迁,痛心疾首:“此地藏品多为绝版,非洲栖息地屡遭重创,蝴蝶家园破碎不堪。”气候变化如高悬利刃,干旱洪涝交替肆虐,森林倾颓,蝴蝶栖息地岌岌可危。贝利斯疾呼:藏品数字化,迫在眉睫,如此,全球方可共享这珍贵资料。且再三叮嘱:未来接手者,必是根基深厚、资金雄厚、安保严密之机构,方能承载这份厚重。

史密森学会昆虫学家斯科特·米勒,与柯林斯相识于三十年前。他目光如炬,一眼看穿藏品价值:六十载环境变幻,尽在蝴蝶标本之中。“知识增长、技术革新、疑问丛生,实物标本永远是那挖不完的宝藏,随时供人回溯,挖掘新讯。”



可如今,柯林斯满心忧虑。岁月不饶人,研究恐难以为继。那只标价 8000 美元的心头挚爱,被他深藏,生怕贼人觊觎。研究所运营成本高昂,2009 年预算便高达 20 万美元,好在藏品估值 800 万美元。柯林斯感慨万千:“数十载热爱,心血无价。我但求身后,蝴蝶有安身之所。”

只是前路漫漫,诸多难题横亘。接手者何方神圣?资金链怎保不断?数字化之路能否顺遂?这一切,尚无答案,却如蝶翼震动,扰动人心。非洲蝴蝶的未来,在风雨中飘摇,是就此沉沦,还是振翅高飞?且看后人作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