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出现以后,大家既震撼,又开心。但是,关于它是不是6代机,我看争议挺大的。一些人说,这不是6代机,而是战轰;一些人说,这不是6代机,而是5.5代。
争议很正常,怀疑很正常,但那些“确定”说不是6代机的,我想问的是,您是有内幕消息吗?如果没有,您是靠什么判定它不是6代机的呢?如果您连什么是6代机都不清楚,又如何判定它不是6代机呢?
在之前5代机的时候,就出现过很多这种情况。很多人,对战机概念的了解,还停留在4代非隐身战机时代;对战机性能的判断,还只停留在机动性方面。
也正因此,才出现了不少“歼20装备的不是新一代的发动机,所以不是5代机”的声音;甚至某乐观派的旗帜人物,还喊出了“如果歼20不是装备的WS-15服役,就是垃圾”的话语。
他们,只是不明白,不明白到了5代机时代,隐身才是最关键的指标;机动性的重要性,是下降了的。
原因很简单,早期的战机,没有导弹,航电过于简略,也没有隐身,战机的机动性当然很重要。但是,随着战机的发展,影响战机性能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航电,比如导弹,比如隐身,等等。
在影响指标越来越多的时候,即使各项指标同样重要,之前的某一项指标,在整体性能影响的占比中,当然也会越来越少——比如机动性。更不要说,5代机更关键的是隐身了。
之前F-22的出现,创立了5代机的标准,那就是4S:隐身、超机动、超巡、超态势感知。F-22只是比较全面,其他5代机不一定非得完全具备这些特点——比如F-35,常规机动性一般,介于F-16和F-18之间,也不具备超巡能力,但一样是5代机。这说明,标准是在变化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F-35虽然发动机推力很大,但机体也很重,所以空战推比并不高,还没F-16高,也就是4代机一般水平。但这不影响它是5代机。
歼20也一样,虽然之前发动机推力不够高,但常规机动性在整体性能中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所以之前的歼20依然是5代机。
所有认为歼20不是5代机的,不是黑,就是对战机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非隐身时代,也就是机动性时代;不了解隐身对战机性能的巨大影响。
歼36也一样。6代机理念又起了很大的变化。首先,6代机不是只有一个机型,而是由一个系列、多种型号,也就是一个系统簇组成。这不同的型号,大小、用途、各项能力,各不相同,相互配合,组成6代机体系。
既然是多种型号、多种用途,那些人,是怎么判断歼36不是这个体系里的一员呢?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它有点像战轰?不管是不是战轰,谁说的战轰就不能是6代机系列的组成部分呢?
其次,6代有人战机强调超强隐身能力,这里包括“更强的前向隐身、全方向隐身、宽频隐身能力”;强调更大的航程和载弹量,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更强的协同作战能力,更强的智能化水平。
更强隐身、全向隐身、宽频隐身,导致6代机取消了鸭翼、平尾、腹鳍、垂尾等有利于机动,但不利于隐身的气动操纵面。很明显,相对于5代机,6代机更加重视隐身能力,对机动性的要求,反而是降低的。
而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弹量,又造成6代有人战机的机体尺寸,相对于5代机会更大。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弹量,更多功能的航电,又使6代机天然具备更强的多用途能力,模糊了空优、多用途和战轰的界限。
之前,在6代机指标中,美方还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比如4马赫左右;更大的飞行高度,比如3万米以上。不过,后面美方觉得,这些指标要求太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所以放弃了。而其他指标,却没有放弃。
大家注意到没有,上面说了这么多6代机的指标,连被放弃的指标都说了,但唯独没怎么说机动性的指标,是不是?这说明,在6代机指标上,机动性的要求,被进一步的下降了。
有人可能问了,这6代机的理念,是谁的理念?简单,这即是美方的理念,也是我们的理念,是中美航空界共同的理念。
那么,按照这个理念,按照这些指标,歼36,是不是十分契合?有那一点不符合?
而且,按照谁先出现,谁制定标准的规律,我们的先出现,我们的战机是什么样,6代机就是什么标准。
一些人啊,理念要变变啦。他们心目中的6代机,还是超高空、超高速、超强机动性,然后跑去和别人格斗呢。而实际的6代机,却是超强隐身,超大体积,超态势感知,指挥着一堆小型的空战无人僚机在前面侦察和空战,然后自己作为机群的母机,躲避在后面,进行隐蔽远程攻击。
标准不同,结论当然不同。
所以,还是那句话,对于歼36是不是6代机,一些人可以怀疑,可以质疑,毕竟叫什么是官方定的,不是我们定的。但如果要“确定”的说它不是6代机,如果不是有内幕,凭什么呢?凭不知道什么是6代机吗?
作者:晨曦防务的唐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