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4年第12期 总第253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 录艺术评论 · 2024年 · 第12期

特别策划

艺术评论与艺术经典系列·明清戏曲“宗元”现象及其戏曲史意义

7 主持语

杜桂萍

8 王骥德的《西厢记》曲词批评及其曲史意义

李亦辉

21 《南曲全谱》的批评与南戏的经典化

谭 笑

36 清初苏州戏曲对元代戏曲的接受

任 刚

资华筠舞蹈艺术与学术研究专题

资华筠舞蹈艺术与学术研究专19 中国电视史上的新篇——“金鹰奖”的多重缘起与历史定位丁亚平30 与时代共振 :“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创立与演进( 1983 — 1996 )梁玛丽

46 “舞蹈生态学”的创建与时代意义

李 超

57 资华筠:非遗田野上的守望者

廖燕飞

68 真实 · 真诚 · 真谛 :论资华筠的舞蹈批评观

毛雅琛

观察与思考

资华筠舞蹈艺术与学术研究专19 中国电视史上的新篇——“金鹰奖”的多重缘起与历史定位丁亚平30 与时代共振 :“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创立与演进( 1983 — 1996 )梁玛丽

81 “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造,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造”——刘秀梅单弦艺术之路及其启示

陈 爽

90 “慢叙事”何以言浅意深 :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一种新类型探索

苏 展

100 数字吸引力时代沉浸式演艺的影像术和体验感

刘 鎏

理论纵深

艺界时评

114 姿势、表达、风格与存在——一种瓦尔堡和梅洛 - 庞蒂之间的思想对观

陶 陶

131 颠倒、分裂与悖反的“元绘画”:维米尔《绘画艺术》考释

薄 雯

书 评

艺界时评

150 怎样做“我们这代人”的理论——读冯庆《诗与哲学之间 :思想史视域中的文学理论》‍

毕唯乐

艺术作品

艺界时评

160 童彦婷、汤芷烨艺术作品

封面 郑光旭作品《镜泊余晖》

封二 扬剧《郑板桥》剧照

封三 《资华筠全集》《资华筠纪念文集》推介

封底 陈辉作品《一山一世界》



篇目提要 艺术评论 · 2024年 · 第12期

特别策划

艺术评论与艺术经典系列·明清戏曲“宗元”现象及其戏曲史意义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语

元代戏曲蕴藏着丰厚的艺术资源,以不同形态和方式涵育、影响、召唤着后世曲家、曲体及优秀戏曲作品的出现。在明清戏曲演进过程中,元代戏曲与曲家的创作和批评活动紧密相关,得到他们的重新解读与深度批评,完成了其经典化过程。同时,元代戏曲始终“在场”,往往被视为戏曲文体的标准和典范,影响和指导着当时的戏曲创作与理论建构,由此形成了类似诗文“宗唐”“宗宋”的戏曲“宗元”观念。

明清戏曲“宗元”现象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和艺术史意义,对于观照艺术评论与艺术经典的深刻互动提供了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本专题正是基于这一话题从不同维度展开讨论。李亦辉的文章聚焦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对名剧《西厢记》的曲词批评,指出王氏通过标举《西厢记》为传奇文体的曲词风格树立雅俗兼济的审美理想。“宗元”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策略参与了传奇创作与文体建构。谭笑的文章关注曲学批评的特殊形态——曲谱,认为沈璟《南曲全谱》采用大量南戏曲例并进行评注,是试图建立以南戏为参照标准的批评体系,用于评价和指导文人戏曲与散曲创作,直接推动了南戏的经典化。任刚的文章以雅俗共赏、文律合一的元代戏曲为坐标,发掘清初苏州戏曲对元代戏曲构成的映照与超越关系。这些讨论可以为观察和思考艺术经典复杂的生成机制及其深厚积淀、深远影响提供学术参照和启示。

学术主持:杜桂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骥德的《西厢记》曲词批评及其曲史意义/李亦辉

【内容提要】王骥德于元曲名家名剧中,特别推崇王实甫的《西厢记》,因为在元人诸剧中,《西厢记》最符合其雅俗相济的曲词审美理想。综观王骥德的《西厢记》曲词批评,可归结为三重审美观照,即“雅而艳”的主导风格、“浅深、浓淡之间”的整体风格与“以神以韵”的自然化境,其中以“浅深、浓淡之间”为核心特征,“雅而艳”可视为这一特征的具体化,“以神以韵”则可视为这一特征的抽象化。王骥德的《西厢记》批评所呈现的曲词审美观念,既标志着明传奇雅俗相济的曲词审美理想的确立,也折射出“宗元”观念在传奇审美理想嬗变中的建构功能。

【关 键 词】 王实甫;《西厢记》;王骥德;曲词观;雅俗相济

《南曲全谱》的批评与南戏的经典化/谭 笑

【内容提要】明万历年间,曲学家沈璟编纂的《南曲全谱》开创性地为例曲增加了大量评注,由此建立起一个以南戏为参照的批评体系:对内使南戏之间互为批评的参照,对外使南戏作为明代文人戏曲、散曲批评的参照。《南曲全谱》蕴含突出的南戏经典化意识,值得深入考察。沈璟借此回应了同时代人共同关注的“名剧之争”话题,为探讨这一戏曲史公案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他超越名剧的范围,从整体上思考南戏的经典化。《南曲全谱》推动了曲谱作为新的曲学批评形态的确立,对于思考曲谱与戏曲史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南曲全谱》;曲谱批评;南戏经典化;曲学批评形态

清初苏州戏曲对元代戏曲的接受/任 刚

【内容提要】清初苏州戏曲在戏曲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成就的取得与作为戏曲发展杰出代表的元代戏曲有遥远却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其在折中汤显祖与沈璟主张的过程中,在整体上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与文律合一的艺术精神,趋向、回归元曲风貌。另一方面,其特别关注元代戏曲未及充分展开的宾白、关目、排场等元素,有突出的结构意识,通过创作实践促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戏剧”转向。这两个方面对于由元代戏曲所表征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统合于一的戏曲艺术特质而言,既是延续与继承,也是发展与提升。在元代戏曲的铺垫、滋养与镜鉴下,清初苏州戏曲呈现灿烂繁盛的、彰显戏曲艺术特质的气象,成为古典戏曲发展的又一重要代表。

【关 键 词】 清初;苏州;古典戏曲;经典时代;“宗元”观念

专 题

“舞蹈生态学”的创建与时代意义/李 超

【内容提要】“舞蹈生态学”的理论构想初现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舞蹈生态学日趋成熟并在实践校验中自我完善、圆融自洽,继而被广泛应用于舞蹈实践及理论研究。舞蹈生态学强调在“舞蹈与人类”的宏观主题下与生态系统中展开舞蹈研究,揭示舞蹈本质,其高度理性化的逻辑思考、分解综合与纵横对照的研究方法,兼具整体性与动态观照的理论模型建构,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都颇具时代意义。时至今日,舞蹈生态学仍是极具前瞻性的理论思考,在实践与学术研究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关 键 词】 舞蹈生态学;语言学;形态学;舞蹈研究

▼资华筠工作照


资华筠:非遗田野上的守望者/廖燕飞

【内容提要】资华筠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奠基者、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她基于舞蹈生态学研究提出的“文化生态保护”“原生态舞蹈”“优质基因”等理念,以及多维、多元、网络式的系统性思维范式等均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术支持。资华筠不仅专注于书斋中的思考与推导,还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身体力行地为中国非遗保护的机构建设、人才建设、法治建设、名录评选机制建设、监督协调机制建设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 键 词】 资华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原生态舞蹈;优质基因

▼资华筠在湘西考察时与群众一起跳摆手舞


真实·真诚·真谛:论资华筠的舞蹈批评观/毛雅琛

【内容提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理论家和舞蹈教育家,资华筠的一生都与舞蹈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从舞者到学者,再到批评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兼具多重身份的资华筠逐渐形成了优化舞业生态的批评整体观、以舞蹈生态学为核心方法论的生态批评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舞蹈批评的“三真”精神,为中国当代舞蹈批评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资华筠的舞蹈批评观为研究对象,可以考察资华筠舞蹈批评观的生成语境、建构路径及其舞蹈批评的精神与独立品格。

【关 键 词】 资华筠;批评整体观;生态批评观;“三真”精神

▼资华筠表演双人舞《飞天》


观察与思考

“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造,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造”——刘秀梅单弦艺术之路及其启示/陈 爽

【内容提要】刘秀梅是天津市曲艺团“石(慧儒)派”单弦表演艺术家,师承之路与创演实践颇为特殊。她先跟随骆玉笙学习京韵大鼓打下了基础,转学单弦后凭借自身刻苦努力和悟性以及曲艺界诸多前辈老师的帮助,单弦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并在严格传承传统唱段的基础上,不断编演新节目。刘秀梅从艺的经历对于强化对曲艺艺术本体的认识,更好地守正创新,探寻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促进当下艺术教育更好地回归自身文化传统均具有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刘秀梅;“石(慧儒)派”单弦表演;传承;守正创新

“慢叙事”何以言浅意深: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一种新类型探索/苏 展

【内容提要】近年来,以《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只此青绿》等影视剧为代表的作品获得收视率口碑双丰收,其共同特征是以舒缓的叙事节奏、民族性的审美特征与对自然天性的价值展现,成功书写了植根于中华文化内部的理想生活。这种“慢叙事”部分地抛弃了成熟的商业化影视编剧技法,以长镜头的视觉语言、主角的感性观察为视角,以如画风景构造审美意境,拉长观众审美感知时间,将中华文化中的意境美范型有效适配于影视剧创作中。以往影视剧中,理想生活往往以遥远的海外、虚构的武侠或科幻世界等为标的,慢叙事类型作品的相关创作实践策略则是从中国各时代、各族人民鲜活具体生活中提炼出独具现实性的“本土智慧”,表明当代文艺创作可以在中华文化内部、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中寻找到有效对抗现代症候差异性价值的巨大创作空间。

【关 键 词】 影视剧创作;慢叙事;民族性;意境

数字吸引力时代沉浸式演艺的影像术和体验感/刘 鎏

【内容提要】当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沉浸式演艺作为代表性的新兴业态,依托科技成果进行空间造境,形构成一种包裹式、高层级的逼真性叙事,实现数字影像和真人演绎的多维度交融,令以“数字吸引力”概念切入研究沉浸式演艺中的数字效应和其背后的生产逻辑成为学术焦点。在文化与科技共生的思维下,数字技术介入现场演出不仅关乎媒介生态的变革,更关乎技术逻辑的深入应用及其溢出效果。沉浸式演艺高度依赖数字化载体,基于影像内容本身的可移植性和强渲染性特点,影像生产传播与真人演绎相融合,不但形成横跨多种关联性媒介的演出生态模式,更促进了叙事吸引力的延展以及多元视听文化和观众间的多维互动。

【关 键 词】 沉浸式演艺;数字吸引力;影像;体验感

▼“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体验探索展”中,观众戴上头显设备在贴满标注的现实空间游览,观众化身为透明人形,在导游莫娜和黑猫引领下,于虚拟空间中进行沉浸式观察



理论纵深

姿势、表达、风格与存在—— 一种瓦尔堡和梅洛-庞蒂之间的思想对观/陶 陶

【内容提要】 瓦尔堡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图像学家之一,他对“古代的遗存”“情念程式”“间隙的图像学”等庞大主题的探索中,暗藏了丰富的关于身体姿势、表达、符号、思考空间、风格和时间性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因此,在诠释瓦尔堡思想线索的同时,有必要在比较研究中论证其与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之间存在的共同视角和理论亲缘性 :二者对姿势、表达,尤其是对风格的发生与历史的理解呈现了理论交织和对观的可能——瓦尔堡不仅带着强烈的现象学色彩和反思特征对风格展开多方位思考 ,而且以个人生命和知识的风格印证了现象学在存在论意义上对风格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共同勾勒出一种据于风格和艺术的超辩证历史观。

【关 键 词】 瓦尔堡;梅洛 -庞蒂;姿势;风格;现象学

▼桑德罗 ·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局部) 蛋彩画 172.5cm×278.9cm 约1484—1486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


颠倒、分裂与悖反的“元绘画”:维米尔《绘画艺术》考释/薄 雯

【内容提要】17 世纪的荷兰绘画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还酝酿着朝向自身的观照与反思。而在欧洲北部一众“早期现代”绘画当中,维米尔的《绘画艺术》常被看作除《宫娥》外,另一集中体现绘画自我意识的巅峰之作。此画的结构复杂且意涵丰富,画家在其中嵌入了“画中画”与互文关系,巧妙运用错视画法,并在细节处留下使用暗箱的痕迹,将《绘画艺术》构造为蕴含多重悖反的谜题,而画中这些矛盾皆围绕绘画艺术及其创作的中心问题生成。因此,从“元绘画”出发,考察《绘画艺术》由内部颠倒、分裂、对抗而展现的自我意识,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研究路径,而对该典型作品的分析,可进一步映射萌芽期的“现代艺术”观念是如何被锻造的。

【关 键 词】 维米尔;《绘画艺术》;元绘画;自反性

▼约翰内斯·甘普·罗伯托 《自画像》 布面油画 88.5cm×89cm 1646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


书 评

怎样做“我们这代人”的理论——读冯庆《诗与哲学之间:思想史视域中的文学理论》/毕唯乐

【内容提要】 冯庆新著《诗与哲学之间 :思想史视域中的文学理论》集结了作者十余年文学理论研究的精华,可谓关于“我们这代人”如何做理论的时代回应。作者以整全的思想史视域检视现代西方文论的品质,批判性地考察中国学界对西方文论的接受方式,旨在对启蒙现代性的激进面向及其隐患进行深入反思。全书的题眼“之间”揭橥了一种在后启蒙时代居间于“诗”与“哲学”的思辨姿态,即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感和古典的爱智心性追索为当代生活奠基的新观念,祛魅西方理论话语,重振自身文明传统。作者为我们指明的理论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法,也始终值得当代青年学人反复思索。

【关 键 词】 《诗与哲学之间》;文学理论;思想史;后启蒙

▼《诗与哲学之间 :思想史视域中的文学理论》书影


封二

扬剧《郑板桥》剧照


封三

《资华筠全集》《资华筠纪念文集》推介


封底

陈辉 《一山一世界》 纸浆、不锈钢 200cm×200cm×350cm 2023



新媒体编辑:赵金领

审核:裴旖旎

终审:王瑜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