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希娟回国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出国十余年,又想起回国了,是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
外界对此众说纷纭,毕竟当年她离开的那么突然,甚至连国籍都改了。
78岁的祝希娟,依然被称作人民艺术家,她到底和那些移民的明星有何不同。
如果不是她拍摄的电影,让她成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可能这个名字就被遗忘了。
如果了解她的过往,或许也能知道她这么做的原因。
年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演员
祝希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人家,她年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演员。
而且他们家属于高知家庭,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她是女孩,但父母觉得女子也要有知识。
祝希娟年少的时候,便有机会接触了先进的文化,对于艺术也有一定的了解。
小时候爱听戏,还不知道演员这个职业,演什么像什么,也属于天赋型选手。
受教育的机会让祝希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也知道该怎么选。
在她14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恰巧赶上正在招演员。
虽然只是上初中的年纪,但是有主见的姑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祝希娟还是毫不犹豫报名了。
她和父母商量之后,果断的报了名,没想到一次就被选中了。
对于祝希娟而言,这次的一个决定,真的成为了改变她一生的事件。
那部《为孩子们祝福》上映之后,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祝希娟也在心底对表演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她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表演类型是什么。
她开始留意跟表演有关的一切信息,所以在考大学时,她才能毫不犹豫的选择表演。
这样的出身没成为限制祝希娟的枷锁,反而让她更加有主见,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她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优秀学生,在学校的那段时间,她更是不停的历练。
经过专业的学习之后,她的表演也更有韵味,可以说是天赋型选手。
她后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实验话剧团。
祝希娟也像所有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一样经历过困境,她没有那么多上台的机会,做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活。
演员不上台表演,怎么能有进步,祝希娟真的急了,这样下去该怎么办。
可是祝希娟还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
一战成名
1960年,全国掀起了红色热潮,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时谢晋导演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影视人,他一直想拍摄一部影视题材的电影,于是便有了《红色娘子军》这个名字。
这部电影在统筹期间,谢晋导演考虑到演员的年龄不能太大,于是考虑到去电影学院找学生演。
对于这个想法,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毕竟年轻孩子可能经验不足,但谢晋很坚持,找年龄大的演员很容易出戏。
祝希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她眼神里的坚韧真的很符合角色的设定。
谢晋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女孩,于是冒昧的要来了联系方式。
祝希娟就这样和角色产生了关联,看到她认真学习的样子,谢晋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人。
她经常去和女战士们聊天,了解她们真实的生活环境,而且她会拿一个小本子,认真的做笔记。
她和导演谢晋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只有了解,才能将角色塑造成功。
谢晋特意联系了一个部队,就是为了送她去体验生活。
好的作品,需要真实的付出,但观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能看到是不是在用心筹拍,
这部电影取得了成功,大家都认识了这个女演员,觉得这个女孩的演技真的很突出。
祝希娟的名字开始和军旅联系了起来,能被全国人民看到,她在当时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蓄势待发,直到她的第二部作品出现,观众对她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红色女战士团》更是奠定了祝希娟在中国影坛的位置。
电影里的她英姿飒爽,将角色塑造的精准到位,即使是黑白电影也掩藏不住她的美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了一种奢侈的消遣。
但是好的作品和在哪个时代出现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其本身的优秀。
23岁的祝希娟就斩获了百花奖,连郭沫若都被她的才情震惊,亲自题字表示祝贺。
祝希娟的名讳越来越想,名气最大的时候,她的舞伴曾是周恩来。
这样一个在中国影视界声名鹊起的人物,却在她事业上升期选择出国。
80年代的中国百废俱兴,电影市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面临着革新的局面。
当时很多人选择出国镀金,甚至很大一部分人留在了那里。
在大多数人心里,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去到那里就等于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在大家的意识里,国外的空气都是甜的,宁可去美国当保姆,也不在中国当工人。
但其实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背后,可能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信息的不对等性,确实让一部分中国人将国外视为最理想的居住地。
而祝希娟也看到了身边人想法上的改变,她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要去国外。
而彼时她的事业也发生了变化,她要去深圳工作了。
离开到归来,不变的爱国心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比深圳繁华许多,祝希娟还是选择来到这里,可能她也想看看那个被点名的城市有何魅力。
彼时的深圳,还不过是一个海港小渔村,她来到这里就是做好了见证其成长的准备。
祝希娟以副台长的身份进入深圳电视台,虽然没有管理经验,但她一直肯学习。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祖宗留下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深圳人看不到当地的节目,这就是一大难逃,但祝希娟是一个愿意解决问题的人。
电视台在成长的过程中遇见的这些问题,他们团队想的是,一件一件的解决,总会有办法。
电视台起初的运营时的难题真是一个接着一个,但在一群有决心的人面前,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被攻克的。
她雷厉风行的性格,是不会将事情拖太久的。
《爱在酒家》是深圳电视台筹拍的第一部剧,那是多少人记忆里的东西。
而推动这部剧成功上映的就是祝希娟,她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即使进入领导阶层,同样大有作为。
而这部剧的一大亮点,就是将香港人在内地的发展生动的描述了出来,在当时属于比较有亮点的题材。
祝希娟用自己的实力,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时间会给每个人答案,也会写下诗篇,而那些被大多数人传颂的,便可称为佳作。
祝希娟是一个心思单纯的人,所以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她带领团队一年获得三次飞天奖的战绩,至今无人能够打破。
她是个爱学习的人,深圳电视台见证了她的实力,可是人总要向前看。
祝希娟也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难道国内和国外有那么大差距。
在她的意识里,中国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心里想要出去看看的种子不断滋生,她决定还是圆了自己这个梦想,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将中国人真实的打工状态找出来。
她觉得大部分人在美国很艰难,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但是要以事实说话,才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祝希娟辞职来到美国继续她的电影梦,用她之后的描述就是举步维艰,哪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
美国人对她中年女性的身份很排斥,根本就没有共事的机会。
祝希娟在尝试失败之后,终于靠着那部《北京人在纽约》逆风翻盘,也让中国人看到了同胞在海外的不易。
她更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应该是《百老汇100》,这种真实的刻画,更是将她推向了人民艺术家的位置。
到了78岁的祝希娟,真是思乡情切,她不想在美国生活,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国之后的她,就像普通老人过起了晚年生活,而她也揭露了自己去美国的原因。
她想让更多中国人看到海外生活的难处,没有什么比在自己的国家享受幸福更美好。
即使年逾古稀,她也要追随家的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