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上海迷人。这是2024年《周末画报》LIVE第一期编者言的最后一句话。当时《繁花》热映,我们对话了小说作者金宇澄,听他讲《繁花》,讲里面的上海。

上海就像一片原始森林,对它再熟悉不过的人,也只能看清周围的植被。曾经的Park97、M on the Bund都逐渐变成远去的名字和一点点褪色的记忆……翻开现在的上海城市画卷,如今的Park97所在成为了新的潮流地标;曾经因污染而蒙尘的苏州河逐渐形成了属于上海的文化左岸;爵士乐迷朝圣的JZ Club三次迁址,在衡山路踏上崭新之旅;黄浦江畔的西岸滨江从工业遗迹蜕变为世界级公共艺术文化走廊。

一座具有吸引力大都会,绝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她有属于自己的脉搏与灵魂。2024年的最后一天,回顾过去一年间我们所聚焦的上海“都市潮力”,这些城市空间的变迁,见证了上海的先锋、多元与包容。






繁花再盛开

剧版《繁花》的热映让都市传奇诞生了新生命。金宇澄绝少点评《繁花》的各种改编作品,在他看来,小说交出去了,那就是另一种创作、全新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无法复制小说”,至于如何演绎,他不响,无论是否认同都保持缄默,豁达的姿态,很契合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欢迎新的演绎,新的书写,充满可能性,千姿百态求同存异本身也是一种吸引力——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开沪语小说先河,张爱玲一支笔把上海女人写得淋漓尽致,还有浸淫在上海氛围里的王安忆,以及不断涌现的青年作家……写作不断,上海多面。

我们对话金宇澄,看到了他绘画面前仍少年的一面,也讨论了《繁花》背后独特的“上海方法”,还重走了繁花地图,寻找最讲“腔调”的上海。

金宇澄聊上海:离开它时方知远,走近已在繁花中

最讲“腔调”的上海,藏在《繁花》书页的地图里

《繁花》背后,上海方法

《繁花》背后的上海美食江湖

复兴乐园

1909年建成的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的法式公园,开放时被称为顾家宅公园,1946年才更名为复兴公园。园内的百年悬铃木、沉床花坛、玫瑰园、170多种植物尽显法式园林的神韵,印刻下岁月流转的痕迹。复兴公园不仅自身很别致,周围也密布着各式各样的西式洋房和公寓,田汉、郁达夫、叶圣陶、徐志摩、刘海粟、黄宾虹等诸多文人雅士曾居住于此,一度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的先锋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这里曾是上海最时髦的夜生活文化诞生地。Park97、官邸、钱柜、Richy的夜夜笙歌里,流传着不少虚实难辨的上海往事。2014年,随着这些商户逐渐歇业,曾经的夜生活地标归于平静,白天的复兴公园再度成为周围居民的快乐主场。

而如今,随着INS新乐园的入驻再度成为上海夜生活的时髦地标,上海那些“好看”和“会玩”的人又回到了复兴公园,日与夜的交替间混搭出全然不同的奇妙景象。

复兴公园:一座属于每个时代的乐园

自在乐城

作为中国爵士音乐的发源地,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质与锐意进取、博采众长的爵士精神一拍即合。近百年前,第一批远渡重洋的外国音乐人来到外滩,在与江南小调的邂逅中滋生出一批别具爵士风情的乐曲,短短10多年间留下3000多首海派爵士乐。近代上海爵士生活的起点应该算是1980年,伴随着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的成立,爵士乐重新在外滩奏响。到了现在,爵士乐早已属于大众,融入城市的缝隙里。这里活跃着无数世界顶尖的爵士乐手和音乐人,从Live House、Club到音乐节,从不会缺少鲜活灵动的爵士之声。

一个世纪过去了,爵士乐见证了这样一种流动,真诚而自由,它从被动时态转换为主动时态。上海也越来越多元了,它不需要标签,爵士,终于是这样一种存在,和时间共呼吸。

3次迁址,4个时代,JZ Club的20年

一份用爵士勾勒的上海地图,开启你的自在乐城

水岸新潮

一江一河,串联起上海的城市生活脉络。日夜不息的水流,是海派文化深沉而奔腾的信仰。西岸,从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墟逐渐成为了现在上海极具人气的公共空间。

随着原先断裂的城市滨江沿线被重新连接,以及西岸线向南北两侧的双向延伸,越来越多的城市地标在一路延伸的西岸线涌现。从David Chipperfield打造的西岸美术馆,到让·努维尔操刀设计的星美术馆,几乎每座艺术场馆的开放,都是一个工业遗产的改造故事。再到如今由SHL建筑事务所打造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毗邻的西岸大剧院,促进了历史与当下,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对话。海派文化的历史和当代精神的天际线,在这片世界级的黄金水岸融汇构筑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了21世纪上海城市精神的缩影,而栖居于此的都市人,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新时尚,新文化,新滨水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甜蜜滋味。

西岸再掀水岸新潮,滨水空间玩出River Style

东方左岸新生

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面子,苏州河或许就是上海的里子。儿时记忆里,苏州河总是因黑臭的河水、巡逻汽艇的喇叭声和棚户区嘈杂的人声而让人敬而远之。繁华、时髦、财富、离散、破灭、消散,滴滴河水映照出城市发展的多重片段,也留下一个个熟悉而遥远的故事。

曾经充斥着繁华民族工业景象的苏州河,被誉为“沪上清明上河图”。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苏州河总是不断变幻、新生,这一次,它奔涌进入了艺术之河流。如今在河畔散步,河水清澈,绿树成阴,艺术如水一般汇聚于苏州河畔。最早媲美北京798艺术园区的M50艺术园区,云集着上百家画廊、设计公司、艺术机构。全球影像之家Fotografiska亚洲首馆开幕以来便成为城中地标。还有集聚年轻策展人、艺术家、画廊的苏河皓司,在一群年轻联合创始人的策划下共创着一个充满联结感的艺术社区……越来越多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的迁徙正在逐渐形成属于上海的文化左岸,激活着河水两岸的艺术能量。

苏州河畔,东方艺术左岸已长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