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授衔,当年2900多人的红25军,产生了97位开国将军,然而红25军14位首长,只有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但是有一个人却非常特殊,当年他也是红25军首长之一,既没有职务也没有军衔,按照规定是无法评级的。



但是毛主席考虑他在革命途中所做的贡献,亲自特批:“位三同志劳苦功高,应该定为行政三级,享受副总理待遇。”

而毛主席口中的“位三”便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典型的“老革命”,为何既没有职务也没有军衔的他会被毛主席特殊对待呢?

为鄂豫皖地区撒下革命火种

郑位三是湖北省红安县人,也是鄂豫皖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著名领导人,1934年11月,他作为鄂豫皖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随红二十五军一起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离开了鄂豫皖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派回到大别山区,负责组织鄂豫皖地区人民的抗战,从此,他在鄂豫皖地区从事抗战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对该地区力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位三来到鄂豫边区第一项任务就是将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当时,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了解全国的抗战形势。

郑位三来了以后,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帮助高敬亭纠正了接受国民党命令的错误,退还了蒋介石的委任令,将国民党派来的副司令刘纲夫礼送出境,使红二十八军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二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培养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和骨干力量,郑位三和方毅等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6月,先后举办了“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和“青年训练班”,共培养出600多名学员,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华中和鄂豫边区领导抗战的骨干。

不仅如此,郑位三还把延安来的同志和各期训练班的骨干组织起来,到各地去发动群众,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成立游击武装,先后领导建立了独立游击第五大队,游击第六大队。

1939年1月,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成立,郑位三任区党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鄂东党组织又组建了游击第七大队和江北游击第八大队,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民族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郑位三来到鄂豫边区伊始,并不计较自己的职务,而是从当时边区领导集体的实际出发,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保持了边区领导集体的团结和稳定。

为此,刘少奇曾说:“郑位三同志是鄂豫皖地区干部中学习马列主义最好的一个,他来到鄂豫边区后,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务实的作风,宽厚的人格赢得了边区党政军民的信任和拥护,同时,也让中央,华中局和军部对边区的情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了解。”

全国解放后,郑位三因体弱多病,没有负责具体工作,从1949年至1955年年初,郑位三居住武汉,休病期间,他始终关心着湖北,武汉的革命建设,期间,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都十分关心他的健康,希望他尽快康复,及早出来担任领导工作。

毛主席特批

1949年11月上旬,郑位三参加完开国大典回到武汉后,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李先念都十分关心他的生活与健康,郑位三的家住在与李先念居家一墙之隔的武昌复兴路1号,以后又安排到环境优雅的武昌都府一套二层楼房居住。

1954年,刘少奇亲笔给郑位三写信,决定调他去北京继续养病治疗。

1955年4月,郑位三举家从湖北搬到北京定居,从1955年4月起来,郑位三定居北京,建国后郑位三既没有职务也没有军衔,因此1955年国家首次实行工资制度时,郑位三的级别不好评定,工作组人员上报给毛主席请求他定夺,毛主席当即特批:“位三同志劳苦功高,应该定为行政三级,享受副总理待遇。”



在党的“八大”上,郑位三当选中央委员,并连续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郑位三仍然保持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习惯,实行供给制时,每月补助给郑位三的300元津贴,他全部用作解决老区人民和革命烈士后代的生活困难问题,自己和家人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特有的廉洁和自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