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摄影记者 肖颢

通讯员 黄敏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这句话的含金量,走进博物馆才能更深切体会。

那些跨越数百万年的国家宝藏,于静默不语中为人类解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灵魂叩问,向世人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彩与延绵不绝。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极目新闻记者获悉,湖北文博界首个从百万年人类史讲述至现当代的通史展——“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将于12月31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北馆盛装亮相。据记者提前探馆所得,超过1.6万件珍贵文物将在展览中与观众相见,讲述荆楚先民一路以来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根植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湖北历史文化画卷,将在此缓缓展开。

【100万年前】

中国古人类之“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


湖北,得亚洲第一大河——长江之滋养,早在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距今200万年的建始人,到距今5万至1万年的汉阳人,作为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湖北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遗址数量多、时间跨度长,其遗迹的密集和系统性堪称全国仅有、世界罕见。

1989年、1990年,两具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先后“重见天日”,震惊中外。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根据化石的出土地将其命名为“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两具化石距今约100万年。

2022年,继1号、2号头骨化石后,“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也在同一地层被发现,再次引发全球考古学者的关注。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小波曾参与“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考古发掘工作,12月26日,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郧县人”考古成果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在即将开放的通史展中,“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的原件将隆重展出,为观众带来一眼百万年的观展体验。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约7000年前】

城背溪文化之太阳人石刻

距今1万年左右,末次冰期结束,史前农业萌芽,湖北的气候与环境极为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湖北境内的鄂西南、鄂东南、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形成独立的文化系统,相互交流融合。

考古学界认为,长江中游地区是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的核心区域之一,新石器时代则为文明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准备。城背溪文化,是湖北境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8500年。即将在此次通史展中全新展出的“太阳人石刻”,便是出自城背溪文化遗址。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这座石刻通高115厘米,正面图案是古人用简易线条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图案顶部是带有23条“光芒”的太阳。据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太阳崇拜的画像,距今约7000年。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是这件文物的发现者之一,他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太阳人石刻”于1998年被考古发现后,国内其他考古项目也发掘出类似的反映太阳崇拜的文物,但都没有“太阳人石刻”的年代早。

【约5000年前】

屈家岭文化之彩陶

在连绵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江汉平原先后产生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演绎了江汉地区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其中,在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据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陶洋介绍,屈家岭文化时期聚落发现了大型水利系统、高等级建筑区、墓葬和铜矿石等遗存,出土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1000年。

植物考古揭示,约5800年前,屈家岭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稻作农业,同时,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长江中游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粟作遗存。

在本次通史展现场,屈家岭文化特有的一批彩陶器物吸引了众人目光。据介绍,双腹陶器是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型,当时的先民们已经可以制作非常精细的蛋壳彩陶,厚度甚至达到了0.05厘米以下。

【约4000年前】

后石家河文化之玉人像


以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的出现和成熟,标志着长江中游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古国时代”。这一时期的湖北可谓群城鼎立,出现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和公共建筑,形成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成就。

其中,石家河文化时期出现了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强,陶器制作也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观众会在展览中看到许多精美的陶塑小动物,体现了较高的制作水平。

后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顶峰,治水体系也极为领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系列考古发现,无不反映出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荆楚文化鲜明的创新精神,“以往说起荆楚文化,人们大多会想到礼乐,但其实在几千年前,科学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入选了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石家河玉人像,也将在本次展览中亮相。这件文物与“中华第一凤”出自同一遗址,距今约4200至4000年。人像的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气息。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被认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经常有观众将石家河玉人像与三星堆出土文物进行对比,认为二者造型极为相似。考古学界认为,这种相似表明在那个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

【约3500年前】

青铜时代之铜卣、铜鼓


距今4000年左右,长江中游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融入华夏”的进程。

位于武汉黄陂的盘龙城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夏商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遗址,这里发现大规模城址及宫殿区、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等,是商王朝在南方的中心。


盘龙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展现了长江中游地区灿烂的青铜文明。观众看展时千万不要错过这些青铜时代的“天花板”之作。而熟悉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观众,还会在这个展区看到久违的崇阳铜鼓。

据省博讲解员温静介绍,这面铜鼓于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这面铜鼓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

【约2200年前】

云梦睡虎地简牍


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在本次通史展中,观众可以近距离品读这些刻画于2200多年前的简牍,感悟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明里能看到历史的深厚积淀”。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摄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这封由秦兵“黑夫”与“惊”书写的木牍家书,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表示,这封家书反映了秦统一六国战争中的真实情况,“比如那时候士兵打仗的粮饷、衣物需要自己准备,如果你在战争中表现比较好,军功爵位是可以上升的。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军事制度和军事形势等。”

据此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介绍,本次以“极目楚天”为主题的湖北通史展中,约有一半文物是首次展出。通史展由“湖北古代文明”“湖北近代风云”“湖北现当代英杰”三部分组合而成。其中,“湖北古代文明”从百万年人类史讲到元明清,“湖北近代风云”重点展示晚清汉口开埠、洋务新政、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湖北现当代英杰”则围绕现当代湖北名人,串联起湖北现当代历史进程。


(部分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