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是2025年了,一年一年的过得真的好快,总感觉今年还是2023年,转眼都要2025年了。

快过年了,年货都准备齐全了吗?瓜子化身糖果都买了吗?房子打扫了吗?

辛苦了一年,大家团聚在一起收拾屋子吃瓜子唠嗑的时候,才是最有归属感的时候。



除了收拾吃东西,过年还有一件事情必做不可,就是看春晚。

从第一届春晚开始一直到现在,大家逐渐习惯了看春晚这个事情。

哪怕这两年春晚不好看,老百姓们也能自娱自乐的弄出一个“春晚段子大考”进行吐槽,自娱自乐。



2025年春晚主创团队公布,总导演依然是我们的老熟人于蕾导演。春晚最受关注的绝对是语言类节目,对此广大网友的口径出乎意料地一致:语言类节目怕是又悬了。



为何网友们会做出如此评价呢?咱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往年的语言类节目,再展望一下今年可能的语言类节目。

做好时光飞船,启动!



一、春晚语言节目百花齐放的时代

如果你是八零九零后,那么恭喜你,你经历过最百花齐放的春晚小品时期。

咱们从第一届春晚说起。

第一届春晚可以说就是单位的文艺汇报,大家欢聚在一起,采用电话点节目的方式,几个主持人也是风趣幽默,串场的词都像是小品。



那个时候李谷一很火,被观众连点了好几首歌下不去舞台;姜昆偷吃了要表演的烧鸡,这才引出了王景愚的哑剧《吃鸡》。

那个时候的语言类节目之所以好看,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贴近群众,讽刺尖锐,让老百姓一听就明白,哪怕放到现在,依然觉得有趣。

就比如1984年的《宇宙牌香烟》,写文章的时候打出这几个字笔者的脑子里都有音效,唐山味给这几个字都腌入味了。



虽然是单口相声,但是其实更像是小品,马季甚至现场给大家发香烟还点上了,这在春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相声中说的不少问题现在依然还有,比如假冒伪劣啊,利用人们的集邮心理售卖云云。

当时以为是搞笑,结果真的有某家干脆面厂商学了去……



那个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有些厂商抓住了窗口期,但是产品质量不升反降。

马老先生之所以写这个相声其实也是自身经历,自己买的火柴一大半都点不着,又看新闻说到了假香烟,于是写了这样一个相声。

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毕竟烟草是税收大户,万一给人家写生气了咋整?但是后来还是坚持了一下,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之后讽刺不法商贩的还有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卖羊肉串》,两人一个饰演无证小贩一个饰演城管,小贩为了做生意无所不用其极,最后还是被自己的羊肉串给害了。

你以为当年春晚的讽刺力度也就到这了吗?

不,现在人之所以怀念那个时代,真的是因为敢写敢演,人们不仅敢讽刺无良商贩,还敢讽刺尸位裹素的官员。



就比如牛群和李立群的相声《巧立名目》,这个相声真的是官场讽刺的开山之作了。

相声讲述了一个科长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各种给自己吃烤鸭找理由。

不是巴甫洛夫纪念日就是尊重知识分子,很有趣的讽刺了当时聚餐吃饭的不正之风。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相声越来越少,大家越来越不敢说了。

前几年苗阜、王声的相声《这不是我的》给年轻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跟几十年前相比,“攻击性”还是太弱了。

之后的几年,语言类最大的黑马绝对是赵本山多少人不睡觉就为了等本山大叔出来,等看完他的小品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不管是早期的《红高粱模特队》,还是后来的《卖拐》,都让人觉得亲切而美好。

本山大叔就像是你家隔壁爱遛弯的大爷,趁着过年给你表演一个节目。

作为农民出身的演员,赵本山真的一辈子都在人民中,一点都没有悬浮感。

《红高粱模特队》里“劳动者才是最美的人”这句话到现在也依然振聋发聩。



《卖拐》是真的巅峰,把讽刺当年那些气焰嚣张的邪教和传销团伙的经典桥段糅合在嬉笑怒骂之间,少有的那种既好笑又不失深度的舞台戏剧。

情节设计之精妙和对社会热点的捕捉,真不是后本山时代的小品能比的。



可以说赵本山出现之后,基本上语言类小品节目就被他统治了。

虽然舞台上的赵本上好像一直都是老大爷的形象,但是他是真的从小伙子演到老大爷。

赵本山的小品的内核一直都很深刻,记忆最深的就是《钟点工》,当别人都说儿女要多陪陪父母,只有赵本山鼓励老年人自己要勇于出去找乐子。



放到现在的春晚,结局儿女不大包小包回家探望,这小品都上不了台。本山大叔为什么受老百姓喜爱?因为他的作品立意新颖,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这才是真艺术家。

随着本山大叔的退场,之后的春晚小品,似乎再也回不到之前那个样子了。



二、2025春晚语言类为啥说悬?

2025年春晚的总导演是于蕾,如果你对这个导演没啥印象,那就说一下她指导下的大作——《初见照相馆》。

这个小品主旨也很清晰,就是虽然闹腾得要死要活,但是过年了还是要和好,然后一起包饺子。

该小品表演后其实一直有讨论度,网友的评价非常直接,两字:尴尬。

针对于此,2025年的语言类节目,网友也预测了个七七八八。



主旨都是结婚结婚结婚,生孩子生两个孩子生好多孩子,还有就业虽然难但是我要去创业啥的。

教育意义不要太重,都能想象到春晚演员拿着小皮鞭鞭打你的内心:过年了结婚了吗?挣钱了吗?找到稳定工作了吗?

近年来语言类越来越沦为人们的“吐槽大餐”,人们看的目的不是为了快乐,是为了吐槽。



也确实,近几年的语言类小品,客观来说实在是让人笑不出来。

别的不多说,台下观众的反应就说明了一切。

以前都是演到精彩处有鼓掌和笑声,而现在都是礼貌性的掌声,摄影机一挪,观众脸上正经的和开会一样。

语言类节目的日落,似乎有迹可循。



这几年网友们呼声最大的观点无非是:老百姓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不是在电视上听布置任务讲大道理的。

而是在阖家团圆的其乐融融中享受艺术家们带来的艺术品,放松一阵,准备下一年再全力以赴。



说白了,在舞台上看到的应该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无论是针砭时弊的小品、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相声、又或是技艺高超的武术、舞蹈、音乐、魔术等等。

而不是又当又立的陈词滥调,这种枷锁,早应当被埋入历史的垃圾堆中。



本山大叔说过,小品最大的作用就是快乐,不是教育人。

教育人当然是没问题的,从陈佩斯,赵丽蓉,到黄宏,赵本山,他们的很多小品都饱含了一些具有正面意义的价值观升华。

但是这样的教育我们并不觉得乏味,反而会笑的开心,现在小品不好笑,其主要核心就是脱离了群众本质诉求。



过去的赵本山《三鞭子》,赵丽蓉的《如此包装》等等,都是反映了当时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将对价值观的升华隐藏到了剧情中。

而现在的小品,则是一堆网络名梗混在一起。

对于年轻一代的网友来说,如果说过去的小品是《传说之下》这类优秀的独立作品,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现在的小品就像是《消逝的光芒2》之类的3A大作,过于畏手畏脚。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因为优秀的喜剧作品都是贴近百姓生活去创作的。

可能是社会事件可能是小人物的生活等等,所以深挖下去或多或少都有折射,甚至大多数网友个人都偏爱讽刺类小品。

但这个“悲”,是观众在笑过后才会慢慢品出来的。



且这并不影响下一次看这个小品时继续被逗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直接把这个“悲”给我演出来,就“哭!给我哭”呗,这是干什么呢?

正如赵本山说的,小品首先得让人笑,不要总想着教育人,都一年的最后一天了还总想着教育老百姓,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语言类的春天是否还能回来,我们是否还能看到针砭时政讽刺辛辣的小品相声?在网友们看来,2025年是难了,希望以后会有吧。



总结

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成功,源于那一次次的“不在乎”,而其日落,在于我们又一次开始寻找谁在犯错误。

人民大众的艺术,天然就是对社会的批判与嘲蔑,”小品不是用来教育人的”确实是小品的精神内核。

哪怕现在再盛行独身主义,中国人对春晚仍然有着特殊的感情,各大视频网站上各种春节替代可见一斑。



春晚从最初的朴实到繁荣再到现在这模样,其实大多数人都很遗憾、惋惜、恨铁不成钢。

但或许真的是时代变了,春晚最繁荣的时候,也是中国传统电视行业最繁荣的时候。

而如今网络电视、各大视频平台成为了老百姓的心头好,客观来看,那个时代落幕似乎亦是必然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