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当时还在北京动物园工作的动物科学家谭邦杰带着一批伙伴到广西的崇左去考察。
来到这里之后,工作之余几个人找了一家小餐馆吃饭,结果发现店里面摆着一种用动物泡的酒,名字叫“乌猿酒”。
泡在酒里面的动物就像是当地的黑叶猴一样。
崇左那边是喀斯特地貌,水淋淋的溶洞和山洞比较多,所以当地的气候比较潮湿。
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比较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所以当地的人们会抓黑叶猴泡酒来喝。
他们觉得黑叶猴既然能够在这样阴暗潮湿的环境里面生存,那么身体一定是具有某种防潮能力的。
但是谭邦杰在这家餐馆的酒缸里面发现的这只猴子却长得不是很像黑叶猴,它的脑袋和尾巴上都是白色的毛毛。
于是谭邦杰和伙伴们就开始调查这种猴子,后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找到了这种猴子。
一些当地人还将一些有关这种猴子的头骨和毛皮拿出来给谭邦杰看,最后谭邦杰确定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种,于是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白头叶猴。
这也是我国的科学家头一次给一种灵长类动物命名。
一开始发现的时候其实白头叶猴的数量就不算太多,再加上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当地人为了发展经济经常砍树开荒,所以白头叶猴的生存就成了个难题。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白头叶猴的数量就勉强剩下300来只了。
这个数量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白头叶猴的分布范围还十分狭窄,只在广西崇左有。
如果一个物种就集中在一个小范围的地方,那么一旦这个地方的环境在某一年出现大的变化,它们就很容易被“团灭”。
更何况白头叶猴还不是崇左的所有地方都有,它也就只分布在崇左的几个山头上面。
所以要想让这样的生物能够在地球上好好地存活下来还是要费一番精力的。
那么除了人为原因之外,白头叶猴的数量稀少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
其实是有的。
«——【·生存堪忧的猴子·】——»
白头叶猴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而且它们是母系社会。
所以,族群中的公猴子成年之后就会离开族群,去到别的群体中“成家”。
而本来的小族群也会有一些雄性猴子加入进来进行繁殖。
这样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保证族群基因的多样化。
所以它们的繁殖是需要族群之间进行交流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将它们的栖息地割裂开了,所以白头叶猴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个相互孤立的“岛屿”。
白头叶猴比较喜欢攀岩,它们能够在山上或者树木之间轻松自在地活动,甚至还能在山与山之间穿梭。
而一般不会有猴子有勇气越过这岛屿之间的层层阻碍,去和其他种群的猴子进行交流的。
尽量不去冒险是野生动物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
所以这些被割裂开来的猴群就没有办法再相互交流。
这就使得白头叶猴的数量只能越来越少。
所以想要让这些“孤岛”上面的猴群好好生存下来,就得建立“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会将本来已经被割裂的栖息地重新连接起来,这样它们就能通过这样的生态廊道进行移动。
这样白头叶猴就能重新和其他地方的猴子有交流了。
而专家决定种植一些比较高大的树木所作为“生态廊道”,然后规划路线将几个栖息着白头叶猴的山头连通起来。
就这样,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强,白头叶猴由几百只的数量,现在已经勉强增长到1500只了。
但是这个数量仍然比咱们的国宝大熊猫还要少,所以现在它仍然是毫无疑问的极危品种。
那么白头叶猴的习性是怎么样的呢?
«——【·“社会猴子”·】——»
白头叶猴是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动物,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稀的猴子之一。
它的身体比较修长,成年之后身长能长到50厘米到70厘米左右。
但是它们的尾巴比身体还要长一些,大概能长到60厘米到80厘米这个样子。
成年之后的白头叶猴浑身都是黑色的,脑袋上还有一束高耸着的白色毛毛。
就像是戴了个什么帽子一样。
而且它们的肩膀和脖子也是有白毛毛的,看上去就像是两头白,中间黑。
但是它们的幼崽浑身是金黄色的,看上去和成年个体的差异还非常大。
等到一年之后,小猴子就会开始慢慢变色,先是身体中间慢慢变成灰色,然后脑袋也会慢慢变色。
一岁半之后,它身上毛发的颜色就跟成年的猴子没啥区别了,就是体型还相对较小。
白头叶猴比较喜欢吃一些植物的嫩叶,也会吃少量的果实、还有成熟的叶、花、根之类的东西。
偶尔也会抓到一两只虫子吃一下。
它们比较喜欢白天的时候出来活动,一般族群以家庭为单位,上午和下午的时候都会有一次集中吃饭的时间。
中午的时候它们会休息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下午再出来活动。
秋季的时候是它们寻找伴侣的季节,然后春天的时候雌性白头叶猴才会产下幼崽,而且每次也就能生下一只。
这样的更新换代速度确实不快,所以人们肯定要好好保护,才不至于让它们彻底消失。
参考:
央广网《生命故事丨因“泡酒”而被发现的物种——白头叶猴》2021-10-14
新华社《种群数量扩大三倍!濒危白头叶猴生存突围》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