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群雄并起的时代,李密这个最强反王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关陇贵族出身,少年才俊,本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然而命运弄人,这个拥有20万大军、占据天下粮仓的瓦岗之主,最终却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一、锦绣少年

李密出身高贵,是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李弼在关陇集团最危险的沙苑之战中立下大功,被封为八柱国之一。

这样显赫的家世,给了李密无与伦比的起点。年少的李密才华横溢,既能读书论道,又精通武艺。



但他性格桀骜,行事铺张,年纪轻轻就把家产挥霍一空。好在他有父荫可靠,很快就当上了隋炀帝的亲卫。

但李密那与生俱来的傲气,却给自己惹来大麻烦。



有一天,隋炀帝在仪卫队中看到这个目光锐利的年轻人,觉得不顺眼,就问管理亲卫的宇文述:"那个眼珠子放光的黑脸小孩是谁?"

得知是李密后,隋炀帝下令将他调离宫廷。宇文述虽然奉命行事,但还是给足了李密面子。



他找来李密说:"听说你是大儒包恺最得意的学生,精通《史记》《汉书》,这样的人才在宫中当个小小亲卫实在可惜。"

李密心领神会,借故告病离开了宫廷。



二、投身乱世

大业九年,机会来了。当时的越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

李密立即投奔,并向杨玄感献上三策:上策是切断隋军粮道,让前线将士寒心;中策是直取长安,占据关中要地;下策是攻打洛阳,震慑天下。



可惜杨玄感不听良言,执意要打洛阳。

他的理由是,前线将士的家眷都在洛阳,如果绕过洛阳西进,军心必乱。结果事与愿违,杨玄感在洛阳城下迟迟不能取胜,最终功亏一篑。

李密侥幸逃脱,在各地流亡。他化名刘智远,在淮阳一带教书度日。



但心中的抱负难消,一日忍不住写下《淮阳感怀》诗:"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这首明显带有反意的诗作差点让他丧命,不得不再次逃亡。



三、瓦岗崛起

机缘巧合之下,李密来到了瓦岗寨。

寨主翟让本想杀这个"反贼",幸好当时的部将王伯当曾是李密的学生,极力推荐,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在瓦岗寨,李密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他首先改变了瓦岗军的作战方式,从单纯的打家劫舍转向了有计划的军事行动。在他的指挥下,瓦岗军不增一兵一将,就智取了名将张须陀,打出了威名。



接着,李密建议攻取洛口等粮仓。这一战略眼光极为精准:控制了粮仓,就等于掐住了洛阳的咽喉。

更妙的是,他主张开仓济民,这一手立刻吸引了大批饥民加入瓦岗军。短短时间内,瓦岗军就发展到二十万人,成为隋末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翟让见李密确有过人之处,便主动让出首领之位。一时间,天下群雄纷纷向李密称臣,推举他为盟主。

这时的李密,可谓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四、致命失误

然而,就在事业达到顶峰时,李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在没有完全掌控军心的情况下,就在一场鸿门宴中杀害了翟让。更糟的是,当晚他连翟让的亲信徐世勣和单雄信也想一并除掉,幸好王伯当及时劝阻。



这件事在瓦岗军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看,徐世勣和单雄信都表示效忠,但军中上下都知道,这位新主帅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为什么要杀翟让?表面上看,是因为翟让手下有一批死忠,影响军令统一。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李密骨子里那种贵族傲慢在作祟。他看不上出身低微的翟让,也无法容忍有人与他分享权力。

杀翟让之后,李密又犯了战略性错误。



当时有谋士建议他绕过洛阳,直取长安。这和他当年给杨玄感的建议如出一辙。但这一次,李密却选择了相反的策略。

他认为瓦岗军将士多是关东人,如果贸然西进,恐怕军心不稳。



这个判断暴露出李密对部下缺乏真正的掌控。

一个真正的统帅,应该能让将士为更大的目标奋斗。但李密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进将士们的内心。



五、败亡之路

在攻打洛阳期间,又一个意外发生了。

宇文化及率领骁果军北上,威胁到瓦岗军后方。李密不得不与之死战,损失了大量精锐。



这场仗其实可以避免,他完全可以划地让之,专心对付洛阳的王世充。但李密太过刚愎,非要硬拼。

等他再回过头来围攻洛阳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守城的王世充像块顽石一样,死活不倒。在这个关键时刻,噩梦发生了:单雄信带着部队投降了王世充。这个打击对李密来说是致命的。

更讽刺的是,当李密率领残部逃亡时,他连投奔徐世勣都不敢。

徐世勣在黎阳有重兵,本可以接应他。但李密害怕这位当年差点被自己杀掉的大将会报复。他宁可投靠素不相识的李渊,也不敢去见徐世勣。



最后的结局很悲惨。李渊表面上待他不错,还把表妹嫁给他,但实际上根本不信任他,只是把他当个花瓶。

李密在长安待不下去,想要东山再起,结果反被李渊设计,死在了逃亡途中。时年三十七岁,正是壮年。



六、历史启示

李密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缺陷。他有超人的才华,精通谋略,但就是不懂得如何团结人心。

在瓦岗军中,他始终只信任王伯当一人,对其他将领要么猜忌,要么防范。这样的领袖,注定难成大事。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李密死后,当年差点被他杀掉的徐世勣,反而用最高的礼节安葬了他,在黎阳山上为他修了一座高大的坟墓。

这位后来的唐朝名将,比李密更懂得什么叫容人之量。



徐世勣后来改姓李,官至大将,深得唐太宗信任,一生戎马。他能有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宽厚品格。

反观李密,才华横溢却难成大器,实在令人扼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