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就有了装裱的雏形,距今 2000 多年的历史。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书画装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晋以前装裱技艺不佳,唐代趋于成熟。宋代因为皇帝的热爱达到兴盛,出现了宋宣和装,元代战乱频繁未有记载,明朝周嘉胄的《装潢志》所写更趋完善,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被认为中国古代书画装裱经典之作。
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商都,自1685年十三行开埠以来,便成了中外交流的窗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也催生了广式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兴起。从苏州裱匠的南下,到本地匠人的创新改良,广式装裱以其独特的材料选择和精湛技艺,逐渐在书画界崭露头角。而修复技艺更是让古老的艺术品重焕新生,等独特方法,更是成了广式装裱与修复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广式装裱与修复的独特技艺。
01
广式裱艺
广式书画装裱的形成于什么时间无从稽考。
广州十三行和各国通商,经济发展迅速。商贾以雄厚的财力向外省搜求古书画,成为名收藏家,如潘正炜、孔广陶、伍元蕙、潘仕成等;也有亦官亦商的,如吴荣光、叶梦熊等。他们收藏大量名贵字画,对装裱工作,必然十分讲究。他们重金聘请苏州的裱匠来工作。南来广东的外省官员,有不少爱好金石字画的,如阮元、戴熙、裴景福等,可能也有装裱匠跟随着来。而别处手工精良的裱匠,也来广州开业谋求发展。这样,便提高了广州装裱技术的水平。
但岭南地理环境特殊,本地的裱匠积累了经验,逐渐改良材料和工具,发展成独具风格的广东式样。外省裱画用的浆糊以面粉煮成;在广东如用面粉制糊,因天气潮湿,过些时日,画幅便发霉起黑点。于是改用石花菜代替面粉,避免了发霉的毛病,重裱时揭底也较容易。
广式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步骤繁复,有定损、定案、去污、水洗、揭旧、补缺、贴顶条、托画心、全色、接裱绫等十多道工序,由此解决由于收藏保管不善造成发霉、污染、虫蛀及材料老化等问题,以延续古旧书画的寿命和艺术价值、文化历史价值。
“装裱艺术作品展览”
1987年,岭南裱艺学会(广州裱艺学会前身)在广州文化公园正式成立,开启了广州装裱艺术的新篇章。同年11月,学会主办的“装裱艺术作品展览”更是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装裱艺术专业展览,参展作品多达150余幅,吸引了众多书画界人士的关注与赞誉。
广州裱艺学会不仅致力于广州本地的文化传承,更将广式装裱与修复技艺推向了东南亚。学会多次举办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2018年、2019年,学会相继被评为广州市越秀区区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单位,更是对其多年努力的肯定与认可。
02
广州裱艺学会修复展览
近日,广州裱艺学会再次携手裱艺学会所有会员们,精心策划了一场修复展览。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广式装裱的精湛技艺,还着重展示了修复艺术的魅力与成果。展品中既有历史悠久的经典之作经过修复后的重生,也有现代装裱艺术的创新尝试,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案例一】
陈嵩庆(片)花笺
主要问题:一通三张作品虫害严重,虫洞密布,笔墨大片缺失。
修复建议:刮虫口(刮时需特别注意笔墨处虫口,别把文字部分刮走)、配底纸(三张颜色不尽相同,需要配好底纸颜色,遵守宁浅勿深原则)、装裱(装裱能有效保护画芯,美观,便于欣赏)、信笺花纹需要修补。
修复前
修复过程
修复后
【案例二】
《水陆画》的修复
《水陆画》,其画心长为163cm,宽为73cm。此作品并无详细的可考修复记录,但存在旧装裱材料。尽管整体保存相对完整,画心中的主图像及龙形图案形象依然清晰且生动,然而画心却有多处问题:
1. 存在多处折断、残缺和脱落;2. 局部局域受到霉菌侵蚀;3. 托底纸与腹背纸存在分层、部分托纸与画心脱层现象;4. 画心的部分区域,存在残缺、断裂和污渍;5. 画心表面有大量断裂及随处可见的水渍,无法再起到保护作用;6.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大量污渍,需要清洗。
修复前
修复过程
修复后
【案例三】
林风俗《公社假日》的修复
作品保存原状:《公社假日》是林丰俗老师于1972年创作的重要红色题材作品之一,因保管环境潮气侵袭以及画作自然老化,画面出现水渍污渍,纸质发黄、缺损,非常脆弱,委托修复前画芯已经断裂。
保护与修复难点:本作品画面上采用了不少鲜艳重彩的艺术表达形式,此类颜色在清洗的过程中容易与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导致跑色、变色的情况,严重会导致周边画面染色,破坏原作。
修复过程
作品修复完成 ( 作品藏于领南画派纪念馆 )
更多修复案例可现场观展~
编辑|雨葭
校对 | 周章胜
主编|李木子
部分资料、图片|广州裱艺学会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