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秦人”二字的甲骨


12月28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发现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极大地丰富了对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结构的认知。此外出土带有“秦人”字样的甲骨,是迄今为止对于秦的最早文字记载。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崛起和建立后最重要的遗址,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它的考古历程可以追溯到1943年,由石璋如先生在关中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开始,至今已八十多年,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这里迄今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故岐山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为了解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结构,周原考古重点寻找墙垣体系与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今年3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宝鸡市岐山(扶风)县周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和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发现王家嘴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

在遗址西南部的王家嘴区域,考古人员钻探出先周文化建筑带,南北长度超过150米,发掘了2座大型建筑。完整揭露的一号建筑南北总长68米,东西宽34—37米,面积逾2500平方米,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这是周原遗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筑。

西周大城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总面积52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发掘了东南城角、西南城角、东南城门等5处,确定大城建于西周晚期,是已知最大的西周城址。东南城门包括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入城道路和门内建筑群等,城台南北跨度95米,入城道路宽约30米。该城门规模宏大、结构完备,为先秦城址中罕见。

小城位于大城西北,东西长1480米,南北宽约1065米,面积17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城墙建于商周,废弃于西周末至春秋初。小城面积超过同期其他城址。宫城在小城北部,面积50万平方米。北墙、西北角、南墙及南门的发掘显示,宫城与小城年代相同。

宫城内有夯土和纵横交错的道路,形成网格状布局。南墙宽约14米,夯土保存1米余。南墙外有宽23.6米、深3.5米的壕沟。考古人员发现南墙偏东部有一座城门,门道呈亚腰形,两侧有6.5米宽的夯土墙,进深约55米、宽6—10米。路面铺设石子,保存有车辙。

考古人员在南门西侧壕沟发现大量人和动物骨骼,分布散乱或集中掩埋,人骨数量在40—100之间,涵盖各年龄段,营养状况普遍较差。动物骨骼以马为主,还有牛、羊、狗。宫城墙外其他地点也有人骨发现,显示特殊现象。壕沟下层出土200余片卜甲与卜骨,含30片有字甲骨,辨识出180字刻辞。特别是一片甲骨刻有“秦人”二字,为迄今最早的秦文字记载,是西周甲骨文的重要发现。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居岐之后,曾“营筑城郭室屋”。《诗经·大雅·绵》也有描述周人初居岐邑时建造宫庙的繁忙场面:“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该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介绍,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以往西周城墙发现与发掘较少,有关西周城墙结构形制、西周城址形态的认识缺乏。周原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墙的发现,特别是宫城南门与大城东门的发掘,不仅促进了周原聚落形态与性质的认识,更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