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杨妞花追凶将人贩绳之以法、“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带火一座城、救人中毒的消防员被妻子唤醒……2024年,我们见证了无数平凡而又不凡的生命,他们用奋斗和坚毅书写着人生的传奇。年终岁末,回望那些让人澎湃的画面,回想那些让人激昂的声音,大众网·海报新闻《人间》栏目记者再次启程,推出“溯光2024”年终特别策划。逆势而上,追寻光明,这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望,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


陈有银在武汉街头骑行的监控视频截图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记者 仪首歌

卧室的房门坏了,为了关紧,每次进出,陈有银都得将一片薄薄的海绵夹到门缝上。记者注意到,门背后挂着三条毛巾,旁边写着“擦屋”“洗脚”“洗脸”。

记者来到家里,他先是拔掉了台灯的插头,然后将空调的插座插上,老旧的空调发出很大的响声。此前,陈有银一直靠无烟煤炉取暖。

做完这些,陈有银又连忙从抽屉里拿出一包芙蓉王给记者散烟。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已经很久不抽烟了。

今年75岁的陈有银,生活节俭却体面,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几十年来一如既往。不过,今年夏天,陈有银干了一件“出格”的事——他瞒着家人,揣着一千多块钱,骑上自行车,用了一个月去了开封、武汉等地。

开封是50多年前陈有银参军的部队驻地。也就是在那时,连长黄火生告诉他,“武汉有座长江大桥,桥下面走火车,上面走汽车、自行车、行人”。

50多年后,当武汉长江大桥出现在眼前,陈有银的思绪又飘回黄火生讲述大桥的那个下午,仿佛看到了自己20多岁时的样子……


陈有银展示获赠的武汉长江大桥模型

“再不出去就没有机会了”

在骑车去武汉之前,陈有银只出过一次远门,那就是去开封当兵。

“当时坐的是专门拉牲口的火车,我们就睡在芦苇席上。”复员后,陈有银回到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侯家铺的家中,之后再也没有出过远门。

因为妻子许珍茹因为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服药,所以陈有银去过最远的地方是30公里外的西安市区。待蓝田县城的医院也能开到妻子要用的药后,陈有银连西安市区也不去了。

女儿陈艳丽回忆,村里有红白喜事,父亲总是随完礼就回家,饭都不吃。即便2019年那次对他意义重大的战友聚会,两天一夜的行程,每人交200块钱,他也没住,第一晚就回来了,因此还错过了第二天的集体合影。“父亲从没旅游过,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都没看过,大雁塔倒是见过多次,去省精神病院要路过那里,但一次没上去过。”

在此前的采访中,陈有银曾袒露心声,回忆起“最难的几年”,那时孙子还不到1岁,儿子儿媳都去西安上班,好几天才回来一趟。他每天醒来先把牛奶、馍、鸡蛋热上,喂完孙子,再送3岁多的孙女去学校,回来再洗奶瓶、做饭,中午接孙女回家。那时老伴的病很严重,他活得了无生趣,无人倾诉。

今年夏天,陈有银决定去看看山川湖海。

“再不出去就没有机会了。”陈有银说,1970年,当时公社里,和他一起去开封当兵的有29人,其中十几人已离开人世。听战友提到去武汉和开封,他也想去看看,“说不定哪天人就不行了”。

在家人看来,陈有银瞒着家人去武汉是不负责任的举动,但陈有银却觉得自己做了万全的准备。

当时孙女已经考上大学,孙子暑假后要读寄宿高中,儿子儿媳也搬回了村里住,所以即便陈有银不在家,也有儿子儿媳给老伴儿做饭。陈有银合计一番,觉得时机成熟了。临走前,看到家里的油用完了,他特地去商店买了一桶补上,这样他们就不用买了。

8月8日十二点半,他出发了。陈有银知道家里人不会同意他的计划,所以他抠掉了手机里的电池。

第一天,陈有银一口气骑到天黑,抵达潼关。那是陕西与河南的交界处,距离出发地有100多公里。晚饭吃了碗面条,在一处关门的店铺前,陈有银把雨衣铺在地上,睡在上面,也不感觉硌,很快就睡着了。

经过三门峡、郑州,陈有银到了开封,找到了部队驻地。驻守的同志带他逛了逛营房,在宿舍住了一晚,获赠一双新鞋、新袜子。绿色的解放鞋,跟当年他穿得一样,但质量好得多,底子又厚又软。

之后陈有银辗转来到武汉,在繁华的城市中,他迷了路。最后,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宗关街派出所的民警联系到陈有银的家人。

在外一个月后,陈有银回家了。

遗憾的是,陈有银在武汉看到了许多桥,但始终没有看到连长黄火生说的那座“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陈有银写道:“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事后,陈有银“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被广泛传播,但陈有银觉得“这就是小小的一个事”。

“村里人开玩笑说,他这走了不打招呼,能把人气得少活十年,你就拿拐棍打。”老伴儿笑着说。

现在,陈有银的生活已经恢复了平静。他每天早早起床,在村里走路两公里,坚持锻炼身体,依然每天做饭,照顾老伴儿。“我家有三亩地,其中一亩地种的是麦子,国庆节后播种,儿子从西安回来帮忙种的,等着来年收割。”陈有银说:“农村人,冬天也没啥活,就是收拾收拾院子。”

但之前,陈有银的家热闹非凡,各地赶来的记者堵在院子门口,想要了解他“圆梦”的更多细节。

有天早上6点多,儿媳妇赶去城里上班,门口蹲着一个记者,她吓了一跳。许珍茹告诉记者:“有个北京来的记者在他们家待了快十天。”

陈有银来者不拒,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述那一个月的经历,但偶尔也略感烦躁。“晚上睡觉面朝天还是头侧着?”“遇上的女同志怎么称呼?”他觉得记者的这些问题无关紧要。也有陌生人来家里给陈有银送了一块写有“福寿安康”的牌匾,还有人说想把陈有银的故事拍成影视剧。

今年国庆假期,武汉当地文旅部门邀请陈有银一家六口去武汉旅游。

人生第三次出远门,陈有银第一次坐上了高铁,也终于看到了老连长黄火生提到的武汉长江大桥。

“确实很雄伟。”陈有银在酒店就能望到窗外的长江大桥,他觉得夜晚的长江大桥比白天更加漂亮。

在武汉的几天,陈有银一家还登上了黄鹤楼,游览了武汉东湖,参观了军事博物馆等景点。武汉当地给陈有银赠送了一个武汉长江大桥的模型,一本介绍全国各地桥梁的书籍,以及一辆武汉本地车企生产的商务车车模。陈有银说:“在武汉期间,自己坐的就是这个车,很舒服。”

从武汉回来后,邻居们也来串门。在陈有银“失踪”的一个月里,他们曾被发动起来一起寻找陈有银。

“邻居都说我们一家浪美咧(陕西关中方言,出门逛、游玩的意思)。”陈有银说,自己一家能去武汉游玩,村里人都挺羡慕的。

“农村人爱说笑,隔壁有个小伙儿说,珍茹嫂子,大哥老咧老咧可火咧。咱村最有钱的人都还没去过武汉,你这一家去咧。”许珍茹告诉记者,“他把苦吃咧,把力出咧,把罪受咧,再不是他骑自行车,我们一家哪有机会去武汉。”

不过,让陈有银最高兴的还是联系上了老连长黄火生。

9月17日,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经细心寻找,帮陈有银要到了老连长黄火生的联系方式。当天两位老人通了电话。黄火生今年已经85岁,当时正在上海治病。提起陈有银,他说:“这小伙子不错。”

12月18日,陈有银再次拨通了黄火生的电话,电话里黄火生说自己已经从上海返回开封家中,目前一切都好。对于陈有银骑行去武汉的行为,黄火生觉得“堪称奇迹”。

陈有银的战友张端权告诉记者,陈有银的故事在他们微信群里都传遍了,“我们都很佩服他,觉得他很有毅力,那么热的天,那么远的路。可惜他不会用智能手机,不然有啥他也能知道。”

张端权说他就住在邻村,但从没听陈有银说过要去开封、武汉的事,更没想到他会骑自行车去。“我妹妹开玩笑说,你咋不联系他跟他一块去么?好歹有个伴,我说我没那个决心。”

陈有银还有愿望,他还想去北京看看,在天安门广场看看升旗仪式,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去,但他知道他不会再瞒着家人骑自行车去了。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在陈有银家的院子里拍了几个镜头,屋里许珍茹翻看着武汉当地送给他们有关大桥的书籍。书的最后一页被写上了几行字,许珍茹看不清,他问陈有银:“这是谁在这画的啥东西?”

陈有银有些不好意思,说这是他自己随便写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想干什么,心里有那个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记者请他念一下,他一脸认真地念起来:“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