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近代的虹口港地区,水运发达,码头林立;又因地处华洋交界,工商杂聚,加上外商地产的深度开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城市社区,逐渐吸引大批各阶层人群的入住,最终形成了虹口港地区以“四群”——即船民、商贩、职员、游民为特点的社会阶层结构。

虹口港地区很多的原住民原先都是来自于苏北地区的船民。在开埠前,虹口港地区由于水运的关系,百货商贸街市就初具规模。至开埠后,虹口港地区的商贸更加繁荣。当时虹口港承担着为上海城区粮食、蔬菜等副食品以及其他生活物资的运输,大批的菜贩和商贩涌聚于此;加上19世纪末至20世纪20、30年代的地产开发,虹口港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市社区,百货商业街形成相当的规模。因此,商贩逐步在虹口港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这些商贩主要以宁波人、苏北人为主。宁波人主要经营以小商品、小五金为主的店铺;而苏北人则更多从事菜贩等流动商贩职业。宁波人基本以店面商铺为家,前门为店面,后面则为住所;而苏北人,早期以船为家,后来弃船登岸后,则定居在石库门里,白天则外出经营。

随着上世纪30年代以瑞康里为代表的高品位石库门住宅的建成,加上虹口港地区城市社区的发育、城市以及周边环境(川北、提篮桥地区属于相对发达地区)等因素,亦吸引了大批的知识分子、银行职员、警员、教师、法官等职业阶层的入住,尤其抗战胜利后为了安置部分随政府机关来沪的职员,很多政府机构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入住了这些石库门,这样在虹口港地区形成了以职员阶层为主的“职员群”。

由于商贸发展,需要最底层的劳动力,于是又吸引了大批的无业游民来该地“讨生活求生”。游民的特点是职业不固定,生活不固定,处于漂泊状况。大批的无业游民选择当时因战争而废弃的哈尔滨大楼(大楼原为美商“汇芳锯木公司”,因淞沪会战被炸掉屋顶而遭遗弃)作为群居点。另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虹口地区市面的繁华导致人力车夫众多,多为苏北人经营。他们的生活困苦,又处于社会最底层,当时便受到社会的关注。上世纪30年代,在东嘉兴路菜场二楼成立的“人力车夫互助会”,成为人力车夫重要的群居点。


▲位于嘉兴路菜场的人力车夫互助会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17年叁号),有删减。

作者:平之

讲述人:蓝舟

编辑:葛敏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