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群灾之首。历史上,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共有6次,其中有4次就发生在中国。国之大者,安全为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报作为社会责任和政府工作任务的国家。地震预测,必须探索与攻关。让我们一起跟随张重远老师,看看科学家们的地震预测攻关之路吧。
地震真不可预测吗?
汶川地震那年,我正上大二。我的构造地质学老师说:“《科学》期刊发表过一篇论文,说地震不可预测。”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地震预测的悲观态度。
我对这一点很是怀疑,科学问题都应有规律,认识到规律就能有解决办法。攻读研究生时,我选择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这个所的首任所长,是我国地震预测先驱之一——李四光。我觉得,这个研究所有地震预测的传统和底蕴。
半个世纪以来,为了准确了解断层的地应力信息,我的几代同事们致力于两件事情:一是测量深部岩体的地应力本底值,给断层做基本的健康体检;二是监测断层的地应力动态变化,这好比给高血压病人做24小时血压监测。
从地应力到牛顿力
我毕业后留所工作,继续攻关地应力探测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工作,在实现了多个首创和突破的同时,我继续探索断层失稳机理与地震预测。然而,一段时间后,我的研究还遇到了瓶颈。
根据经典断层力学理论,断层的地应力越高,越容易发生地震。然而,断层实际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断层,这个地应力到底多高是高呢?
我决定向岩石力学领域寻求答案。
2017年,我报考了中国矿业大学何满潮院士的博士生。他提出,地震本质上是两个块体的运动行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断层发生相对运动,断层面上的地应力必须先变化。何院士将跨断层面的地应力称为牛顿力。不论断层地应力积累多高,发生地震之前,牛顿力先要下降。也就是说,断层要“先打破力的平衡,然后才产生地震”。如果能跨过断层面,安装一些测量牛顿力的传感器,就有可能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测。
△ 张重远个人工作照(右二)
在导师的启发下,我重新梳理了以前的地应力监测数据。我发现很多地震发生前的3~99小时,都有地应力的显著降低。地震预测,哪怕30秒钟都弥足珍贵。2022年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我发现鲜水河断层两侧的地应力监测数据,都有相似的震前地应力降低现象,提前时间长达7天!这间接证明了牛顿力下降是可以重复的科学现象!原来,科学从来都是大道至简。
在这之后,我们的相关成果陆续发表。2023年的一个深夜,我在网上看到了伦敦国王学院Nick教授新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正是《跨断层牛顿力测量:一种潜在的地震预测工具》。
我们的研究思路被国际地震权威认可了!
“悬丝诊脉”测地震
目前,在何院士带领下,我们正计划实施依托西部某重大铁路隧道的地震预测科学计划。
这些隧道大多穿越大型活动断层,是探索地震预测的绝佳试验场。我们计划将一个个牛顿力传感器穿过断层,宛如一丝丝琴弦。当断层牛顿力发生变化时,就会抚动琴弦,演奏地震之声。我们只需要悬丝诊脉,监测琴弦的牛顿力变化,未来就有望揭开地震预测的神秘面纱。何院士给这项前沿科学计划,特意起了个名字——地琴计划。
谁说科研人不懂浪漫呢?
文/张重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来源/《科学故事会》2024年12月刊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